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在這個言必稱電商的年代,談起電商之于實體零售,可謂洪水猛獸,好像實體商店末日將近。其實不然。一方面,對今日之電商而言,雖然價格與配送非常有競爭力,但可持續性十分堪憂;另一方面,對實體銷售而言,是一個再塑自身的絕佳機會,要走出既有模式,在與電商博弈的過程中,須從供應鏈整體角度思考,拉制造商入局,才是破解今日困境的正確道路。
馬王豪賭:25%是上限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零售額占國內零售總額的5%~6%,達1900億美元。馬云和王健林以億元打賭:十年后,電商占零售總額比例是否超過50%,頗博眼球。在我看來,盡管電商會迅速發展,但應該只能在25%左右。
相對于歐洲、日本,美國的電商發展得最好。因為美國人比較講究實際,電商的主要賣點是價格,而歐洲和日本消費者對服務、質量更為重視。目前,電商在美國的占比也不到10%(8%左右),要知道電商在美國的發展已經20多年,且享受無稅政策的鼓勵,而其他零售稅則高達8%甚至更高。亞馬遜2012年的年收入是610億美元,沃爾瑪高達4661億美元。因此,電商完全取代傳統零售是不可能的。
電商其實和1950年代興起的郵購很相似。當時,美國高速公路網尚未建成,要想購買時尚商品就只能去如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針對二、三線城市的郵購應運而生。到了1960年代,美國的高速公路網逐漸建成,更多家庭擁有汽車,住在鄉村或者二、三線城市的居民也可以親自前往大城市購物。此外,許多中產階級家庭逐漸搬遷到市郊居住,導致消費模式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郊區的高檔店也日漸增加,大部分消費不再局限在市中心,這時候以K-Mart、沃爾瑪等為代表的銷售模式和業態開始勃興。
中國目前與1950年代的美國很相像,中產人士喜歡居住在市中心,而三、四線到六線城鎮居民還不能那么容易地買到最新最時尚的產品,這就導致“最后一公里”問題:實體零售選址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租金昂貴,成本高企,商品的價格也不菲。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子商務逐漸興起,對傳統零售業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在郊區租用大的倉庫,聘用相對廉價的農民工,一家一戶地配送到集中居住的中產人士,比實體店吸引顧客“親臨小店”的模式無疑有成本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