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堅守還是離開?
這是擺在諸多網貸平臺面前的一道必選題。
然而,目前距離監管大限已不足百日。
“現在行業內的各種謠傳太多了,監管的靴子還未落定,對我們平臺來說現在也很煎熬。”4月2日,上海某網貸平臺高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
《國際金融報》記者在與多家平臺的接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網貸平臺高管內心惴惴不安,畢竟誰也無法對成功備案“打包票”。盡管如此,不少平臺還是在積極沖擊合規備案。但也有一些從業人員已提前放棄這一戰場,向著區塊鏈開始新的征程。
1、部分地區備案或延期
3月30日,廣州市金融局相關負責人在當天舉辦的第八期“廣州互聯網金融機構高管培訓”會上宣布,網貸機構從當日起向注冊地所在區金融工作部門申請驗收,最遲的申請驗收時間不能晚于4月25日。
“廣州是全國最早開啟備案驗收的地區,預計于6月底完成備案,目前尚不存在延期的情況。”廣州某網貸平臺高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根據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去年底下發的《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各地應在今年4月底前完成轄內主要P2P機構的網貸備案登記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不過,記者注意到,從公開信息來看,除了廣州,其他地區目前尚未開啟整治驗收工作。根據部分網貸平臺高管的說法,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部分地區存在延期備案的可能。
北京某平臺高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他們至今尚未收到監管方面關于網貸平臺驗收備案的具體細則和量化評價方案。該高管稱,現在已經4月份了,驗收網貸平臺備案的通知也還沒影。“北京方面涉及的網貸平臺數量眾多,對監管方面來說工作強度非常大,延期的可能性比較大”。
深圳某網貸平臺相關人士則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對于備案驗收方面,監管尚未對外發布消息,具體情況不清楚。
前述上海某網貸平臺高管也表示,“暫時沒收到通知,不過如果備案延期也不足為奇。”
2、“堅守”備案關鍵期
不管是否延期,現在大部分網貸平臺的工作仍圍繞“備案為第一要務”展開。
上述上海某網貸平臺高管談到,他們從去年開始,便出于合規備案的考慮,對現有業務做出了一定合規性調整。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首先,對此前涉及的現金貸業務進行清理,該業務在去年底已經停止;其次,對可能涉及息費率超過限額的產品進行合規調整;第三,調整業務架構后,針對研發需求對人員配備作出調整,以適應未來發展金融科技的方向;第四,在完成備案前,整體平臺的交易量有所控制,不會過度沖量;最后,由于目前資金存管銀行白名單尚未正式公布,所以與平臺簽訂資金存管協議的銀行是否在白名單內還未知曉,不過總體來看問題不大。
“目前對于網貸平臺而言,壓力最大的并不是合規。但由于針對平臺驗收的合規細則遲遲未至,反而限制了一些業務的發展。”該上海網貸平臺高管坦言。
不確定性風險籠罩下,不少網貸平臺在對外宣傳方面也顯得更加“低調”。
“這段時間一直到備案正式落地,我們的策略就是低調、低調、再低調。”北京某網貸平臺公關部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
該相關人士表示,“現在是備案落地的關鍵時期,在正式宣布成功備案后可能會多做一些宣傳工作。但是目前我們希望不被媒體關注,少說多看,避免因為非業務經營問題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那些傳聞即將赴港上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又是什么狀態呢?
其中一家已經啟動IPO進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公關部門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我們就更是如此。除了面臨現在所有平臺都面臨的備案壓力,隨著上市進程的逐步推進,我們馬上要進入靜默期,很多宣傳類的工作都被推后。”
3、不少小平臺另謀出路
當然,有堅守者,也有轉身離開者。
一位曾混跡互金圈的創業者張峰(化名)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互金圈內大家現在說得最多的確實就是備案,但這其實是大部分大中型網貸平臺的現狀,不少小型平臺早已開始另謀出路了。
那么,另一條出路又是什么?
“很多中小型平臺通過各個渠道‘求賣身’是一條出路。”張峰分析,“很多平臺考慮到運營和合規成本比較大,所以會選擇直接出售現有平臺,有的包括現有債權,有的不包括。因為現在來看,一旦備案落地,一定會產生行業的馬太效應,沒有資金實力的平臺無法在網貸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而且,隨著監管趨嚴,行業形態會和幾年前的發展狀況完全不同,整體行業毛利率下降,賺錢效應大不如前,這將是個‘有錢人’的游戲。”
但賣了平臺,那些曾經混跡在互金圈的各位創業者們又準備干嘛呢?
“對一些創業者而言,一旦一個行業被監管,如果不是作為頭部企業已經獲得了巨大行業紅利或者既得利益,他們就會選擇拿著現有籌碼離場尋找更好的創業項目。現在最熱門的創業項目是什么?是區塊鏈。”張峰說。
劉文(化名)曾經營一家網貸平臺,而如今已是區塊鏈創業者。在劉文看來,現在的區塊鏈就和幾年前的互聯網金融一樣,處于一個監管不太明確的灰色地帶。對創業者而言,此前的網貸平臺業務體量并未發展到第一梯隊,如果堅守在這個行業反而容易錯過已經到來的區塊鏈風口,所以目前在還有利潤的前提下退出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是,區塊鏈這條路會不會只是看起來光鮮呢?
張峰認為,“這是肯定的。”
“我們曾經做過調研,現在區塊鏈的實際落地應用場景并未真正出現,就算有應用的領域其效率也不見得比不應用的區塊鏈要高。現在大公司仍處于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探索階段,很難有團隊能在技術層面做出具有影響力的項目,大部分小公司仍然圍繞著挖礦、虛擬貨幣發行交易等低技術含量的業務內容展開。”張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