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
作者:黃大智
疫情之下,借款人資金流緊張,逾期壓力大,這個時候,發現逾期上征信成了脖子上的枷鎖,開始放大征信的負面意義。在一些借款人看來,貸款上征信,不外乎是方便銀行做風控罷了,于借款人而言,是額外負擔,是一道隨時可能勒緊的枷鎖。
在選擇貸款產品時,借款人開始帶上有色眼鏡,把貸款產品區分為“上征信產品”和“不上征信產品”,對于前者,能避則避,對于后者,宛如心頭愛。有些借款人,為了不上征信,甚至連送到手的“紅包”都不要。比如蘇寧任性付,近期力推24期免息分期活動,有些用戶認為任性付要上征信,24期免息優惠不要也罷。
再次說明,知識就是財富。到手的紅包,因為誤解而失之交臂,豈不可惜。本文,我們就來談談貸款上征信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貸款上征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簡單來講,就是借款人在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后,其貸款信息(金額、期限等)及還款記錄(是否逾期等)被上報至征信系統,并在以后供其它金融機構合法查詢使用。
廣義上的“貸款上征信”是指貸款信息被記錄并查詢,這種記錄不僅包含央行征信系統,還包括百行征信以及其它提供大數據服務的公司。而狹義的“貸款上征信”即是一般所說的貸款信息報送至央行征信系統。
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貸款信息上報至央行征信系統是基本的法律要求。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3號令《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
商業銀行應當遵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個人信用數據庫標準及其有關要求,準確、完整、及時地向個人信用數據庫報送個人信用信息。
以及銀保監會(原銀監會)在2010年發布的《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有關規定:
貸款人應建立和完善借款人信用記錄和評價體系。定期跟蹤分析評估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約定內容的情況,并作為與借款人后續合作的信用評價基礎。
當然,這些辦法及規定除了適用于銀行外,同樣適用于消費金融公司等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專門從事信貸業務的其他金融機構(即持牌機構)。因此,對于正規的持牌機構,從事信貸業務、貸款上征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除此之外,信用信息的記錄是“用信”的基礎,不管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想要用信,則必須首先有信用信息可用,將信貸信息報送至征信系統,是建立個人信用信息記錄的關鍵一步。
如果我們將視角投向國外,其實同樣如此。在美國,信用體系的核心法律——《公平信用報告法》(即FCRA),雖然沒有賦予信貸機構向征信機構強制報送信用交易數據的義務,但在美國消費者數據行業協會的統一指導下,幾大征信機構聯合數據提供機構共同制定了數據報送標準——數據報送資源指南,確保信貸機構數據的報送。
英國、瑞士、瑞典等歐洲國家與美國類似,征信機構為私人組建,數據報送機制通過市場及行業協會等力量形成。
而法國、希臘、土耳其等部分歐洲國家則和中國類似,以政府為主導向信貸機構采集信息。
其他國家大體符合這兩種模式,或兩種模式結合,全世界莫不如此。
很顯然,信貸信息是否被記錄關乎個人信用記錄的完整性,進而影響全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那么對于借款人,貸款上征信到底有何影響?
以信用體系最為完備的美國為例,美國信用制度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信用體系發展得非常完善。個人可以通過信用方式獲得支付能力而進行消費、投資和經營。
在美國,公民都有自己的社會保障號(SSN),每個公民的信用狀況都可以通過征信機構做出的信用報告而得到評估。這種報告為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資金借貸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信用依據,同時也將能夠終身制約一個人不守信的行為。信用檔案被美國人看作第二身份證,在日常生活中,小到在銀行開個戶、辦一張普通的手機卡,大到買保險、貸款買房,都與消費者的個人信用記錄休戚相關。
如果一個人有過失信記錄,那么他在社會生活中將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反之,好的征信記錄則意味著更高的信用分數,可以獲取更優惠的貸款利率,更高額度的貸款。
那什么才是好的信用記錄?我們不妨舉個例子:
用戶甲,征信報告中無任何信貸記錄。
用戶乙,征信報告五年中共三次借貸記錄,無逾期記錄。
用戶丙,征信報告五年中共三次借貸記錄,有一次逾期記錄,但已還清。
一般情況下,信貸機構對于這三種用戶的貸款申請也有不盡相同的判斷。
對于甲:征信好干凈,雖然沒有其他貸款記錄,但正因為如此,如何保證還錢? 對于乙:有貸款記錄,全部準時還款,還款能力有保障,這種客戶需要爭取。 對于丙:雖然有一次逾期記錄,但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有保證,客戶質量同樣良好。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好的信用記錄既不是沒有任何信貸記錄的信用白戶,這樣的信用記錄雖然“干凈整潔”,卻缺少參考價值。短期內有多家機構多次借貸的信貸記錄,同樣有其問題,這樣的用戶可能會有債務過高、償債能力不足的風險。有一些適當的借貸記錄,且按時償還貸款無逾期,不僅不會對貸款產生不利影響,還會為貸款申請加分,申請會更容易,也能夠享受更高的額度和更優惠的借貸利率。
而逾期也并不代表信貸機構對借款人“判了死刑”,短期輕微的違約記錄也不會對貸款的申請有影響。同時,二代征信報告記錄的是5年還款記錄(包括還款狀態、逾期金額),也就是說,逾期記錄最多在信用報告中體現5年,5年之后,負面征信會自動消除,之后則不再受到逾期記錄影響。但是嚴重的逾期(如逾期90天以上)會對個人形成信用污點,嚴重影響借款人以后的貸款、工作等。
其實不管上征信的信貸記錄好壞,貸款上征信都有一個基礎的作用,即讓人獲得更公平的信貸機會。征信機構提供給銀行的是用戶的信用歷史客觀記錄,讓事實說話,減少了信貸員的主觀審核對貸款申請結果的影響,使每個人得到更公平的信貸機會。
同樣是借款產品,也有的產品上征信,有的產品可以不上征信。
首先我們說持牌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其產品不上征信原因有三:
一是新成立的法人銀行沒有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系統、數據量、人員等都有較高要求,必須具備一切條件才有可能正式接入。
二是已經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的,因為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被暫停接入。
三是個別信貸產品不在個人信用報告里記錄,如公積金貸款,過去曾經有部分該類產品不納入個人征信中。
所以,對于正常、合規的機構與產品而言,基本很難出現貸款不上征信的情況。
而對于其他的網絡借貸、小額貸款等產品,因為不持牌或者資質不夠,因此沒有接入征信系統。同時,貸款不上征信又相當于增加了貸款平臺的風險,相應的貸款產品也會利率更高、額度更小,以減小其發放貸款的風險。
但不上征信并不意味著借款人的借貸信息就無法查詢,事實上,除了央行的征信系統外,百行征信以及各類信貸信息數據庫,也是金融機構評判用戶信用水平的重要補充手段。
例如,金融機構通過購買網貸平臺、小貸公司等平臺借貸信息的數據庫服務,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借款人在央行征信系統外的信貸情況,綜合評定借款人的借款請求。因此,那些認為不上征信的借款就不會影響以后車貸、房貸等銀行貸款產品的想法并不可取。
必須承認,消費貸款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融產品,銀行信用卡、蘇寧任性付、螞蟻花唄等產品,極大的滿足了我們的日常消費需求,讓生活更加便捷。當面對琳瑯滿目的貸款產品時,你需要記住這樣一個原則:
貸款不是壞事,一直頻繁貸款才是壞事;
有貸款記錄要注意,沒有貸款記錄更要注意;
貸款上征信不可怕,貸款逾期不還才可怕。
秉承這樣一個原則,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優惠的產品,才是使用貸款產品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