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據支付界獲悉,3月14日多家支付機構被央行突擊檢查,此次檢查主內容要是防范洗錢犯罪以及詐騙相關。據悉主要排查虛假商戶,檢查對比商戶工商信息是否存在異常,包括下不限于:商戶證照材料虛假;商戶實際經營與工商批準經營范圍不符;商戶交易體量與實際經營部符;同一營業執照關聯5個以上商戶;同一法人證件關聯5個以上商戶;商戶法人年齡未滿16周歲或超過100周歲;5個以上商戶存留同一地址;同一電話號碼關聯5個以上商戶等。
央行要求對異常或虛假商戶采取暫停交易、凍結資金、終止合作等手段進行處置。除了央行外,最近銀聯、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嚴查虛假商戶和洗錢行為。
銀聯嚴查虛假商戶、加強支付終端合規管控
近日銀聯業管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移動設備外接受理終端合規管控的函》通知要求收單機構要合法合規開展移動支付終端業務,嚴格落實關于商戶真實性管理的相關規定,在商戶入網、巡檢、交易、退出等各環節做好監控。
通知要求嚴禁通過移動支付終端套取信用卡資金,或開展博彩、洗錢等違法違規業務。對于信用卡交易占比高于正常業務水平、頻繁發生可疑大額交易、頻繁發生可疑夜間交易、連續多筆整數或接近整數交易、LBS定位的交易地點涉及跨境或頻繁變化等情況的,收單機構應立即排查并關停相關商戶。
此前,中國銀聯發布《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套現高風險商戶公告》和《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風險商戶公告》,公告中公開了套現高風險商戶名單12戶、實體風險商戶名單61戶、互聯網風險商戶名單214戶。
公告表示根據《信用卡套現風險約束規則》(銀聯風管委〔2017〕5號)第三章3.1條“套現高風險商戶認定標準”及3.3條“對于套現高風險商戶的退單權益”對套現高風險商戶的統計標準及退單權益的相關規定,現將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符合退單原因碼4802退單條件的套現高風險商戶進行公告。
另外公告中還標注了套現高風險商戶認定標準、實體風險商戶認定標準、互聯網風險商戶認定標準。
根據2018年中國銀聯發布的《關于加強減免類等商戶管理的方案》顯示,自2019年3月1日起,中國銀聯系統將對相關收單機構所有符合條件的增量商戶開展終端信息比對工作。自2019年5月1日起,中國銀聯系統將對相關收單機構所有符合條件的存量商戶開展終端信息比對工作。
方案要求相關收單機構為非標準價格商戶辦理入網評估時,應按中國銀聯業務規則要求,真實準確填報商戶注冊信息。特別地,在為減免類商戶以及特殊計費類商戶辦理入網評估時,還應準確填寫商戶的受理終端唯一標識信息。
銀聯此舉目的是進一步加強非標準價格商戶,特別是減免類商戶和特殊計費類商戶的管理,防范出現“大商戶模式”等問題。在支付行業人士看來,跳碼時代或將終結。
防范洗錢犯罪,銀行等機構開展身份信息核實工作
近日工商銀行發布關于開展個人客戶身份信息核實工作的通告,通告稱,為進一步落實監管部門關于個人銀行賬戶實名制管理等相關要求,維護存款人合法權益,根據我國反洗錢法及客戶身份識別有關規定,將開展個人客戶身份信息核實工作。需要核實的客戶身份信息范圍包括:姓名、性別、國籍、職業、住所地或者工作單位地址、聯系電話、身份證件或者身份證明文件的種類、號碼和證件有效期限。
工商銀行公告稱,2019年4月1日起,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第十六條、《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第十九條等相關規定,對在工行留存的身份信息存在不完整、不真實等情況的客戶名下賬戶中止提供金融服務。這將意味這虛假身份信息將無法使用收付款功能以及其他銀行金融服務。
據支付界了解到,近期除了工商銀行以外,券商和多地城商行業紛紛開展客戶身份識別治理工作。
嚴查虛假商戶背后劍指洗錢犯罪
近日外交部領事司發布通報稱,日前,近百名在英國中國留學生的銀行賬戶因涉嫌洗錢被凍結,該事件引起媒體普遍關注。無獨有偶,前段時間,西班牙也發生了大量中國公民賬戶無法正常使用的情況,包括限制使用柜員機、禁止國際匯款、凍結賬戶、甚至直接要求關閉賬戶等。
據有關駐外使館了解,部分留學生賬戶被凍結的罪魁禍首可能是“私下換匯”或者幫助別人換匯,有關賬戶因異常變動遭當地警方懷疑涉嫌洗錢而被凍結調查。
據央行最新反洗錢報告顯示,2017年會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繼續在全國組織開展打擊利用離岸公司和地下錢莊轉移贓款專項行動,破獲重大地下錢莊、洗錢案件46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892名,打掉地下錢莊窩點1100個,涉案金額9600余億元人民幣;
在跨境支付業務快速發展下,央行對反洗錢的要求也將愈加嚴格。2018年7月份5家支付公司被外匯管理局點名通報。對此外管局相關人士的解釋是,“一些支付機構是出于業務發展的沖動,故意放寬了要求,包括比較寬松的審核狀態,相互溝通、協調實現非法交易等,這種情況是我們嚴厲打擊的目標。”
根據央行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關于非銀支付機構開展大額交易報告的新規正式施行,這意味著央行對個人和企業賬戶的監管不僅僅包括銀行賬戶收支情況、網銀收支記錄等,還包括支付寶、微信、財付通等非銀支付機構的記錄。換言之,即當個人出現上述任一情況時,不管通過何種渠道單日消費達5萬元以上、或跨境轉賬20萬元以上、境內轉賬50萬元以上等,都有可能被列入大額可疑交易并被監控。
2018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發布《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反洗錢、反恐融資義務,對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工作進行規范。
除了央行,中國銀保監會2月21日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從內部控制角度,對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等各方面提出了要求,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新業務、應用新技術之前應當進行洗錢和恐怖融資風險評估。
據央行最新消息顯示,2月21日,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國第四輪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互評估報告。會議充分認可近年中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工作取得的積極進展,認為中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體系具備良好基礎,同時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
為防范虛擬資產相關的洗錢與恐怖融資風險,會議決定對建議15(新技術)釋義進行修訂。下一步,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將在征求私營部門意見后,正式提請2019年6月全會審議。
據悉2019央行或將修正《反洗錢法》以適應于新型犯罪,未來央行將會持續打擊洗錢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