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信用證套現行為,銀行是心知肚明的。但國際信用證屬于貿易授信,為銀行的表外業務,這種操作本身并不違規。 而且,銀行向企業開立信用證時,除了能獲得保證金存款外,還可以借機收取開戶費、承兌費、結匯收入以及融資顧問費等,有利可圖,而這些收入是都可以計入中間業務收入的。做大中間業務收入,成為基層行沖業績的最佳途徑。
目前銀行提供的進口貿易融資產品主要有表外的開立進口即/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進口保函和表內的信托收據貸款(托收/信用證/T/T)下融資銀行往往等同于流貸管理,一方面準入要求很高,發放量較少,另一方面對擔保的要求也較高,因此出險的情況反而較少,而傳統的信用證融資反而成為風險的集中爆發點。
作為一種融資業務,貿易融資與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有著部分共同的風險要素,但作為一種與國際結算業務相輔相成 緊密結合的為控制對象的融資業務,貿易融資又有著自己的風險控制要點。近年來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進口信用證業務的風險產生有了新的溫床,從銀行角度出發,風險的產生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來著手分析。
1、外部風險
首先是宏觀調控,從07年的“穩政策、調結構”,到08年的“防過熱、“防通脹”,宏觀政策的變化使得企業、尤其是制造始終處于動蕩的經濟環境中,來不及或者無法根據大經濟環境提前做出適應的企業將面臨困境;同時國家為應對經濟過熱采取的包括上調利率、回收市場流動性、人民幣升值、勞動法實施等政策極大地壓縮了實業企業的利潤空間,甚至無利可圖。
其次是近年來出現的資產泡沫, 2005年匯改至今人民幣已升值逾17%,本幣的大幅度升值導致大量熱錢流入,推升境內資產泡沫,資本、資產市場的火暴使得部分實業家轉而投入資本、資產市場,大量資金被轉移至投資人原本陌生的領域,風險也隨之而來。
最后是商品價格的變化,受經濟波動影響,近兩年大宗商品的價格如過山車一 般,比如國內銅價格從08年四季度超過 52000元/噸下滑到今年2月份的27000元/噸不到,大豆從08年7月的超過5100元/噸下滑到年底的2700元/噸,在這樣的動 蕩行情下如果企業對行情把握不準就會面臨巨額損失,如果把企業投機因素也考慮在內的話,一夜之間猝死也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2、內部因素
首先是近年來各銀行對指標的追逐也為進口信用證風險的產生推波助瀾,當考核與風險需要權衡的時候,立竿見影的考核指標在僥幸心理的推動下往往成為選擇。而市場上的普遍存在又往往成為凌駕于風險控制之上的借口,其結果就是,如果某行業或某產品發生問題,往往當地沒有一家銀行能獨善其身。
其次目前銀行對于貿易融資和流動資金貸款的管理存在著差別,大部分銀行對于貿易融資的擔保要求要低于流動資金貸款,這使得無法通過流貸授信的企業轉向了貿易融資,甚至部分超期限貿易融資實質上已經流貸化,偏離了貿易融資的風險偏好初衷。
最后貸后管理不到位,由于貿易融資往往筆數多、金額小,而管理要求又不同于流貸,這使得很多客戶經理無法對其貸后管理做到位。比較典型的有:對客戶交易對手情況不了解;對于該筆交易合理的期限心中無數;對于銷售回籠款缺乏控制;對于交易商品的行情走勢不了解等等,這使得原本依托于交易的貿易融資監管成為擺設。
對于貿易融資的風險控制,首先要明確貿易融資自身的特征,不管是進口融資還是出口融資,也不管是表內融資還是表外融資,貿易融資都有幾個基本而共同的特征,我們可以把它們總結為6個S:
Short-term: 貿易融資由于基于交易,因此期限一般都較短,大部分不超過90-120天;
Secured: 貿易融資風險控制的核心就是物權,是否掌握物權也是分辨貿易融資風險高低的重要指標;
Self-liquidating: 具備自償性,第一還款來源可以實現封閉管理;
Specific:貿易融資的對象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獨立的單筆特定交易;
Selective: 對于企業的交易,銀行可以在甄別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提供融資;
Small: 貿易融資一般單筆金額都較小,如果單筆發生問題,風險可以被控制在較小范圍內;
從上述6個特征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銀行控制貿易融資風險的4 個重要方面:貨權、自償性、期限和貿易背景。從目前信用證出險情況來看,貨權造成的欺詐反而很少見到,反而是脫離企業需求的過度融資(超金額超期限)和虛假貿易背景成為了信用證業務出險的主要原因。
從近幾年信用證出險情況的分析,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關注:
1、關注異地代理開證,之所以要關注異地開證是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從代理方(往往是外貿公司)你很難摸清楚真實的貿易背景,二是遠期證貨物進口后的資金回籠和企業經營情況你很難及時掌握,無法有效實施貸后管理。同時“為什么不找本地企業而要找異地代理?”這個問題也是經辦此類業務首先必須明確答案的問題;
2、關注轉口貿易,從目前情況來看,很多掛著轉口貿易的交易實際上是融資平臺的訴求,也許根本沒有必要轉口的交易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國內就有了融資機會,曾經碰到過的案例是貨物在保稅區倉庫里連地方都沒動過,而只是通過倉單的還手,客戶通過一進一出兩頭的遠期操作就獲得了融資,很難說服自己這樣的融資是真正用在貿易的方面,資金被挪用,風險也就隨之產生。所以在碰到客戶轉口項下開證時首先要問自己的是:我的客戶有沒有從事轉口貿易的實力、經驗和需求?
3、關聯方交易,境內外的關聯方交易使得貿易融資很容易偏離初衷,象前面提到的利用轉口貿易進行融資就是典型的一種,不是說關聯方交易不能做,而是要想辦法理清楚關聯方交易中隱藏的東西,比如將其交易與其他相同/類似商品的交易價格、方式等進行比較,比如關注企業的到貨、生產和原材料需求、庫存情況等等。簡而言之,對于企業的關聯交易,必須嚴格監控交易的貨物流和資金流,也就是說貿易的真實性更需要嚴格把握。
4、超期限的信托收據,通常是超過企業正常周轉需求的遠期信用證或者信托收據貸款,超期限發放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企業進口貨物后銷售資金明明已經回籠,但貸款/付款期限尚遠,作為追逐利潤為本性的資本很容易被投放到其他存在高額回報的領域中去,而這樣做的后果是企業自身都無法控制的,如果預期投資無法收回,銀行到期的貸款/付款就將出現風險。
設立銷售回籠資金專戶并派專人監管也是防范此類風險常用的辦法,但是往往只適用于大綜貨物進口項下,不然投入的人力物力實在太大,因此簡單的做法就是在了解企業周轉需求的情況下,合理設定貿易融資的期限。
5、滾動開證,前兩年MEG、PTA都曾經成為超額滾動開證的選擇,企業利用不斷開立遠期信用證進口上述貨物,進口貨物在國內現貨或者期貨市場上拋售獲利后歸還前面到期的信用證,以此循環獲得銀行持續的融資支持(有點類似于人民幣貸款中的“以貸還貸”),這樣的貿易融資顯然已經脫離了貿易融資的6S,而純粹變成了融資平臺,企業大量此類開證形成的資金鏈是非常容易斷裂的,而一旦斷裂銀行的風險也就隨著產生了。雖然知道風險,但此類業務見效快、效益豐厚,對業務指標的追逐使得各行都紛紛參與,到最后不少以不良收場,教訓是深刻的。
“了解你的客戶”是反洗錢條線提出來的口號,在貿易融資領域也同樣適用,了解客戶和客戶的交易是防范進口信用證風險產生的根本,同時對于業務的有所選擇、基于風險的獨立判斷也是另一重要環節。莫讓指標迷惑了雙眼,銀行的貿易融資業務才能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