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未來能活下來的銀行只有五分之三”, 麥肯錫針對全球各大銀行的分析報告中的這種“危言聳聽”被譽為“銀行業死亡筆記”。不過,也正是金融科技的沖擊,推動銀行再次站在轉型臨界點,紛紛打造“開放銀行”,主動擁抱金融科技。
擁抱科技,開放合作,已經成為這個行業在轉型臨界點發展下去的唯一動力。
而近期,受到疫情影響,線上化與智能化的改造需求,對各類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更加迫切。
打碎“金箍”:
變銷售導向為客戶導向
為何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不得不主動擁抱金融科技?
陸金所與BCG聯合發布的《全球數字財富管理報告2019-2020》測算揭示了原因。報告預測,AI能夠為市場帶來25-50%的管理資產規模(AUM)增加,15%-30%的收入提升;并幫助財富管理機構的前中后臺降本增效,帶來單位AUM 7-12bps的利潤改善,即25-50%的利潤率提升。
過去,在規模制勝的時代,資產規模決定了銀行的營收利潤。所以,銀行的營銷思路過去一直是銷售導向的,“開放”對他們來說只是新客拓展的一種方式,而且,作為一個單純的“入口提供方”,即便合作,銀行的目的也只是通過有限的渠道獲取流量而已。
當然,銀行積累了大量的客戶數據,也逐漸開始使用各類技術,在現代行業中屬于底子好的。但是,就像合作是為了開拓渠道流量,銀行早先的技術也是為了提升銷售效率存在的,比如方便柜員收銀、方便客戶辦業務等。這就決定了過去的銀行只有銷售,而無體驗可言。
但新時代的銀行不再是單純的賣方市場了。
消費者可以選擇的理財渠道越來越多,體驗的花樣也越來越個性化,客戶的口味也就慢慢養叼了,理財市場的競爭也就愈演愈烈。這種變化意味著,銀行必須顛覆傳統業務模式,通過收購、投資、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布局,借力金融科技創新,變得更懂客戶,也更有能力滿足客戶需求。
陸金所與BCG聯合發布的《全球數字財富管理報告2019-2020》給出了更具普適性的答案:
擁抱金融科技,通過數字化手段能夠降本增效,實現客群下沉。
過去的銀行銷售任務層層下發,維系客戶也是主要依靠客戶經理人力拓展,投入成本高,服務效果卻不見得盡如人意。以AI為主的技術手段在使機構服務費用和成本下降的同時,實現更快速的客戶觸達,大幅提升財富顧問的會客效率。
通過金融科技能夠進一步挖掘現有客戶的潛力。
AI能夠幫助機構通過對客戶精準深刻的了解及高效優異的服務體驗,培養客戶對機構的信賴感,充分挖掘客戶潛力。例如,陸金所研發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KYC(Know Your Customer)和產品適當性管理體系KYP(Know Your Product),為投資者提供個人化、動態化、專業化的產品智能匹配服務,至今已實現超過4萬億筆的產品和投資者匹配,也對300萬筆交易進行風險超配的提示、攔截了金額超過3900億元的交易。
潮水之下,越來越來的傳統銀行看到了AI等科技手段對經營客戶的意義,必然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金融科技。
“三招”制勝:
開挖銀行新技術護城河
那么,像銀行這樣的傳統金融機構又該如何開放,如何發展金融科技呢?
金融科技能力需要長期的積累沉淀,持續的資金、人才等研發投入。某一家傳統金融機構“閉門造車”肯定不是最經濟的一個做法,所以很多傳統金融機構紛紛通過收購、投資、合作等方式,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合作,更快獲取響應的數據和技術能力。
根據陸金所與BCG的報告來看,合作的模式有三種:
一是收購。以貝萊德為例,2015年收購了FutureAdvisor,獲取了 FutureAdvisor 正管理的超過4500名大眾富裕客戶(戶均13萬美元管理資產),以此為契機切入大眾富裕市場,并迅速建立自己的智能投顧能力。
二是孵化與投資。高盛過去五年內投資了35家金融科技公司,投資金額達90億美元, 既覆蓋了區塊鏈、機器學習、AR/VR 等智能技術領域,也包括了如虛擬銀行Uala、個人理財管理平臺 Neyber 等提供智能化財富管理解決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
三是共建。UBS 與 Broadrige 從 2013 年起,開始合作建設一套端到端智能財富管理平臺,讓UBS實現了在成本最優的情況下及時獲取最前沿的應用與技術。如今,這個平臺已經開放給超過200個中小型金融機構,提供智能化能力的輸出。
但從國內銀行業來看,絕大部分銀行尚不能直接收購或者投資金融科技公司,且金融科技能力需要長期的專業積累,更需要持續的資金、人才等研發投入,雖然銀行布局數字技術有“三招”,但合作開放是關鍵,更多銀行選擇了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建這一戰略“捷徑”。
雙方亦有合作的基礎。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有客戶、有數據,但缺乏互聯網思維和金融技術,金融科技公司有場景、有技術,二者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是必然。合作共贏不僅僅局限在業務合作,更在于專業知識、數據與場景、算法與技術等各個方面的交換共榮。
陸金所計葵生表示,未來無論是金融科技公司之間,還是金融科技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間,都亟需發展并加深伙伴關系,就像最近谷歌與花旗的合作或許是銀行業的未來一樣。陸金所自身則與全球超過300家大量金融機構形成深入合作關系,既輔助傳統線下機構進行技術革新和線上化流程,更帶動在產品創新、用戶服務、商業模式的創新方面的變革。
反哺市場:
智能化驅動機構、市場與監管握緊開放“金鑰匙”
伴隨著金融科技的提速,監管機構也保持著對創新技術和潛在風險的敏感。尤其是對于銀行機構來說,更是嚴監管、強問責。
早在2017年,政府開啟了對金融市場亂象的專項治理,銀監會在2018年把“大力整治違法違規業務,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納入監管十大任務,可見金融合規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
但這并不意味著金融科技與監管之間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共生共榮。同時,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中,監管科技也加快了自己的腳步。
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讓監管合規的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過去銀行等金融機構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監管報送,而搭建數字化監管平臺,讓監管機構能夠更及時的獲取金融機構業務數據,及時監測到中間可能的風險;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讓監管本身更精準,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高效切實的保護投資者權益。
以全球領先的 RegTech公司Fenergo為例,其為瑞銀集團、桑坦德銀行、中國銀行等大型傳統金融機構提供KYC和反洗錢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提供一套匯總監管要求的線上系統,協助機構篩查現有流程與法規間的缺口,明確應對法規所需的客戶信息并開展必要的風險測評。這個例子還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息,以往的被動式監管變成了主動式監督,可以利用智能技術提前識別風險,防患于未然。
在監管的積極引導和規范下,金融科技公司與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越來越緊密,逐漸形成合作共贏的生態圈。對于銀行而言,還是需要抓住紅利期,憑借金融科技的強大力量,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為每一個投資者提供更有價值、更普惠的財富管理服務。
正因如此,財富管理行業的未來,在于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