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資金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5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和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累計額已超過5萬億美元,資金的融通在穩步推進,作用越來越凸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肖鋼在近日的“CF40·孫冶方悅讀會“上表示。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資金融通無疑是“一帶一路”建設有序向好發展的關鍵,而更重要的是,多元化的資金融通格局正在形成。此外,《金融時報》記者通過梳理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成果清單發現,銀行間常態化合作,以及基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金融交流、投融資合作正在向縱深推進。
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逐漸成熟 作為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中的一項,“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在近年來為國際金融同業搭建起“一帶一路”合作與交流的平臺。目前,這一合作機制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無論是成員數量還是合作項目都有了明顯的增加。 據工商銀行副行長胡浩介紹:“剛組建這個機制的時候,成員數量只有35個國家和地區、49個金融機構,而現在已經增加至55個國家和地區、89家金融機構。這其中,既有多邊機構,也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參加主體越來越豐富。不僅如此,成員間也有不少實質性項目落地,目前合作項目數55個,金額已經達到430億美元左右。” 今年,圍繞“一帶一路”金融服務合作,機制內成員達成了多項務實合作成果。例如,工商銀行、匯豐銀行、桑坦德銀行等10余家金融機構簽署了7個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總投資金額88億美元;同時,發布了“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投資)指數框架,將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債務資本市場、風險管控等領域的互利合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屆高峰論壇形成的六大類283項成果清單中,多項務實合作將在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下展開。例如,工行發行首只“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BRBR)綠色債券,并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日本瑞穗銀行等BRBR機制相關成員共同發布“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指數,深入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合作。 此外,工行還將在“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下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成員機構開展經濟政策培訓;中國銀行則開展“一帶一路”國際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 融資方式多元化發展 實際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6年來,參與企業所選擇的融資方式越來越多元化,這與資金融通格局的不斷完善不無關系。 據民生證券梳理,從資金來源看,當前,“一帶一路”融資模式主要分為五層: 第一層為政策性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 第二層是新興多邊開發金融機構,以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為代表; 第三層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第四層是世界多邊金融機構,比如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 第五層是以進出口信用保險為代表的輔助機構,主要為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就銀行業來看,政策性銀行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當之無愧的融資“主力軍”。以進出口銀行為例,截至今年4月份,該行“一帶一路”執行中項目超過1800個,貸款余額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蒙內鐵路、中老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瓜達爾港等標志性的基建項目均由進出口銀行提供出口信貸。 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大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發揮了資金融通的重要作用。近日,中國銀行在境外又一次成功完成發行規模為38億美元等值的“一帶一路”主題債券發行定價。至此,該行已累計發行5期“一帶一路”主題債券,總規模接近150億美元。 事實上,自2014年提出打造“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的戰略目標以來,中國銀行相繼跟進60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境外重大項目,累計完成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類授信支持超過130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資銀行之外,近年來,部分外資銀行也表現出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性。在過去一年中,花旗銀行參與了包括印度尼西亞PT Banten項目債券、Naspers公司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5.3億元)銀團貸款以及中國銀行38億美元等價的多幣種債券發行等項目;渣打銀行則在2018年參與了近100個“一帶一路”相關項目,項目累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 此外,外資銀行還紛紛和國內銀行及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例如,花旗銀行與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在去年4月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渣打銀行則先后與招商銀行、國開行、上海浦發銀行、中國信保、進出口銀行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或戰略合作協議。 投融資合作開始啟動 總結“一帶一路”近6年來的投融資特點,肖鋼認為,“投融資合作開始啟動”是其中一大特點。而在當前形勢下,“一帶一路”投融資最突出的問題仍是資金缺口較大。 “現在來看,光靠我們自身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要跟外國的機構和國際的金融組織來共同合作。”肖鋼認為,投融資合作形式可以多樣,包括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絲路基金、亞投行都可以展開合作。“下一步,我認為這是一個大趨勢。”肖鋼說。 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李若谷則認為,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融資缺口巨大,想要幫助這些幾乎沒有建立起金融體系的國家,只依靠貸款恐怕難以為繼。因此,必須建立投資體制,促進其他國家積極投資這些國家,同時相應的投資保護也要跟進。 根據第二屆高峰論壇成果清單,國家開發銀行與柬埔寨、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等國有關機構簽署公路、礦產、電力等領域項目貸款協議,與白俄羅斯銀行、智利智定銀行、斯里蘭卡人民銀行簽署融資合作協議;中國進出口銀行與瑞士信貸銀行合作為尼日利亞MTN電信項目提供銀團貸款,與韓國進出口銀行、意大利外貿保險公司、法國貿易信用保險公司等合作為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氣項目提供銀團貸款。 中信銀行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任德金認為,商業銀行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主要是從滿足投融資需求的角度出發,而投資銀行是對公業務板塊重要而有益的補充,同時也是該行差異化服務功能的體現。據介紹,目前,中信銀行以“銀團貸款業務”“債券承銷業務”“并購業務”“股權投資”四大類產品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強調,做好“一帶一路”投融資,商業化是導向。在對外開展“一帶一路”投融資項目的過程中,除了一些政策性投融資外,商業機構或企業的投融資要走商業化道路,實現商業可持續。要創新投融資模式,通過股權、貸款、債券、租賃多種等金融工具,提供投行服務、咨詢顧問和可行性研究等多種金融服務。只有這樣,“一帶一路”投融資才能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