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資金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今日多家媒體報道,吉利汽車收購力帆股份或成定局,屆時力帆將僅保留摩托車板塊,其余部分均由吉利汽車接盤,“包括上市公司殼資源、生產資質、金融牌照等”。此外,在吉利接盤力帆后將獲得重慶當地的鴛鴦地塊。
就吉利收購力帆一事,有媒體向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楊學良求證,但截至發稿前未得到證實。同時,也有吉利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向媒體做出回應稱:“對此事不知情。”
實際上,關于吉利收購力帆的傳言早在6月份的時候就已經傳出,當時有媒體報道吉利控股計劃向力帆控股注資,成為其最大股東。針對此消息,吉利和力帆雙方都對該傳言進行否認,楊學良在微博上稱:“沒有此事”,力帆則發布澄清公告進行否認。
2020年中國汽車行業不景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疫情的影響,沒有足夠資金維持經營最終導致退市的企業不在少數,而力帆又何嘗不是其中一家“危在旦夕”的車企。
業績方面,2019年力帆營收下滑32.35%至74億元,凈利潤暴跌1950.83%至-46.82億元;2020年一季度力帆營收下滑74.88%至5.6億元,凈利潤下滑103.06%至-1.97億元。銷量方面,2019年力帆傳統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和摩托車銷量分別為22536輛、3091和60.85萬輛,今年上半年力帆乘用車和摩托車銷量分別為978輛、549輛和213536輛,同比下滑95.29%、56.32%和29.03%。無論從哪方面看,力帆支撐下去的可能性都不會很大。
在銷量的影響下,力帆深陷債務危機。7月10日,力帆股份發布公告稱,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10家全資子公司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司法重整,公司將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宣告破產的風險。力帆負債累累,經營困難已是不爭的事實。
綜上所述,如果吉利收購力帆的消息屬實,對于力帆汽車而言未嘗不是一個最好的結果。在吉利接盤力帆后,力帆將回歸摩托車板塊“重整山河”,雖然力帆摩托車板塊的銷量同樣出現大幅的下滑,但是剝離持續虧損的汽車板塊,摩托車板塊迎來增長也不是不可能。
對于吉利而言,從沃爾沃開始上演各種財技,近年來持續以收購兼并的姿態加大市場的推進,標的幾乎涉及了各種市場定位的車企,是否能夠填補吉利的空白這是一個疑問,這一消息的真實性有待雙方進一步證實。7月23日,吉利商用車集團與安徽星馬汽車集團及全資子公司馬鞍山華神建材工業簽署協議,以4.35億元持有公司15.24%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
實際上,無論吉利收購力帆消息是否真實,無非反映出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的“生存準則”。現階段弱勢品牌生存發展困難,存量競爭下多家合資車企宣布退出,部分邊緣的自主車企也將面臨淘汰出局,中國汽車行業的兼并重組勢在必行。
引用此前業內人士的言論:“市場淘汰是公平的,這也有助于中國汽車產業的兼并重組。沒有品牌、核心技術、資本的車企,都將紛紛倒下。”目前,合資品牌長安鈴木、東風雷諾等均退市,自主品牌華泰汽車、眾泰汽車、海馬汽車等陷入市場困境,在優勝劣汰的生存準則下,加快品牌的壯大和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