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 記者:尤蕾
自古以來,陜西就稱為連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樞紐,隨著我國經濟開發的戰略重點由東向西逐步轉移,陜西更是處于承東啟西的重要地位。
1月25日,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西安召開。陜西省代省長劉國中代表陜西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提到,2017年陜西省經濟增長好于預期目標,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1898.81億元,增長8%,突破2萬億元大關,全省追趕超越的步伐明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2018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
大力發展“三個經濟”
2018年陜西省將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促進資本、信息、人才、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之所以地處中國腹地的陜西提出“三個經濟”的發展戰略,是與其地理優勢以及近年來的發展密不可分的。自古以來,陜西就稱為連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樞紐,隨著我國經濟開發的戰略重點由東向西逐步轉移,陜西更是處于承東啟西的重要地位。
報告中提出,要以“國際運輸走廊”和“國際航空樞紐”為目標,加快發展綜合交通、樞紐交通,探索發展旅游軌道交通、無人機物流等新業態,盡快形成航空高端帶動、高鐵與公路地鐵等交通無縫銜接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加快建設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加強國際營銷網絡建設,吸引領事館、簽證中心、大型企業、金融和商務代表機構、國內外客商聚集,切實發揮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全國的門戶作用。系統發展物聯網和現代綜合交通物流體系,有效整合物流資源,培育物流龍頭企業,大力推動多式聯運,持續提高“西安港”和“長安號”班列運營水平。
“隨著航空、高鐵、公路立體交通網的完善,更多的資金、人才、信息將匯集在陜西,鞏固門戶地位,加速資源流動,點亮陜西新發展。”陜西省人大代表、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對媒體表示,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是新時代背景下、建設富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抓手、新方向。
方瑋峰表示,近年來陜西優先打造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未來還要持續發力,推進咸陽機場三期、新筑鐵路綜合物流中心、“米”字形高鐵網絡的建設,并實現鐵路、航空、公路的無縫對接,加快構建現代化交通體系。與此同時,要加快培育各類航空貨運企業,補齊航空物流這一短板;高質量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培育更多“三個經濟”的市場主體,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陜西應在物流業方面率先發力,進而帶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聚集,最終實現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的振興。”談到陜西未來如何發展“三個經濟”,方瑋峰的思路是,夯實基礎、補齊短板、創新體制機制。
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
2017年3月1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同時印發了《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
劉國中在報告中提到,2018年陜西將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著力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自貿試驗區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在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陜西經驗。在全省實施“營商環境提升年”行動,推進降低企業運行成本、簡化施工許可證辦理程序、縣域營商環境監測評價等十大行動。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國家部署抓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改革試點,持續推進減稅降費。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健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和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全部審批事項線上申報和審批。繼續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公布全省證明事項和蓋章環節清單,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目前陜西自貿區中心片區地理位置覆蓋了西安出口加工區、高新區、西咸新區等,構成狹長、分叉的地理區劃,從行政轄屬來看,許多改革任務超出自貿辦管理范疇,行政管理關系錯綜復雜。”省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社科處處長賈毅華表示。
1月28日上午,在陜西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舉行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賈毅華建議,堅持“大膽試、自主改”,促使陜西自貿區向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邁進。 “在中國自貿區改革的3.0時代,陜西自貿區的改革重點不僅要落實創新復制,更要投入專門力量關注陜西特色的創新改革政策,不斷擴大自貿區政策創新的影響力,支持自貿改革縱深推進。”
就更好地促使陜西自貿區的發展,賈毅華建議,在陜西省自貿區改革過程中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通過行政管理體制創新,構建扁平化、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的管理體制,確保政府服務的高效性,為建設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提供體制保證。同時,進一步強化管委會的權責,將自貿區改革與其他改革統籌安排。
力爭百萬貧困人口脫貧
2018年陜西將堅持精準方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不斷提高幫扶措施的系統性、協同性和針對性,切實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完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年內力爭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9萬套、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6萬戶。扎實兌現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資產收益扶貧等政策,保障貧困戶基本生活。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攻克“堅中之堅”,開展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幫扶,加大對深度貧困縣的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在正常增幅基礎上再提高20%。全年力爭實現20個貧困縣摘帽、99.7萬貧困人口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科技扶貧,直抵“造血”功能建設。這只是眾多科技扶貧中的一個縮影。全省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領越來越多的農戶走出貧困。
陜西是科技部全國4個科技特派員全覆蓋試點省份。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完善相關細則,提出到2020年建成3萬人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效果是明顯的。安康市茶果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王衍成是首批科技特派員。十幾年來,他培育出“陜茶1號”茶樹品種,注冊成立公司,吸納了35名農民技術骨干,建成了3700畝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帶領500多戶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致富。
陜西省政協委員梁剛作為陜西白云永航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帶動萬戶以上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探索出了一條依靠中藥材種植精準扶貧的新路徑。這次省兩會上,梁剛向大會提交了名為《關于增強產業扶貧“造血”功能激發精準脫貧內生動力的提案》,其中提到,堅持地方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農戶聯動,積極建設大產業項目,動員當地企業,吸引當地青壯年勞動力回流,將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增強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陜西省政協委員、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說,科技扶貧,要從人才團隊、平臺園區、計劃項目、技術成果這四個方面采取措施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省部署的3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和8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都部署在貧困地區,要通過這些示范園區,讓農民看到農業科技成果的實際效果。與當地政府配合通過農業科技園區,給當地的農民做示范,之后推廣應用。同時,開放科研平臺為貧困地區提供產業研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