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貿易金融》記者陳美琪
2019年6月27日,由EBIA電子商務創新推進聯盟主辦的第六屆在線供應鏈金融及供應鏈電子商務推進大會——數字化產融協同百企峰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會上EBIA智聯研究院院長楊志剛,以“走向產融結合4.0,打造數字化產融價值共同體”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智能化無處不在,銀行4.0概念開始顯現
金融科技被認為是全球金融的增長點和競爭焦點,銀行業的下半場已經進入了數字化開放性的銀行3.0時代。目前,智能化無處不在的銀行4.0的概念和演進方向也已經開始顯現。
如果未來銀行真的不再以實體形式存在,金融業務會如何存在?
楊志剛認為,最可能會在賽博物理空間里以一種數字化的形式存在。
從5G等新的人機交互信息網絡到區塊鏈和價值網絡,都可能成為承載未來金融業務的重要載體,數字化轉型則帶來了競爭機制和市場格局方面的一些變化。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競爭的動力機制從以生產為中心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 如何借助數字化網絡化的工具,構建起高頻高速高粘性的用戶關系,成為企業關注和投入的重點。如何從供給產品實現價值回歸到通過滿足市場需求創造價值上來,連接、嵌入、協同、維護,成為許多企業參與形成的新方式。
第二,是價值創造的過程。從產品延伸到服務,無論是生產制造等實體行業、金融服務的虛擬經濟行業、網絡信息技術行業,圍繞做好服務,改善用戶體驗來創造價值和延伸價值,已經成為各界的高度共識。
開放式的合作產銷融合已經從網絡信息部門的專有特征再向各行各業鋪展。
第三,是跨界競爭。跨界融合日益頻繁,數字化作為一個新興力量,不斷開拓以往的行為和行業邊界,不但一些行業邊界和競爭邊界被打破,而且原有的一些價值創造邊界也正在發生猶豫。
與此同時跨界的業務協同重構,甚至跨界的企業重組也在不斷發生。在這個過程中,產業部門和金融部門的競爭方式、價值創造過程和跨界交互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產融結合的方式也在不斷與時俱進。
數字化產融價值共同體,需開放式合作創新
以在線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數字化產業協同,這幾年的實踐也充分體現了變化的趨勢。
從2014年聯盟開始提出在線工業金融的概念和參考模型,到現在接近五年的時間,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產融各方在數字化的促動下,連接越來越廣泛,交互越來越頻繁,協同越來越緊密,運轉越來越流暢,相互滲透也越來越深入。
在不確定性環境的進步中,實體產業和金融部門只有形成更加緊密的關系,相互支持,相互依存,才能更好地應對環境的變化,才能保持自身的健康,并促進整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產生價值共同體是產能結合4.0的一個方向。
楊志剛表示,從1.0到2.0再到3.0和正在運行的4.0階段,演進的時間單位基本上都是從數百年到數十年再到十年左右,速度是越來越快。
那么,隨著5G商用部署的提速,賽博物理系統空間還將進一步展開,不但會為實際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創造更好的條件,還將會為金融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新的機遇,也將為產融協同的進一步深化打開新的空間。
數字化產融價值共同體,是產業部門金融部門和數字技術服務等相關主體,及創造價值和分享價值的一個有機形態。
在采購物理空間里,尤其是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式,使金融業務更深地嵌入到產業運營流程當中,形成基于數據和事實的信任關系,以及基于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的分工協作。
通過智能化的方式共同完成價值鏈各個環節的控制,共同優化價值創造的過程。產融各方共同構建更穩健的供應鏈,共同為用戶提供服務、共同實現價值的創造、價值的傳遞、價值的獲取以及共同分享的價值,并且共同分擔風險。
最后,打造數字化產融價值共同體,需要產業金融數字技術以及相關各界形成價值共識和信任共識,共同管理風險的方法路徑行動流程以及協作機制,需要重新調試業務形態和業務邊界,需要管理和組織上的開放式合作創新。
聲明:此稿件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未經嘉賓審閱,僅供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