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的出口企業遇到了10年未遇的困難和挑戰。據統計,全球貿易中75%~80%均采用賒銷方式進行結算。中國的出口企業習慣于以信用證為主的賣方市場銷售行為被迫改變。
這使得本來就面臨諸多經營困難的中國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由于被動地改變支付方式而形成更加嚴峻的融資難的局面。此外,日益積累的應收賬款更增加了企業財務管理的負擔。
在目前經濟環境下,出口企業比以往更加關心出口收匯的安全性和匯率風險。因此,包括國際保理、福費庭和“風險參與”在內的新型的和傳統型的“買斷類產品”成為當今結算和融資的新寵。國際保理正是順應了上述結算形式的變化而推出的產品。在出口保理中,它為出口企業提供了包括融資和壞賬擔保在內的多項綜合性服務方案,解決了非信用證出口的難題,代表了未來國際結算的發展方向。
有效解決融資難題在國際保理的4項主要功能中,出口企業最關注的是獲取融資和壞賬擔保功能。在出口保理下,中國的商業銀行為企業尋找適合的進口保理商(進口國的擔保付款金融機構),并進行融資安排和賬款管理。出口保理業務有效地解決了企業融資難問題,減少了財務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了出口收匯的不良率。企業將更多的應收賬款轉變為現金,從而改善了財務報表。此外,在當前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下通過及早收回貨款,亦規避了匯率風險。
通過國際保理,還大大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信息的傳遞更為快捷,交易的真實性一目了然,為銀行決定是否融資提供了便利。由于一般的銀行不以企業提供抵押或質押為先決條件,從而降低了對企業的貸款門檻,使得企業的營運能力大為提高。
國際保理風險可控國際保理是一項風險相對可控的業務,特別是出口保理,它是基于國外金融機構的擔保而發生的業務。因此,不應該將保理業務完全等同于一般信貸業務加以考量,更不應以抵押或質押作為敘做保理的先決條件。
假如發生損失,一般國際保理分下列幾個流程:正常收款、發生爭議、擔保付款或執行仲裁。發生損失、發生爭議是買賣雙方比較常見的現象,糾紛頻率越高,出現仲裁或損失的可能性越大。
發生爭議在商業上是比較普遍和正常的情況,多數情況下買賣雙方都可以友好協商,或通過一定發票折讓、傭金返還等方式解決。
根據FCI2009年年會會議報告顯示,全球保理出現爭議比率多年未超過10%,但在2009年的前5個月卻達到了11.5%,這說明金融危機后貿易摩擦加劇。
對比全球通過FCI的保理業務量,2007年和2008年分別達到1183億歐元和1444億歐元。而同樣來自FCI2009年年會會議報告的數據顯示,2007~2009年前5個月年全球國際保理擔保付款情況發生陪付的比率和金額微乎其微。
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前5個月的賠付比率也僅為0.65%。
仲裁是保理發生損失前最后的程序。據統計,FCI自從1968年成立以來,41年間總共接到要求仲裁的案例僅為4例,其中2例發生于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這說明保理發生極端的案例十分稀少,總體信譽度和安全程度非常好。但2例仲裁發生于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及2007年以來發生爭議的比例逐漸提高說明危機也給保理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不言而喻,任何融資工具都有風險,保理也不例外。除了把握好金融機構的授信風險外,出口保理機構應重在考察出口企業的誠信和履約能力。銀行應避免因企業欺詐,嚴重違約等從而造成保理商啟動免責條款而拒絕擔保的風險。
國際保付代理業務簡稱“保理業務”,是賣方與保理商的一種契約,主要是為賒銷(OA)項下而設計的產品。它是指保理商從賣方那里買進,以買方為付款人的應收賬款。并提供貿易融資、壞賬擔保、賬款催收和賬戶管理的綜合性服務。簡單地說,保理就是出口企業將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以期獲得即期利益的行為。
文章來源于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