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內一家醫療咨詢公司在貴州某地給某醫院做醫療咨詢時正趕上一年一度的山區扶貧活動,咨詢師就和醫院領導一起去山區扶貧。后來,村長為感謝扶貧隊,在村中殺豬招待他們。而扶貧隊坐在席間很不自在。因為周圍有很多孩子拿著碗筷站在旁邊,眼巴巴地望著桌上的肉。據村里說,村里養豬養雞都是下山拿到城里賣,從來不會自己吃。村中困難程度,可窺一斑。一般而言,山區之所以貧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交通不便,這個山村也有這個重要原因。“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在中國被叫得響亮是有原因的。修路是一件致富的大事。銀行在數字化轉型路上,“修路”也同樣重要。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就曾表示,“實際上,金融業在科技應用方面從來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最早的實踐者、改革者、推動者。中國金融業的科技革命,一直在靜悄悄地進行。”近年來,銀行業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領域有著較為充分的應用。在大數據方面,已經成功應用到數據風控、數字化營銷、智能獲客、反欺詐等方面。在區塊鏈技術方面,供應鏈金融、票據業務等得到應用,云計算方面,通過云服務體系降低IT能耗,提高業務效率和產能。新技術猶如一輛輛快速前進的戰車,對速度、精確度都有較高的要求。為了不讓戰車翻車,銀行內部需要準備一系列解決方案。首先就是要修路。這條路指的是內部的信息高速公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呼聲很高,但其尷尬的地方在于,戰車穿過銀行的大門后發現,內部的巷道很窄,尤其是部門之間的巷道更是窄。除了后來新成立的互聯網銀行,傳統的銀行往往是一個較為龐大的機構,部門多,數據量大,卻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更沒有寬闊的部門協作通道,導致協同效率低下,影響業務創新和技術迭代能力。科技戰車被卡在半路上。科技應用大規模布局在企業內部,項目失敗的風險確實很大,這不光是銀行內部,在其他企業也是如此,比如醫改。據八點健聞撰文稱,“在廈門,一家醫院在患者就醫時,在同一張卡上就可以看到上家醫院做的所有檢查和處方,了解藥物過敏等全部既往病史,還可以實現支付功能。醫院數據的互聯互通,相當于競爭對手通過患者授權,相互看到各自的底牌。這場信息化改革一度被稱為‘廈門模式’”。可以說,這個“廈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市內各醫院的數據做了一個全方位整合,讓各家醫院的資源實現統一規劃和流轉,做到業務兼容,服務兼容,管理兼容。對提升醫療水平,滿足患者需要有極大裨益。而如果銀行內部能完成一次數據整合,通過區塊鏈、金融云、大數據等技術實現高效率的金融服務輸出,那么,數據才能變成高效的價值資產,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才是真正出了成果,也才算是基本成功了。其實,“廈門模式”比銀行內部數字化轉型更為艱難。雖然,銀行內部架構十分復雜,改造難度極大。即使是新技術得到普遍應用,其效用也會被打折扣。但銀行轉型多半是銀行內部改進,而醫改是跨醫院,甚至跨行業的整體改革。所以,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就拿“廈門模式”來說,當初青島市來廈門取經,回去花了2億元,失敗;上海市花費了幾十億,也沒做到廈門的程度。而廈門,只花了3千萬。目前,銀行走數字化轉型在很多地方都在向互聯網公司學,學他們的思路和玩法,但并不是所有模式都可以借鑒。比如,互聯網的燒錢模式就很難適應銀行的發展。但內部數據統一,打通數據溝通通道,建設內部信息數據管理的高速公路的思路肯定是沒毛病的。這也是為什么廈門模式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為什么阿里云和騰訊云能在集團內部能有那么大的能量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在架構上承擔起了集團信息高速公路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