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文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易綱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一是總量適度,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把握好總量政策的取向和力度。
近年來,我國GDP增速從10%左右逐步降至2019年前三季度的6.2%,同期廣義貨幣(M2)增速從13%左右降至8.4%,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從15%左右降至10.8%。貨幣政策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調整,總體保持穩健。 2016年,我國經濟企穩,同時金融市場加杠桿和資金空轉問題較多,中國人民銀行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有效抑制了債務膨脹。2018年以來,針對內外部因素“幾碰頭”導致的信用收縮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及時出手、主動作為,先后七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大幅增加中長期流動性供應,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對沖了信用收縮壓力,穩定了市場預期。貨幣政策較好平衡了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之間的關系。下一階段,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條件與潛在產出和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實施好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松緊適度,繼續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二是精準滴灌,引導優化流動性和信貸結構,支持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不斷創新和豐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設中期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支農支小再貸款等,運用定向降準,發揮好宏觀審慎評估的逆周期調節和結構引導作用,優化流動性的結構和布局。2018年以來,針對信用收縮過程中小微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遇到的融資困難,注重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在促進信貸、債券、股權融資方面“三箭齊發”,增加再貸款再貼現為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推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研究創設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支持工具,金融部門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下一階段,要繼續合理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并根據需要創設和完善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補短板、強弱項,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三是協同發力,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把保持幣值穩定和維護金融穩定更好地結合起來。
強化宏觀審慎政策是國際金融危機后金融管理改革重要的全球共識。貨幣政策主要針對整體經濟和總量問題,側重于經濟和物價水平的穩定;宏觀審慎政策則可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體系或某個金融市場,抑制金融順周期波動,防范跨市場的風險傳染,側重于維護金融穩定。兩者可以相互補充和強化,形成兩個支柱。我國在宏觀審慎管理方面有較好的條件和基礎,國際金融危機后又在全球率先進行實踐和探索。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引導信貸回歸常態,防范信貸過快增長可能引發的風險。之后,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更全面和多維度地對金融機構的穩健性進行評估和引導,并從以往僅盯住貸款擴展為廣義信貸,還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疇考核。考慮到跨境資本流動容易產生順周期波動,建立了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逆周期調控,防范資本大進大出沖擊宏觀穩定。堅持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原則,加強對房地產金融市場的宏觀審慎管理,強化對房地產整體融資狀況的監測,綜合運用多種工具對房地產融資進行逆周期調節。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建立起宏觀審慎管理的專職部門,正在強化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集團的宏觀審慎管理,未來還將逐步拓展宏觀審慎管理的覆蓋面,完善宏觀審慎管理的組織架構,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四是深化改革,強化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傳導和調控機制,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利率杠桿是市場化配置金融資源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管制利率逐步放開,有利于推動貨幣政策向價格型調控為主逐步轉型。利率市場化改革在“放得開”的同時也更加注重 “形得成”和“調得了”。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在7天回購利率上進行操作,釋放政策信號,構建和完善利率走廊機制,發揮常備借貸便利利率作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從近年的情況來看,央行操作利率向債券利率、貸款利率的傳導效率逐步提升,市場主體對利率的變化更為敏感。目前,正在穩步推動管制利率和市場利率“兩軌合一軌”,進一步疏通市場化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2019年8月,推出新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按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形成,通過市場化改革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以銀行永續債為突破口補充資本,提升銀行可持續支持實體經濟能力。針對銀行發行永續債面臨的法律、監管、會計等多方障礙,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保監會、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等部門溝通,并向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征詢確認,提出了應對之策。2019年1月,首單銀行永續債成功發行,截至9月末已發行4550億元,銀行預期明顯改善,社會信用收縮壓力得到緩解。
五是促進內外均衡,完善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在經濟全球化和開放宏觀經濟格局下,靈活的匯率機制是應對外部沖擊、實現內外均衡的穩定器。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強化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機制,逐步形成了市場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同時,推動外匯市場發展,完善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國際收支更趨平衡,中國人民銀行已退出常態化干預,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水平和彈性顯著提高,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保持了穩定地位。需要強調的是,人民幣匯率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我們不將匯率工具化,也絕不搞“以鄰為壑”的競爭性貶值。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保持匯率彈性,并在市場出現順周期苗頭時實施必要的宏觀審慎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當前,我們面臨的內外部形勢復雜多變,機遇和挑戰并存。從國際上看,金融危機后,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空前寬松的貨幣政策,在“零利率”狀態附近難以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被迫 “常態化”。分析美、歐、日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政策在未來幾年的取向,可作出如下判斷:未來幾年,還能夠繼續保持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亮點和市場所羨慕的地方。中國經濟增速仍處于合理區間,通貨膨脹整體上也保持在較溫和水平,加之我們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應盡量長時間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
(本文根據作者《堅守幣值穩定目標 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一文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