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監管之下,以714高炮為代表的傳統自營的套路貸平臺逐漸式微,但以免押低息誘導借款人貸款,然后以撮合中介的身份收取高額“前置費用”的新型套路貸平臺悄然崛起。
714高炮、非法網貸紛紛倒臺后,一種借助持牌金融機構放款通道的新套路貸開始活躍起來。近日,公安部網安局稱公安機關在近期的工作中發現,此前臭名昭著的套路貸團伙改頭換面,又開始以正規金融公司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與以往自營的套路貸相比,新型套路貸扮演的是撮合貸款中介角色。「消費金融頻道」接到不少借款人反映,一些類似助貸的套路貸平臺表面上非常正規,強調放款方為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該種套路貸打著低息、免抵押、放款快的旗號,先與借款人簽訂陰陽借款合同,將所謂的中介費、服務費等高額費用轉嫁在借款人身上。在運作程序上,套路貸團伙利用借款人個人身份等信息向持牌消金、小貸公司或者銀行申請貸款,有些則是指導借款人借款。當放款方授信審核完成后,借款人便能提現額度,套路貸中介乘機從本金中扣除大額前置利息,往往會超出本金的15%。值得注意的是,套路貸團伙在簽訂合同時強調”利息以銀行實際放款為準,其他費用自理”,對服務費收取比例模糊處理,一般只會按照最低的收費比例向借款人解釋。雖然前置利息被劃走,借款人仍需要逐期按時歸還放款方的貸款。借款人張女士此前就上了此類套路貸的圈套。她與廣西的一家貸款中介簽訂了金融顧問服務合同,貸款35萬元,實際到賬卻只有28萬。張女士表示,中介在介紹撮合服務的時候只提了2%的服務費,然而放款方卻告知她中介公司實際上還收取了18%的手續費。借款過程中,若借款人發現了套路貸團伙的陷阱,想終止借款服務,這時套路貸團伙會利用合同違約等話術威脅借款人。對于借款人來說,不僅前期支付的定金無法收回,而且還會忍受套路貸團伙的語言侮辱等行為。此外,套路貸中介的存在也給金融機構的資產安全帶來隱患。知情人士透露,疫情加重了消費金融資產端壓力,逾期率和不良風險上揚,騙貸群體也在悄然崛起。當前整個線上消費金融領域壞賬中有超一半的比例是由騙貸中介造成的,往往真正貸款的不是借款人自己,而是幕后中介。融資需求上升在一定程度上給新型套路貸滋生提供了土壤。發現有貸款意愿的用戶時,套路貸團伙為了提高轉化率,手段較為極端,采取冒充銀行員工或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工作人員等方式博取借款人信任,而實際上他們只是借助信貸撮合服務謀取高額利潤。新型套路貸在形式和利潤方面都比傳統的套路貸更具備優勢。首先,新型套路貸借助持牌金融機構的品牌做宣傳,以合作等名義向借款人暗示自身的合規身份;其次,新型套路貸只承擔撮合角色,并不參與放款,所承擔的風險較小。為了使利潤最大化,新型套路貸更愿意選擇銀行作為放款方。銀行的利率較低且授信額度高,為套路貸平臺擬定中介費、服務費、手續費創造了更大的空間。針對新型套路貸的崛起,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表公告告知借款人,不要相信貸款中介。同時,金融機構也在加強智能風控建設,通過增加變量的方法識別欺詐風險,以確保真正的借款人為用戶本人。套路貸等現金貸行業違規亂象悄悄抬頭,公安部以及多地公安機關對套路貸開展專項打擊活動,今年注定是套路貸難捱的一年。檢察機關披露的數據顯示,全國檢察機關在1至3月對涉套路貸、校園貸、以非法手段催收民間借貸犯罪逮捕416人,起訴1463人。當前,多地公安部門組織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套路貸便是一項重點打擊對象。其中,廣東省湛江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破獲一個以借貸公司為幌子的套路貸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28名,扣押涉案車輛50余輛,凍結涉案賬戶17個、資金7441萬元。套路貸遭遇整治的同時,依附在套路貸產業鏈條上的大數據行業、非法支付平臺也難辭其咎。監管決心打擊套路貸的過程,就會涉及套路貸的數據來源,而數據源頭一般都在部分非法的大數據公司手中。隨著打擊套路貸專項活動的推進,這些套路貸及其背后的技術服務商、數據服務商、支付服務商都會一一浮出水面。無論套路貸形式如何變種,只要將套路貸產業鏈條中的上下游供應商合規風險控制住,套路貸也就失去了升級換代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