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新加坡多年前就已經是全球重要的石油交易中心,近幾年又不斷加強在金屬、礦物以及農產品等領域的地位,新加坡已經是不容爭議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中心之一。
這次盤點,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新加坡的大宗商品產業布局。
化工業
新加坡作為全球化工業樞紐的地位,與裕廊島的大規模開發休戚相關。
目前裕廊化工島上共有100多家能源與化工企業,累計吸引外資超過470億新元(約合2350億人民幣),雇員達八千多人。包括荷蘭皇家殼牌(Shell)、美國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美國雪佛龍(Chevron) 、美國杜邦(DuPont ) 、德國巴斯夫(BASF)、日本住友化學(Sumitomo Chemicals) 及日本三井化學(MitsuiChemicals) 等國際化工業巨頭都在化工島建有生產基地。
2013年新加坡化學工業總產值971.1億新元,占制造業總產值的33.4%;增加值為39.8億新元,占制造業增加值的6.9%;就業人數2.49萬人,占制造業就業人數的6%。
競爭力
在整個價值鏈中,專有制造工藝是能源公司和化工公司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新加坡擁有成熟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對于想要開發專有技術和制造工藝再將其開發成果商業化的公司而言,新加坡是理想選擇。
化學與工程科學研究院 (ICES) 就位于裕廊島,它直屬科技研究局 (A*STAR),是一所自主國家研究機構。該研究院的建立是為了進行一系列的研發活動,從探索性研究到工藝開發、優化和問題克攻,以及試點規模項目的運作。ICES 的中心任務是提供高度訓練的研發人員,建立一個強大的科學基地,以及開發技術與基礎設施。
新加坡不僅有 ICES 這樣的公共研究機構,還有許多化工公司(如 3M、拜耳和巴斯夫等)成立的私立研究中心。
新加坡在海運和離岸工程、水務處理和潤滑劑等產業也具有一定優勢,并著重開發高增值的精細化學品工業,來服務其他相關的產業群,進一步拓展化工業。同時,精細化工公司可以利用新加坡與其客戶和最終消費者近距離的優勢,針對其消費者開發新的精細化學品,迅速地應對亞洲市場不斷涌現的新需求。
在這高度復雜又充滿活力的行業中,人才是核心推動力。新加坡的學術機構每年都培養并向該行業輸送一大批優秀的工程和管理人才,還有技藝精湛的技術人員。為了進一步讓工程系畢業生踏入行業做好充分準備,政府在裕廊島投資興建了高效的煤油分離器。該設備建在化學加工科技中心 (CPTC),為畢業生們提供了一個模擬啟動、關閉和安全程序的試點。
除了擁有一大批受過良好培訓的本土人力資源,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宜居性能,使這里的企業能夠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經驗豐富的人才。
裕廊島也是一個安全有保障的化學品制造基地,注重安全和安保。
發展趨勢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能源緊張的問題,新加坡帶頭提高了能源效率和排放管理方面的標準。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將會看到具有影響力的項目陸續的啟動,以保持裕廊島綜作為合性制造業中心的吸引力。這包括關鍵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修建煤氣化廠、液化天然氣站和多用戶產品電網。
亞洲在各方面都正在經歷巨大的發展,如迅速的城市化、人口結構變化和中產階級的興起,這些都在改變著亞洲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需求。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能源與化工樞紐之一,新加坡在產量和研究兩方面對該行業都有一定的貢獻。
能源業
自從1891年石油貿易開始以來,石油工業已成為新加坡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年來,煉油業已成為石油工業發展的催化劑,它為化工業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料。如今新加坡已成為亞洲無可爭議的石油業樞紐,也是世界三大出口煉油中心之一。
新加坡的石油工業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煉油業已成為化工業發展的催化劑,它除提供化工業具優勢的原料外,也帶動了其他產業如石油和天然氣設備、石油鉆機制造等。
競爭力
獨特的地理優勢、卓越的存儲基礎設施和一流金融機構,對于新加坡在煉油、貿易及物流的發展有重要。
2007年11月,新加坡政府推出了題為"發展能源,促進成長" 的全國能源政策報告,報告闡述了新加坡未來能源政策的基調,即在經濟效益、能源保障、環境可持續性及產業發展四個政策性目標中求取平衡,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及充足。
裕廊島地下儲油庫體現新加坡發展石化工業的決心。今年9月初,裕廊島地下儲油庫(Jurong Rock Cavern) 首期2個儲油庫交付使用。這一戰略性項目自2006年開工建設,歷時8年,也是東南亞地區第一個地下儲油設施。
裕廊化工島地下儲油庫,位于新加坡本島西南部的裕廊化工島的邦巖海灣(Banyan Basin)海床下面,距離地表150米深,相當于50層樓高。規劃總設計儲量280萬立方米,由五個大型地下儲油庫(巖洞儲油槽)組成,用于儲存液態碳氫化合物如原油、濃縮物、石腦油和柴油等,總投資預計9.5億新元(約合47.5億人民幣)。該項目是新加坡迄今為止最深的地下公共設施工程,也是開發地下空間、優化土地利用的一項突破性工程。首期建成的2個地下儲油庫,交付新加坡裕廊芳烴集團(Jurong Aromatics Corporation,簡稱JAC),用于其年產80萬噸對二甲苯(PX)項目,另外3個地下儲油庫預計在2016年底前竣工。
去年5月,耗資17億新元興建的新加坡液化天然氣接收站(LNG terminal)正式投入運作。接收站擴大了新加坡液化天然氣的供應來源,使新加坡具備良好條件,可順應國際液化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尋求能源市場的新機遇,并成為亞洲的天然氣貿易樞紐。
作為全球領先的能源和化工業樞紐,新加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不斷提升換代的能源業急需最先進的技術,企業可利用本地的高技能人才來管理復雜的高端制造及研究項目。
同時,電力零售市場的開放為消費者提供了公平的競爭環境,用戶可以靈活地選擇電力零售商購買電力資源。此外,本地電力公司對旗下發電廠的出售使得進駐本地的國際業者增加,增強了新加坡電力市場的競爭力。
此外,新加坡也是亞洲石油及石油產品的價格中心,是亞洲領先的散裝液體物流樞紐。
發展趨勢
全球潔凈能源技術市場對高辛烷值燃料的需求將持續強勁,潔凈能源也日漸成為新加坡的重要產業。新加坡在半導體、工業設備及化工產業方面的豐富經驗和生產及技術基礎,創造了開發太陽能、燃料電池及生物燃料市場的良機。
新加坡是能源業開展研發活動的理想之地。這個產業正迅速成為替代燃料和新一代生物燃料的研發基地,并引導研發活動向潤滑油等高價值產品發展。基于在精煉業發展中的不懈努力,新加坡在一些關鍵研發領域取得進展,如加工優化、及能夠更充分利用現有煉油資產的催化劑研發。
替代性能源業
氣候變化、油價高企、全球對能源安全問題的關注,都是促進可替代能源領域新一輪投資的重要因素。
由于地處熱帶地區,新加坡將太陽能作為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的重點。此外,潔凈能源產業還包括生物燃料、風能、潮能、能源效率和碳排放交易等多個領域。新加坡已吸引了包括挪威再生能源集團(Renewable Energy Corporation)、挪威太陽能公司挪森(NorSun)、丹麥風力輪機制造商維斯塔斯(Vestas Wind Systems)在內的業界佼佼者前來投資。
競爭力
為落實各項清潔能源計劃,新加坡專門成立了一個由不同政府機構組成的機構間工作組——潔凈能源計劃辦事處(CEPO),旨在協調和推動相關領域的戰略實施工作。
CEPO 已推出多個重要項目,其中就包括耗資1700萬元新幣的清潔能源研究與實驗計劃(Clean Energy Researchand Testbedding Programme),為企業提供開發,試驗應用和解決方案的機會。
清潔能源計劃辦事處的計劃包括:
投資5000萬元的潔凈能源研發計劃Clean Energy Research Programme(CERP);
2500萬元的國立研究基金會(潔凈能源)博士生獎學金和公司獎學金;
Quickstart: Quickstart是一個援助方案,用于培育本地剛起步的潔凈能源企業。其宗旨是營造一個有利的大環境,讓剛起步的企業茁壯成長;
投資1700萬元的潔凈能源研究與實驗計劃(Clean Energy Research andTestbedding Programme,簡稱CERT);
投資2000萬元的太陽能能力計劃(Solar Capability Scheme)。
制造太陽能晶片、電池和模塊與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的制造工藝有很多相似之處。新加坡是重要的半導體產業樞紐,加上在精密工程業和化工業的全面發展,使得其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也很快。
此外,新加坡擁有高效的產業基礎環境、出色的供應鏈能力和良好的區域聯系,故企業樂于在此開發針對亞洲市場、前沿性的潔凈能源解決方案。例如,在亞洲,大約有10億人尚未使用電力網絡,這就意味著太陽能發電在亞洲擁有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新加坡在石油業的雄厚基礎,不僅為生物燃料業與下游化工項目的合作提供了完備的基礎設施,也為生物燃料交易活動做好了準備。
新加坡與區域市場的廣泛連接及高度國際化的人力資源,也吸引了風能和潮汐能領域的國際性企業把其研發部門引進本地。世界頂尖的風力技術公司丹麥風力輪機制造商維斯塔斯(VestasWind Systems)于2007年在新加坡開設了亞太區總部。2012年,中國的英利綠色能源、天合光能、昱輝陽光也宣布在新加坡開展全新業務。
發展趨勢
從2008年初開始,新加坡就成為全球少數幾個對所有新建筑實施綠色設計要求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出綠色建筑標志計劃,旨在鼓勵建筑和房地產企業的環保意識。
隨著周邊國家對該計劃越來越多的認可,新加坡志在通過增加在現有及未來建設項目中對尖端潔凈能源技術的運用,抓住該領域的增長機遇。
石化與天然氣設備及服務
新加坡是一個絕佳的供應鏈管理樞紐,政府也不斷提升港口、機場和物流基礎建設,鞏固其優勢。隨著全球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新加坡也在不斷優化已有的競爭優勢,鞏固自己作為海事和近海工程業中心的地位。
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是石油天然氣行業發展的兩個關鍵性因素,在海陸空各個渠道優良的連通性,為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轉運港口國提供了保障。
受本地企業成功發展的鼓舞,很多大型跨國石油天然氣設備公司——如哈里伯頓(Halliburton)、斯倫貝謝(Schlumberger)、Proclad等逐漸進駐新加坡,并在本地生產諸如鉆頭、井口及井下生產設備等復雜組件。
為進一步吸引石油天然氣業者,新加坡還把在新開展業務的石油企業所得稅調低了50%。
發展趨勢
當前的經濟環境波及到石油天然氣設備行業,短期內該行業面臨著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但是,基于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對能源的持續需求,長遠來看,石油天然氣設備行業的前景仍然很樂觀。
新加坡也有意繼續保持在該行業的投資,鞏固其行業競爭力。
自然資源
新加坡成為自然資源樞紐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新加坡雖然自然資源困乏,但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已成為了亞洲最有物流優勢的自然資源集散地。加上本地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有一流的基礎設施,使得不少公司更愿意將技術研發部門設立在新加坡。政府更是大力支持與自然資源產業相關的學術活動,例如金屬加工技術及材料科技研發,致力將新加坡打造成自然資源產業的亞洲智庫。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推出的自然資源戰略涵蓋:水產養殖業、農業、金屬和礦產品。
研發活動是支撐該產業增長的主要核心。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對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進行前沿基礎及戰略性研究,應對全球農業和水產養殖業的龐大需求。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在2007年設立了礦物、金屬和材料技術中心,這是首個致力于研發新材料、金屬和礦物加工的機構。
來源: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網站、中國商務部網站
整理:易貿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