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隨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普及,“掃一掃”便成為人們的日常,但當大家還在感嘆這種支付方式帶來的便利之時,支付寶和微信幾乎又同時推出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刷臉支付”。銀聯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后。至此,三大支付巨頭都已入場,標志著一個全新的支付時代即將啟幕。
支付寶刷臉機“蜻蜓”問世
12月13日,支付寶推出一款全新刷臉支付產品——“蜻蜓”,這款設備能接入線下實體店收銀臺,用戶可以在醫院、超市、餐廳、品牌零售店、便利店甚至是菜市場,通過刷臉就可以付款。
蜻蜓復眼達到2.8萬個,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的輪廓,蜻蜓不到0.01秒就能看清。這款產品外形酷似臺燈,只需將它接入人工收銀機,顧客只要對準刷臉顯示屏上的攝像頭就能完成刷臉支付。
但面對這一技術也有用戶擔心,在以往一些手機產品人臉識別的實驗中,存在著一些極端情況,如雙胞胎無法被區分等,如此一來會影響自己的切身利益。
對于這一疑問,支付寶IoT事業部總經理鐘繇表示,雙胞胎也可以被“蜻蜓”區分,各類妝容都不會擋住“蜻蜓”的火眼金睛。
鐘繇解釋,“蜻蜓”的3D結構光攝像頭拓展了在一張照片上面能夠獲取到的信息點,同時高清的傳感技術和背后高清的比對算法,能取得肉眼或者傳統傳感方式難以提取到的信息;而手機由于其設備大小的限制,無法兼顧傳感技術,距離、分辨率等高性能的信息去做復雜的算法比對。
據介紹,蜻蜓的結構光技術,區別于傳統2D攝像頭,蜻蜓3D攝像頭通過激光的光斑,約有幾萬個紅外的光點,可幫助攝像頭采集幾十倍于傳統2D攝像頭的特征。
沒想到四年以前,支付寶人臉識別技術還面臨諸多挑戰,如今的發展卻比預期中要快。此前盡管樣本的準確率能達到90%,但在實際運用場景中卻只能達到50%。
而這次鐘繇強調,盡管技術很難達到100%的準確率,但對于用戶權益的保障,支付寶已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
支付寶對刷臉支付配備了資金的賬戶保險,之前在掃碼產品上“你敢付我敢賠,你敢掃我敢賠”的承諾,在刷臉支付上一樣適用。如果真有用戶的資金出現損失,支付寶也會進行賠償。
銀聯緊隨其后
在支付寶發布“蜻蜓”刷臉支付設備的前兩天,銀聯也在12月10日正式宣布,將推出刷臉支付。銀聯持卡人能在北京、上海多家商超體驗刷臉支付。無需銀行卡和手機,只憑一張臉就能完成支付。
如今,在支付寶、微信推出刷臉支付之后,國字號銀聯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后入局,對刷臉支付而言算是極大的認可。
銀聯稱,持卡人只要在云閃付APP上開通“刷臉支付”,綁定一張銀聯卡作為默認支付卡,就能在北京復興門百盛、顓橋萬達、上海新世界城、好利來、世博源、U便利等指定門店體驗全新的刷臉支付。
銀聯“刷臉支付”產品是通過對人臉識別技術研究和運用,識別準確率也達到行業標準,能夠精準識別;安全方面,銀聯“刷臉支付”產品是以數字簽名、加密等技術手段來保證人臉采集、傳輸、存儲等各個環節的處理安全;同時,其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能為持卡人提供有效的風控防御措施。
今年7月,銀聯詳細的介紹了其刷臉支付服務。而后,長樂農商銀行、中信等多家銀行相繼上線銀聯刷臉支付收銀機。
巨頭紛紛入局刷臉支付市場
如今,對于刷臉支付而言,三大支付巨頭紛紛入場,刷臉支付市場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火熱。
8月15日,支付寶宣布在經過經驗積累和技術升級后,刷臉支付已擁有商業化能力,在未來,各種商業場景都將普及自助收銀+刷臉支付。
在肯德基、卜蜂蓮花等場景試點,可以看到自助收銀+刷臉支付大幅提高了線下門店的經營效率和消費者的體驗。
比如讓卜蜂蓮花等商超節省了上千萬成本,同時幫助消費者節省了50%的收銀等待時間;人臉識別也讓乘客在上海虹橋高鐵、廣州地鐵的進站乘車更為方便,解決了排隊的難題;刷臉支付在肯德基等餐廳的大范圍普及,也讓大家可以在就餐時“看臉吃飯”,不用再掏銀行卡或手機掃碼進行支付;刷臉支付更是干掉了長期以來患者在醫院排隊等待的時間,改善了就醫體驗。
同時,支付寶刷臉支付的商業化,也極大的刺激了其他支付機構。
微信支付的刷臉支付腳步也并沒有落后支付寶,在深圳家樂福、南京蘇果超市和金鷹超市等零售商戶,都已上線了微信刷臉支付終端。
京東等也在搶占刷臉支付的入口。都在尋求突破,追求創新,搶占市場。此前,美團和小象生鮮也曾合作試點刷臉支付,在北京地區已有商業落地。
就連四大行也均有刷臉支付相關方案的推出。巨頭們對刷臉支付的如此熱衷,或許二維碼支付技術又將被顛覆。如此快的支付技術變革,自然也會引起監管的深思。
監管持“包容審慎”態度
對于金融創新,監管既鼓勵又擔憂。尤其是新興支付技術,央行一直持“包容審慎”的態度。一方面期待新技術為民眾生活帶來便捷,另一方面又擔憂新技術帶來安全隱患。
2014年3月,央行就對支付寶和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發函叫停,同時叫停條碼、二維碼等面對面支付服務。
在當時,二維碼作為新興支付技術,不僅帶來了支付方式的革新,也顛覆了傳統POS收單的利益格局。出于安全考慮,央行當時不得不叫停掃碼支付。
而當下刷臉支付又如火如荼,但面對監管,很可能又一次被遭遇叫停。因為跟掃碼支付相比,刷臉支付的風險貌似更大。
如果刷臉支付普及,一旦生物信息泄露,會比掃碼支付盜刷更加嚴重。畢竟,掃碼支付被盜刷,以后不用即可,但人臉信息泄露,人卻不可能再換一張臉。
目前,央行對人臉識別的態度,僅在288號文中略有提及,只是鼓勵銀行將人臉識別引入開戶流程,并未直接支持人臉識別用于支付。
但總體來說,央行對生物識別還是持鼓勵態度,日前,央行就發布了《移動金融基于聲紋識別的安全應用技術規范》,可見央行也在努力跟進技術變革的腳步,積極制定人臉識別標準。
如今,國字號銀聯也已入局,也算是對刷臉支付的正名和暫時認可。
來源:科技金融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