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幾乎和預想的走勢一樣,10月份的市場情況更加糟糕,可以說整個車市被陰暗籠罩著。作為四季度旺季開端的“金九銀十”,也早已失色,經歷過連續兩個月超10%的下滑后,就連勢頭旺盛的吉利汽車,其銷量也陷入滯長,而南北大眾的增長也險些跌破兩位數。
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狹義乘用車零售同比下滑13.2%至195萬輛,這也直接拉低了乘用車全年的銷量走勢,累計同比下滑2.1%至1812.8萬輛。就連狹義批發方面,今年10月份狹義乘用車同比也下滑了12.7%至201.9萬輛,導致前10個月同比下滑0.7%至1893.3萬輛。
雖然我們更多的時候認為,汽車市場的銷量下滑,與產品的好壞和汽車廠家們的營銷有直接的關系。但從今年7月份開始,新產品的推出速度、汽車營銷和活動方面的瘋狂,與銷量的走勢幾乎呈現負相關的關系。正如一些廠家說的那樣,常規的營銷子彈都打完了,大部分沒有上靶,這也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汽車消費的走弱到底,原因為何?
毫無疑問,持續的車市下滑,與外部環境有莫大的關系,由于去年購置稅政策帶來的高對比基數,國內經濟大環境不佳,股市低迷與高房價擠占了大量資金,加之車市的乏力狀態,乘聯會對今年車市的走勢從年初的5%的增長,直接調整至-5%的預期,甚至對明年車市的大體走勢,也較為悲觀。
冠軍也苦惱,大眾跌破兩位數
拿前十強來看,放眼望去也幾乎是清一色的下滑趨勢,包括車企前三強南北大眾和上汽通用,除了強勢的吉利汽車(12.89萬輛,3%)和日系兩個本田外(廣汽本田7.45萬輛,8.2%;東風本田7萬輛,28.1%)。
該月上汽通用以18.3萬輛的總量拿下了久違的冠軍,雖然同比下滑9%,但這對今年以來陷入別克“三缸機”帶來的中級車危機和雪佛蘭增長吃力的上汽通用來說,已經十分不容易,搶破頭皮拿下的冠軍位置,也為整個銷售體系的提振,經銷商勢氣的鼓勁帶來了正面促進作用。
一直作為三強之首的南北大眾,10月份也陷入了苦惱的局面,上汽大眾以18萬輛、-7.1%的增幅拿下了第二的位置,而一汽-大眾則更為殘酷一些,同比下滑12.2%至17.41萬輛。若是把南北大眾加在一起計算,10月份大眾在中國市場的的增幅已經下滑了-9.7%,而單一大眾品牌,累計增幅為-13.8%,強大如大眾也抵擋不足市場的寒流,更何況這還是在多跨新車的助推下才達到的成績。
同樣作為炙手可熱的吉利,也陷入了增長的困難境地,10月份僅有3%的增幅,這是自2015年以來,吉利汽車都不曾有過的低迷,更何況今年還有數款新車助攻。同時,因為10月份并不符合預期的表現,這導致最后兩個月,吉利離目標銷量還有32萬輛的距離,這意味著解接下來的11月和12月,吉利必須保持在月銷16萬里輛以上,這對于吉利從未達到的數字,顯然充滿挑戰。
前十強中,上汽通用五菱表現最為糟糕,10月份僅銷售新車10.3萬輛,同比下滑了31.4%,這也是今年以來,前十強車企中下滑最嚴重的一次。毫無疑問,以經濟廉價為主打的上汽通用五菱MPV和SUV產品,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最先受到沖擊。前10個月,上汽通用五菱雖然累計銷量突破100萬輛,但6.9%的增幅,依然讓這個車企的向前發展之路充滿艱辛。
長安汽車亦是如此,10月份增幅緊隨上汽通用五菱之后,該月同比下滑25.2%至7.5萬輛。其實一定程度上說,長安和五菱情況類似,都是在微車商轉乘的過程中,遭遇消費升級和品牌之間的矛盾陷阱,產品力和品牌力依然是橫亙在于消費者之間的一道坎。
10月份強悍的當屬本田,兩個本田高質量地拿下前十強三個增長名額中的兩個。特別是東風本田,由于X-RV的強勢進攻,單月銷量達到1.8萬輛,直接拉升東風本田同比增長28個百分點。隨著東風本田新旗艦車INSPIRE的上市,將前十個月的累計增幅從-2.1%實現全年實現轉正不是難題。
下滑是主旋律,腰斬者占比超37%
前十強的日子尚且如此,那些排名靠后,不斷被邊緣化的車企日子就更加不好過了。實際上,從今年6月份開始,基本上都確認了全年車市下滑的主旋律,只是沒想到,10月份這種下滑的趨勢更加嚴峻。
10月份,81家車企中銷量處于同比增長的也僅有21家,但這21家車企中,單月銷量排名在前20強的不到10家,這也就意味著車市的高質量增長,除了東風本田(70,062輛,28.1%)、上汽乘用車(61,360輛 ,18.9%)、廣汽豐田(55,508輛,67.1%)、比亞迪(46,899,31.2%)華晨寶馬(44,705輛,47.0%)外,其他單月銷量不高、被邊緣化的車企,并不能為整個市場的增增提供太多的貢獻。
更為嚴峻的是,10月份同比銷量腰斬的企業發展到近30家,占比所有乘用車企比重超過37%,其中不乏長安福特(-67.5%)、神龍汽車(-56.8%)、眾泰汽車(-52.3%)、東風柳州(-59%)等銷量貢獻較大的車企。
分析來看,大部分車企特別是自主車企都是依靠SUV的超高走勢,在去年同期形成了較高的基數。隨著今年精品化SUV產品的不斷崛起,加之車市消費不旺、低線市場的消費者家庭資金被樓市和股市套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一群體的購車需求。更重要的是這批產品在上市一年后因為產品口碑等系列問題,為后續的增長切斷了客源。
顯然,SUV已經不再能坐享市場紅利,連續四個月增幅落后轎車,且10月SUV -13.2%的走勢已經說明一切。那些希望靠SUV拿到入場券且想在市場分得一杯羹的汽車公司,在SUV不斷清退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對不起,這條捷徑大門已經越關越緊。
毫無疑問,所謂“亂世出英雄”,只有當惡劣的市場環境促使大家集體“裸泳”之時,才能真正驗證汽車品牌和產品的含金量,畢竟現在的汽車消費,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品質了。所以在車市寒冬之際,車市也將迎來一輪洗牌和清退,踢開那些投機者和茍延殘喘者,留者精英和精品,才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自主全面轉負,美系日系此消彼長
或許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剖析10月份的車市,又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比如從系別的角度上去看,僅有日系增長了6.4%,在車市寒冬中增長較猛,韓系、法系和美系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更重要的是作為在中國最強勢的德系品牌,10月份也出現了5.7%的下滑,這已經是德系品牌連續出現的下滑跡象了。
對本土品牌而言,9月份52家本土車企共銷售車輛728,810輛,同比下滑13.3%。其中增長的車企僅為14家,同比下滑的多達30家。前10月累計銷量為6,696,763 輛,同比下滑1.1%。我們能夠看到,在走過MPV和SUV瘋長的歲月,過去幾年里,SUV淘汰了低價MPV;這一幕如今又在重新上演,低價SUV也將逐漸被精品化轎車和個性化新SUV所替代,而自主品牌恰巧就在這個重災區,下滑也在所難免。
作為10月唯一增長的日系品牌,可以看到豐田和本田在其中做了極大的貢獻,特別是廣汽豐田,其10月份繼續增長67.1%,隨著TNGA平臺上的凱美瑞和C-HR的到來,豐田不再是那個保守的玩家。特別地,在車市寒冬的情況下,漢蘭達依然保持著加價提出的情況,足以證明這是品牌力和產品力雙豐收的結果。
當然日系大熱除了產品和品牌外,或許還與當前的汽車消費環境有關。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漲,部分地區已經突破8元大關,因此轎車和低油耗的產品更加受到青睞。日系車在中國消費者眼里一直是節油的典范,熱賣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當然作為在中國市場中份額僅次于中國品牌的德系車,10月份也出現了罕見的下跌現象,同比跌幅為5.7%。分析來看主要是南北大眾的銷量出現了下滑。雖然豪華車寶馬的增幅亮眼,但因為基盤偏小的問題,也無法扭負為正。然而更為嚴重的是北京奔馳竟然也出現同比10.9%的跌幅。
如果說德系市場尚可,那美系和法系的情況就沒那么樂觀了。或許是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美系10月份同比跌幅擴大至28.3%,前10個月下跌了11.3%。主要是受福特和菲亞特克萊斯勒下跌的影響。而法系仍然延續了下滑的趨勢,包括標致、雪鐵龍、雷諾和DS在內的4家法系車,10月份總銷量僅為2.1萬輛,這可是別家一款車的銷量,而且同比也出現-57.7%的腰斬情況。
韓系車的復蘇趨勢并未延續到10月份,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雙雙下跌,起亞的表現更為嚴重一些。今年前9個月,韓系車通過價格戰的方式,重回市場地位,那么在全行業、包括本土品牌也加入這一戰斗時,留給韓系車的機會又有多少呢?
附:10月車企銷量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