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成熟,以及向金融行業的延伸,供應鏈金融趨于精細化、線上化、數據化。在提升產業鏈運行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上必然少不了互聯網的支撐。
可以利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的資信能力來緩解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問題。
在此背景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政策精神,立足協會“服務監管、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的職責定位,研究利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手段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于2019年7月9日,召開了“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
會議主要由楊農副秘書長主持成立會議,陸書春秘書長宣布工作組成立,李東榮會長到會對工作組的成立表示祝賀并提出工作期望,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相關負責同志以及來自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金融科技公司、律師事務所、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專家參加會議。
楊農副秘書長主持了工作組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工作組工作機制,確定了重點工作計劃,強調要貫徹服務小微企業的理念,構建有利于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為供應鏈金融提供技術保障和風險管控。
以促進“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健康規范發展為目標
由于近年來供應鏈金融業務呈現爆發態勢,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亂象。
例如:核心企業與上下游關聯企業制造關聯交易實現核心企業的變相融資、上下游企業制造虛假應收賬款以從放貸主體獲得融資等,都是供應鏈金融在關聯交易和虛假交易方面潛藏的風險點。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表示,關聯交易由于關聯關系可能無法從股權上看出,而具有隱蔽性,需要通過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密切監督和核對,才有可能發現,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這種監督成本。
因此,工作組以引導、促進中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健康規范發展為工作目標,從自律規范制定、基礎設施建設和業務交流培訓三個方面組織整體推進供應鏈金融相關工作。
不難看出,規范供應鏈金融發展,將有利于拓寬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搭建機構和監管部門之間溝通的橋梁
公開資料顯示,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是傳統供應鏈金融在“互聯網+”時代下與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形態等新興事物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產物,是基于供應鏈整體信用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金融服務。
工作組將重點圍繞金融監管倉、物聯網動產質押等領域,研究制定相關業務規范、業務指引和技術標準,加強行業自律管理,搭建從業機構和監管部門之間溝通橋梁,建立行業間合作、交流、經驗分享機制,促進產業生態融合。
另外,鑒于“互聯網+”的存在,信息的抓取和大數據的分析,是傳統供應鏈金融望塵莫及的。
對于融資業務環境而言,“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可借助大數據信用評價技術實現對供應鏈交易數據的隨時監測,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和監控,企業的交易信息被實時提取。
其次,借助云計算技術分析信用風險,確保風險預警,降低企業違約的風險。
最后,會議通過行業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將按照“共商、共建、共享”以及商業可持續原則,打造具有政策影響力、行業引導力、社會公信力的專業型、綜合型基礎設施,共同促進“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發展普惠金融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