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貿易金融》記者張藝妍
7月17日,中國銀行業協會主辦的《2018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辦。
《報告》顯示,2018年,隨著金融科技在銀行業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應用,中國銀行業呈現出“服務智能化、業務場景化、渠道一體化、融合深度化”的“四化”趨勢。
適應消費者需求變化,手機銀行交易金額達241萬億
201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主動適應金融消費者需求變化,不斷推進網點輕型化、智能化、特色化轉型發展,加速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客服中心等線上服務平臺升級迭代,持續推進業務流程優化,提高業務辦理效率。
截至2018年末,銀行業營業網點數量達22.86萬個,設立社區網點5600個、小微網點2700個;布放自助設備共計103萬臺,其中創新自助設備2萬臺,自助設備交易筆數達400億筆,交易總額達66萬億元;行業平均離柜率達88.68%,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末,手機銀行交易筆數達940.37億筆,交易金額達241.68萬億,同比增長11.86%;網上銀行交易筆數達1524.7億筆,同比增加30.13%,交易金額達1639.4萬億;電商平臺交易筆數達5.48億筆,交易金額達2.01萬億;客服從業人員5.22萬人,全國人工處理來電10.58億人次。
截至 2018 年末,國家開發銀行對民營企業投貸余額合計6,371億元。中國進出口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764億元。大型商業銀行持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激發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
例如,建設銀行實施普惠金融等“三大戰略”,打造“小微快貸”系列產品和平臺化經營模式,累計為225萬余戶小微企業提供超過7萬億元信貸支持。股份制商業銀行密切關注民營經濟發展,全力打造特色金融產品,加大信貸資源支持力度。
賦能新舊動能轉換 助力民營、三農
2018年,銀行業始終堅持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持續加大重點領域融資支持。聚焦科創型企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創新信貸管理體制和金融產品體系,推動對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企業的金融服務前移。
二是服務區域協調發展。落實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大力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
三是助力推進落后產能轉型升級。
四是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為企業提供多元化可持續融資方案和綜合服務,推動多項重大海外項目落地;積極探索與外資同業、多邊機構合作,提升跨境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著力緩解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不充分、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加大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著力破解民營企業信息不對稱、信用不充分等問題,有效提高民營企業融資可獲得性;健全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不斷提升數據治理、客戶評價和貸款風險定價能力;強化貸款全生命周期的穿透式風險管理,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對民營企業支持力度,提升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
銀行業金融機構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完善“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普惠金融事業部制,加大信貸配置資源、強化專業隊伍能力提升,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
扶貧、公益、綠色金融、消費者維權等 多維度承擔社會責任
2018年,中國銀行業將綠色可持續理念融入經營發展戰略,致力推動經濟低碳轉型發展。一是以綠色戰略規劃為指引,加強組織保障與頂層設計,強化流程管理和系統建設,不斷推動綠色銀行建設。
2018年,中國銀行業協會切實發揮行業協會引領作用,開展綠色銀行自評工作,舉辦綠色信貸實務和合規風險管理專題培訓,完成全球第一本中英文版《綠色信貸》教材的編寫工作,切實推動銀行業加強綠色信貸能力建設。
二是探索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持續加大對污染防治、環境治理、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的資金配置,嚴控“兩高一?!毙袠I授信,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三是推進綠色建筑改造,開展綠色采購,加強辦公用品和耗材管理,倡導員工綠色出行、低碳生活,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辦公理念。
2018年,銀行業不斷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建設,有效暢通客戶投訴通道,積極開展教育培訓工作,逐步完善特殊群體無障礙服務,切實保障客戶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2018年6月,中銀協正式發布《銀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準》,引領銀行網點強化無障礙設施配置和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特殊群體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落實《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遵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針,立足職能定位,完善工作機制和服務政策,加強信貸管理和金融創新;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持續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創新扶貧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變“輸血”為“造血”,建立脫貧攻堅長效機制;增加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攻堅扶貧“最后一公里”。
201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聚焦扶貧、教育、養老、生態、助殘等社會民生領域,不斷探索銀行業務與公益事業融合創新發展,加強與公益機構跨界合作,有效推動銀行業公益事業向常態化、項目化、制度化發展。截至2018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公益慈善投入總額達7.08億元,開展慈善項目近3000個,員工志愿者活動時長達44.7萬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