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資金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銀行業的薪水似乎不能滿足每個員工的需求,借助銀行工作帶來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有人開始靠非法售賣個人征信記錄賺取黑心錢。
作者 | 張浩東
來源 | 支付百科
近日,建行員工非法查詢用戶個人征信事件再度被曝光,一外包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查詢用戶信用報告3678筆,從中非法牟利。
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判決書顯示,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間,作為外包人員在建設銀行永州市分行工作的崔某,通過手段盜取管理人員陳某的操作碼,以此展開非法查詢用戶征信的行動。
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崔某共查詢個人信用報告3678筆,獲得征信報告后,再以每份10元的價格進行出售,這些征信報告最終流入到了在廣東經營的小額貸款公司。
崔某通過售賣用戶個人征信報告,累計從中獲利36780元,法院在經過審理后認為,崔某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據「支付百科」了解,這并不是建行員工第一次非法出售用戶個人征信記錄,此前建行一名客戶經理吳某伙同平安銀行廣州分行信貸一部客戶經理饒某、廣州花都稠州村鎮銀行獅嶺營業部客戶經理譚某,三人通過微信群售賣用戶征信信息,開始了販賣客戶征信信息計劃,總計查詢并售賣客戶752條征信記錄。
銀行怕的不是黑客,而是銀行內鬼的出現,頻繁曝光的用戶隱私泄露事件,大多都是因為銀行員工個人的牟利行為所造成,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產業鏈中,銀行員工往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銀行員工利用貸款審批系統漏洞,繞過安全防范措施,違規查詢并出售個人征信報告,一方面反映出銀行內部存在的管理問題,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在巨大的指標壓力下,銀行員工開始用職務便利來獲取不正當的渠道收入。
征信背后龐大產業鏈
屢屢發生的用戶個人信息泄露事件,是當前征信黑市的一個縮影。之所以銀行員工冒著被開除的風險,大量查詢用戶個人征信報告,除了利益及金錢的誘惑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條信息交易的產業鏈逐漸成熟。
只要是查詢到的用戶個人征信報告,就會有人高價進行收買,一條真實完整的征信信息少則賣至百元,在經過層層出手后,產業鏈末端的收購價格通常可以接近上千元,對于銀行員工來說,就是動動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
在一套全面的個人征信報告中,包含了用戶的個人基本信息,比如姓名、證件類型及號碼、通訊地址、居住信息、職業信息等,還有用戶的個人信用情況,比如日常的信用卡信息及在銀行辦理的貸款。
收購個人征信報告的買家,有的是為了再次倒賣賺取差價,有的是想利用這些信息快速掌握用戶基本信息,從而進行小額貸款推銷、網絡電信詐騙以及售房、推銷等活動,許多信息甚至被用于POS機非法電銷。
一名銀行員工向「支付百科」表示:“銀行基層員工工資和各項福利水平有限,部分銀行員工打起了用戶個人征信報告的主意,市場需求的存在導致許多銀行員工經受不住淺色的誘惑。
近年來,監管部門也在嚴抓征信管理規范工作格,央行大力整頓個人信息泄露和買賣,部分機構人員違規查詢和出售個人征信記錄不僅造成了個人信息泄露,查詢記錄太多也對用戶征信造成負面影響。
銀行員工違規查詢用戶征信,一般是以貸款及信用卡審批為由,但征信報告中會顯示用戶申請信用卡不成功或者未獲得貸款,這些因素會成為銀行的重要參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五十三條規定: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個人信息泄露案件屢禁不止,反映出銀行缺失一堵密不透風的信息安全防火墻,致使用戶大量隱私信息被商用,在人們加強個人征信保護的同時,銀行也應在大數據時代扎緊公民信息保護籬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