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盡管跨境人民幣業務規模發展迅速,但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格局和新技術帶來的沖擊下,其發展過程必然也會充滿著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認清跨境人民幣業務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文 / 龍盈智達(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王鎮
來源:《貿易金融》雜志 2019年 7月刊
跨境人民幣業務是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間以人民幣開展的或用人民幣結算的各類跨境業務,該項業務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外貿企業的交易成本,防范匯率風險,同時還將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夯實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2009年7月6日,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收到首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款項,由此開啟了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步伐,經過十年的發展,人民幣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領域的使用穩步擴大,作為投資、儲備與計價貨幣的功能逐漸顯現。 特別是,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后,人民幣作為國際性貨幣的影響力更是不斷提升,國際市場對人民幣應用于國際貿易結算、金融產品計價以及作為儲備貨幣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第五大外匯交易貨幣,這更進一步推動了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然而,盡管跨境人民幣業務規模發展迅速,但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格局和新技術帶來的沖擊下,其發展過程必然也會充滿著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認清跨境人民幣業務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以便把握其未來的發力方向,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措施來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跨境人民幣業務面臨的問題 按照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定義,其業務范圍涵蓋了一切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業務,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對于業務結構的合理性、匯率的穩定性和交易的便捷性具有較高的要求。 目前,局限于我國金融市場仍在完善中,國際貿易的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因此這三方面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跨境人民幣的投融資功能發揮不佳。 人民幣作為貿易業務的結算貨幣雖然已得到多數境外主體認可,但其投融資貨幣功能仍未充分發揮,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業務規模現在僅為貿易業務規模的四成左右。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強,人民幣投融資貨幣功能將不斷深化,而境外主體對于人民幣的投資渠道和便利性的要求也將更高。 但現階段,考慮到我國對外金融服務水平不高,抵御外圍金融風險的能力薄弱,人民幣資本項目的開放還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在參與機構資格、審批流程、投融資規模和資金流向等方面都存在諸多限制,這便影響了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業務的開展。 第二,匯率波動性弱化了人民幣的適用度。 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規模已經步入世界前列,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的規模逐漸增大,相應地人民幣匯率也越來越市場化,境外主體在配置人民幣資產時就會考慮利率、匯率等市場影響因素,而自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使人民幣匯率出現了較大范圍的波動,雖然近來中美貿易摩擦有所緩解,但是在避險情緒的影響下,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仍然承受著一定壓力,從而影響了跨境支付中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降低了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適用性。 第三,跨境支付手段的便捷性有待加強。 在傳統的對外貿易時代下,銀行國際結算和小額匯款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但隨著跨境商業往來發展迅速,銀行國際結算和小額匯款等傳統支付方式周期長、頻率低等弊端被放大,在安全便捷、簡單易用,結算速度、交易成本等方面均難以滿足各方需求,成為制約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瓶頸,亟需借助新技術開發并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打造人民幣跨境支付的主要渠道,提高人民幣跨境清算的效率和交易安全,提升交易的便利性。 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保障措施 為了更好發揮跨境人民幣業務在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融資中的作用,使更多經濟主體享受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便利,切實做好、做強跨境人民幣業務,也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 第一,監管部門要繼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隨著人民幣在對外投融資及作為官方儲備貨幣等方面的規模也將快速增長,這便要求相關監管部門要繼續營造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良好政策環境,強化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人民幣跨境業務合作,貼近市場需求創新人民幣產品和服務,不斷優化人民幣產品組合。 同時,借助“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推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設,在QFII、RQFII、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債券通、直接入市等多種投資渠道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境內外互聯互通,加快對境外機構債券市場的開放,并進一步提升人民幣雙邊貨幣互換的規模。 第二,建立市場風險防控機制。 隨著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不斷深入,對于跨境資金活動的監管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增加了國際收支審核、國際熱錢防控和反洗錢等工作的難度。 而國際資本多以投機為目的,對于利率、匯率的敏感性較強,極易對金融市場造成沖擊,繼而產生各種金融風險。 為有效防范由匯率波動所引致的各種金融風險,應當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構建資本項目宏觀審慎管理體系,綜合運用好宏觀審慎調控工具;同時,研究設計有效的風險監控指標,建立科學的風險預警機制,實現對風險的動態實時監控。 第三,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優化跨境交易系統。 當前,人民幣跨境支付采取的是多渠道并行方式,這不僅影響了跨境支付的便捷性,還對中國經濟金融安全構成一定的系統性風險隱患。 因此,我們應加快跨境人民幣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術在跨境人民幣業務中的應用,簡化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的渠道和手續,將人民幣交易系統的報價、成交、清算以及交易信息發布等功能延伸到境外金融市場,形成支持多幣種清算的人民幣全球化支付體系,提升人民幣在全球貿易和對外投資中的便利程度。 同時,力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加快完善和同步跟進,特別是要發展獨立的報文系統,盡早實現我國人民幣國際清算系統的獨立自主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