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曉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銀行應用金融科技創新的四個著眼點
今后,銀行應用金融科技創新的著眼點或關注點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企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具備所有的工業門類。其他行業,也基本如此。從規模講,中國具有從個體經營戶、小微企業到跨國巨型企業豐富的企業層次架構。有不同類型的企業集團,不僅不同企業集團相互有差別,即使是一個企業集團內部不同成員企業之間也有千差萬別的關系,有上下級關系、管理關系、合作互補關系,也有純粹的商業關系,更有單純的財務投資關系。傳統上,我們的投資人主要就是政府、企業、儲戶,現在有了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投資人和眾多的非持牌專業投資人,包括機構和個人。無論是投資方還是融資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它們自身的發展變化,它們的投融資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需要銀行應用金融科技不斷創新來滿足這些需求。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廣泛應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的運作也發生了變化。比如交通管理,因為交通工具的變化而變化,也帶動了社會管理的變化。政府公共服務內容的增加、服務方式的豐富,也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創新來跟進和服務于這些新的變化。這些年,因為互聯網的應用,商業模式也有了許多新的創造,無論是企業對企業,還是企業對個人,甚至是個人對個人。新的商業模式,對銀行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許多新的商業模式,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將合作等行為也融入商業模式當中,商品交易、服務交易相互交融。這也對銀行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課題。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金融監管政策,“強監管、嚴監管”已成常態。我認為這是與進入新時代相應的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部分,將深刻影響我國金融的改革開放。這不是一時的政策變化,而是決定我們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金融體系和什么樣的金融市場的一場深刻變化。這就是要建立一個法制化的、規則的、有序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只有這樣的市場,才能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金融的創新,金融科技的應用,必須符合金融監管變化的要求,在合規合法、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金融創新。技術為金融創新提供的可能性,空間是非常大的,需要我們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架,進行大膽的嘗試。同時也要按照金融本身特有的規律,來審視各種可能性。總之,是利用創新的金融科技進行金融創新,而不是進行科技創新。
第一,銀行要充分利用技術,進行內部管理和流程創新,實現內部營運、管理的科技化和數字化。人們一般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客戶端產品的創新上。但是銀行內部管理的信息共享、流程效率的提高、管理和營運成本的降低、風險管理能力的加強、科學有效的資產負債管理等,是產品創新的基礎和前提。要在合規、符合業務邏輯和有效應用科技的前提下實現創新,必須實現銀行內部營運和管理的科技化和數字化。只有內部管理和流程的數字化,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改造銀行的流程和架構,打通信息區隔、業務區隔、營銷與管理區隔,為金融科技的金融化創造足夠的空間。否則,僅僅是產品端的創新,金融科技走不遠,更不要談什么顛覆。比如,為客戶創新一項產品,不僅要關注客戶的相應需求、客戶的體驗,就銀行內部來看,還需要對與客戶相關的各類數據進行搜集與應用,整合與調配銀行內部的各類資源。對這些數據的管理,既要給這項產品的創新提供支撐,也要滿足銀行風險管理和內部核算的需求。
第二,打通銀行各類業務和產品的通道,提供模式化的服務。以前銀行的不同業務是相互分離的,貸款、結算、外匯買賣、對公業務、個人業務等都是分離的。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方式、企業的運行方式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打通不同的業務和產品的區隔提供相應的服務,同時技術也為這樣的打通提供了更好的工具。應該說,打通各類業務和產品的通道,不是有了金融科技才開始的。銀行一直在這方面進行探索與創新。以傳統業務為例,信用卡業務最初解決的是支付和信用問題,隨著技術的應用和服務模式的創新,現在實際上是貸款、清算、支付、兌換、提現等業務的整合。再如,銀行為企業提供代發工資服務,是在做對公業務的同時把個人業務整合進來。現在,運用新的金融科技,我們可以把貸款、信用證、承兌匯票、存款、代發工資、清算、托收等業務和產品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模式或方案,在一個平臺上提供通盤的服務。第三,打通銀行服務與客戶內部運營、管理的通道,提供模式化的服務。隨著企業組織架構的發展變化,其內部管理越來越復雜,傳統的財務管理理念和手段已經不適應現代企業集團的管理需求,需要以金融的理念和工具來提升內部資金管理的水平,提高企業的流動性,降低資產負債率。現代企業的組織方式越來越多樣,投融資渠道和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這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傳統上,企業的資產負債管理基本上等同于財務管理。現在一個集團資產負債表的管理,不是簡單地把集團所有成員的資產負債表加總就可以。同時,由于融資渠道和方式的多樣化,資金來源與運用,不僅要保持期限錯配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更要確保不同融資方式與資金運用的合理匹配以及不同融資方式占比的合理性。這不僅是集團層面的問題,也是所有成員層面要面對的問題。因此,企業也需要以金融的理念來管理自己的資產負債表。這方面,銀行可以利用金融科技創新,為企業提供金融化的服務方案和工具,幫助企業建立管理資產負債表的能力。銀行通過創新賦予企業金融能力的同時,也可以滿足自身業務發展需求。第四,打通銀行服務與新商業模式的通道,提供模式化的服務。新興技術條件下的商業模式,企業之間的關系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商品買賣關系,需要有新的金融服務模式與之匹配,同時這樣的金融服務又能進一步促進這些新商業模式的健康發展。例如,信用證結算就是把銀行的服務和產品融合到企業的商品交易過程中。現在在探索的供應鏈金融,也是在尋求打通銀行服務與商業模式的通道。在互聯網條件下,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更需要銀行的創新參與。萬物互聯,沒有金融的參與,是不能走向成功的。我曾經走訪一個企業。企業上游的原料供應商都是小微企業。上游企業把原材料存放到該企業的倉庫,過了一定時間,該企業將貨款結算給上游企業。這樣,該企業賬上不用反映應付款。但上游企業會有較多的庫存,資金比較緊張。一般供應鏈融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需要核心企業提供擔保。該企業不是不愿意為這些上游企業擔保,而是不希望在賬戶上反映對外擔保。我覺得可以應用技術手段,將該企業和它的上游企業與銀行連在一個平臺上,當上游企業將原材料存入該企業倉庫時,由該企業開出電子倉單給上游企業。倉單必須注明:存入的貨物、數量、質量、價值等信息,同時需承諾一定時期后該企業見單無條件支付貨款或與倉單相應的貨物。上游企業可以在平臺上將此倉單質押給銀行融資。貸款到期,如上游企業不能按期還款,銀行可以憑此倉單向該企業收款。這里的關鍵,不是單純的倉單的質押,而是該企業對于倉單的見單無條件付款的承諾。利用科技要實現的是流程的簡潔與快速、倉單的真實性和流轉的安全性,也就是創新不能背離金融的本質。現在的商業模式,除了傳統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還出現了一些新型的商業模式。傳統的第三產業,主要是為實現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生產的產品的使用價值服務的,另外還有一部分是為人的生活提供服務的。現在有許多商業模式很難歸類到這些服務業之中,如網絡游戲。傳統上也有游戲服務,比如棋牌室提供的是游戲場地和工具,而不是游戲,收取的是場地費和器具使用費。撲克牌生產商只是生產撲克牌這個商品,并不生產摜蛋這款游戲。網絡游戲、程序開發社區生態等,諸如此類,品目繁多,這些虛擬經濟中的價值媒介、金融邏輯、價值流轉方式等,都與傳統商業模式不一樣。有人將其定義為數據服務、流量服務等。其中的商業模式也形形色色。這是金融創新服務的全新領域,需要更大尺度的思維突破。
銀行應當積極探索的三大業務方向
一是資產管理。如何在不違規的情況下做真正意義上的資產管理。為什么要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一方面是使需要融資的企業有更多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是讓投資者有更多的投資渠道,更重要的是豐富融資體系,分散社會融資風險。也就是說,要分流銀行的間接融資。銀行要依據資管新規,明確自身的定位,創新符合銀行角色的資產管理產品和服務方式。二是廣義的國際業務或金融市場業務。隨著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以人民幣為基礎的衍生產品市場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另外,“一帶一路”倡議會改變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引領世界經濟發展,也會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拉動作用。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投資與貿易,與傳統的跨國投資、跨國貿易在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金融服務上如何突破簡單的貸款業務,開展全方位、全新的跨國金融業務是未來一個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三是企業并購業務。我國企業并購業務市場,雖然發展很快,但依然是初級的、不成熟的。銀行如何為企業并購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還沒有成熟的產品和服務模式。這也是今后一個重要的創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