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網民不再急速增加,人口紅利正在消失。
于是,一些創業者開始將目標鎖定在過去并未挖掘的新群體上。
而老人群體,開始成為其重點對象。
2015年左右,與老年用戶相關的APP大量出現,其中有娛樂類的,也有功能性的。
此外,市場上還出現了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電商、教育類機構。
但變現,對它們往往是一個難題——老年人群體對價格敏感,付費意愿低,消費謹慎,很難撬動。
于是,在嘗試過商城、旅游、課程、廣告等模式之后,玩家們開始嘗試金融變現。
對老年用戶的金融變現,就如火中取栗,做得好,也許能輕松盈利;走歪了,也許就是萬丈深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60周歲以上人口約為2.49億。
老齡化社會已經來臨,它催生了“銀發經濟”。
很多創業者瞄上了這片市場。2015年前后,市場上出現了大量針對老年人的應用。
在這個領域,創業者入局最多的是文娛類產業。
2015年,廣場舞APP“糖豆”上線。在之后的兩年里,市場上僅與廣場舞有關的APP,就出現了60多款。
這些產品輕易就能獲取海量的老年用戶。
公開數據顯示,糖豆用戶總量超過了2億;有聲影集制作軟件“小年糕”用戶總數超過了5億,日活數千萬;圖文編輯工具“美篇”的用戶總量也超過了8000萬。
除此之外,一些功能性的APP,也輕易就撬動了千萬老年用戶。
比如,養老金在發放前,必須進行社保認證。人社部門需要確認用戶是否在世,防止冒領。
因此,一些公司為老年人開發了線上認證APP,人臉識別完成認證后,養老金會自動到賬。
目前,在這一領域,兩個國內較大的玩家分別是“老來網”和“看看社保”。
老來網董事長邱建華對一本財經表示:“目前,老來網有近2000萬用戶。到年底,這個數字將會達到5000萬。”
看看社保主打的則是農村市場的老年用戶,其CEO耿敢超稱,它“已覆蓋中國15%的區縣”。
經過兩三年的發展,這些老年應用已經非常成熟,并坐擁海量用戶。
此外,市場上還出現了很多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教育、電商類機構。
比如做老年教育的“美好盛年”,它就在為老年人提供走秀、聲樂、化妝等課程。
“成立三年,我們的用戶超過了13萬。”美好盛年CEO黃吉海稱。
如今,這些主要服務老年人的機構,都到了變現的關鍵節點……
對深耕老年人市場的機構來說,變現之路并不好走。
這是因為,老年群體有其特殊性。
首先,老年人思維固化,如果用年輕人的打法去服務老年用戶,就會四處碰壁。
比如說,年輕人在電商平臺上,會根據評價和圖片直接購買,但老年人更傾向于熟人推薦。
所以,社群電商比平臺電商更適合老年人。
其次,老年人對價格比較敏感,消費更為謹慎。
老年人買東西,要看實不實用,還喜歡貨比三家,對價格和性價比極為在意。
這就導致很多變現方式,在老年群體中紛紛折戟。
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糖豆曾上線購物商城服務。當時,糖豆有上千萬用戶,但實際購買人數只有300余人,轉化率不到萬分之一。
“現在很多頭部的老年人APP,比如糖豆、美篇、小年糕,基本都在靠廣告活著。”行業從業者劉琛透露。
他認為,目前在這個領域,“80%以上的創業者并沒有仔細研究老年用戶真正需要什么,只是簡單把老年用戶當流量”。
在嘗試過電商、旅游、課程和廣告等模式之后,一些平臺開始往金融領域突圍。
金融業務主要可分為三種:貸款、保險和理財。
老年用戶沒有大額支出,且有穩定的退休金,一般不需要貸款,所以大多數從業者嘗試的方向,就是保險和理財。
老年人一直是保險和理財的中堅用戶,他們對此的需求也極為旺盛。
騰訊應用寶的《老年用戶移動互聯網報告》稱,在老年用戶下載占比超出平均比例的TOP100 APP中,金融股票證券類應用占42%。
銀行理財這類低利率的產品,早已無法滿足老人們的理財需求,所以很多老年人涌入了股市,甚至去購買P2P。
數據顯示,在P2P投資者中,50歲以上的投資人占比超過19%。
一些老年應用已開始試水金融。
去年,看看社保就開始與保險公司合作,為其導流。
同時,他們還與銀行合作,在APP中上線了類似于余額寶的產品。
去年4月,老來網也開始與銀行合作,為理財產品導流。
在很多流量領域,金融都是終極的變現模式。
那么,在老年應用市場,金融能成為變現的大殺器嗎?
老年金融市場有多大規模?從業者們保守估計,它起碼是個千億級別的市場。
今年,也有銀行找到黃吉海,希望與其合作。但是,對于老年金融,他還有些疑惑。
“金融應該是所有老年商業變現中最簡單的方式,因為不存在后續服務。”他表示。
但最簡單的未必是最好的。要做老年金融,并不是看起來那么容易。
首先,在這個領域,信任極難建立。
過去針對老年人的金融詐騙太過頻繁,所以和老年用戶提到錢,對方就會立馬警覺。
“要讓老年用戶接受金融,還需要一個教育過程。”黃吉海稱。
盡管對價格敏感,但是老年人還有另外一個特征——一旦產生信任,就不會輕易動搖,忠誠度極高。
過去很多針對老年人的騙局,都是抓住了老年人的這種心理,比如線下銷售保健品的人,都會認老人當干爹干媽,噓寒問暖,博取信任。
所以,搭建老年金融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建立信任。
要破解信任難題,到底有沒有解決方案?
其實是有的,比如線上和線下結合,就能建立起強信任關系。
“我們會跟反欺詐中心、銀行合作,給用戶科普金融知識,教老人如何保護自己的錢袋子。”邱建華稱,這些都是建立信任的基礎。
同時,在線下,老來網的社區工作人員還會與老人面對面溝通。
“大家會選擇跟頭部的銀行、保險公司等合作,增加信任背書。”黃吉海稱。
但是,一旦涉及線下,就無法繞過人力、場地等硬性成本。
另外,老年用戶購買金融產品的客單價也普遍較低。
“我們現在推出的,大多是百萬醫療、意外險等客單價較低的保險產品。”耿敢超發現,老年用戶能接受的金額,“每年一般也就100元左右”。
此外,做老年金融必須如履薄冰。
老年人這個群體極為特殊,對其過度變現或者透支信任,都可能被輿論炮轟。
“金融的度很難把握,一不小心就容易被說成集資和詐騙。”一位從業者稱,現在行業對于金融變現,都比較克制和謹慎。
“千萬不要把老年用戶當流量。”黃吉海稱,老年用戶其實非常精明,他們能感受到你的終極目的。
他舉例稱,疫情期間,他們1個月做了15場直播帶貨。
但在推薦產品時,他們是在“教賣”,即在上課的過程中推薦商品,比如在化妝課上推薦口紅,而不是像李佳琦那樣“叫賣”。
“相比于直播帶貨的產品,金融產品是看不見的,更需要對用戶進行教育和引導。”黃吉海稱。

隨著老年人金融需求的逐漸覺醒,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玩家進場,在這個領域進行探索。
甚至有創業者想成立獨立的金融機構,專門服務老年人。
“但是,千萬不要把老年用戶當流量收割。”黃吉海說,這是底線。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