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作者:蘇格,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來源:原文刊載于《當代世界》注釋略。
【內容提要】2017年國際形勢跌宕起伏,亂象叢生。世界格局“變”與“不變”相互交織,處于重要轉型期和深刻變革期,面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國際力量對比持續“東升西降”,世界政治經濟中心逐漸向亞太轉移。美國將衰未衰,仍然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中國將強待強,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議程設置權、規則制定權和國際話語權顯著增強。在變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是我們最大的內生機遇;國際結構的重組與調整,是我們重要的外生機遇。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致力于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將為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前途不斷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國際形勢;國際格局;中國外交
2017年世界風云變幻,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歷經發展演變的重要關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新問題新挑戰頻現。亂象中存在多種變與不變,變化中又顯現出某些規律及走向大治的趨勢。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繼往開來,再次踏上新的歷史征程。
亂象叢生,國際形勢跌宕起伏
美國內外政策亂象頻現。在國內:特朗普政府決策程序混亂,面臨朝野黨派多重掣肘,加之政府官員缺位較多,相互協調不暢。美國國內醫改、減稅、控槍、移民、就業等多重問題造成美社會巨大的分裂。美俄之間仍有冷戰對峙的歷史慣性和地緣博弈的多重矛盾,關系僵局似難輕易打破。“通俄門”仍在不斷發酵: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弗林上任伊始便被迫辭職,后不得不認罪;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被總統解職。對國外,在“美國優先”理念支配下,美在國際貿易中推行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多次任性“退群”不僅使自身信譽掃地,也給世界不斷添亂。美國內“軍工聯合體”縱橫捭闔,促使美加快“印太戰略”調整,令地區安全原有平衡生亂。歲末,美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視中國和俄羅斯為“戰略競爭對手”,稱中俄是兩個意圖侵蝕美國安全和繁榮的“修正主義國家”,正在挑戰美國的實力、影響力和利益。報告提及中國達33次,指責中國“擴張自己實力”,并尋求“取代”美國在亞洲的地位,但同時表示美國需要與中國、俄羅斯開展合作。
歐洲亂象雖有變化,但勢頭不減。歐洲政治生態受民粹主義、恐怖襲擊和難民問題等挑戰,一體化進程遭遇重挫。英國脫歐影響持續發酵,英保守黨大選失利后,脫歐談判困難加劇。圍繞“脫歐費”、愛爾蘭邊界、雙方公民權利等三大核心議題,英歐爭執不下,直至歲末終在談判中取得階段性成果。上述三大議題達成一致,標志著脫歐談判第一階段基本結束。但來年第二階段談判,雙方將繼續討論過渡期、英國與歐盟關系等問題,貿易與安全議題將會是“難啃的硬骨頭”。德國基民盟(CDU)雖勝選,但默克爾尋求與自由民主黨(FDP)和綠黨(GREENS)組建三方聯合政府受挫,最終只能同意與社會民主黨(SPD)組建“大聯合政府”,以打破政治僵局。默克爾為謀求第四任期時所遇到的困難,損傷了歐盟原有的自信。此外,歐洲與美國矛盾上升,在貿易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問題上分歧加深。
朝鮮半島局勢復雜敏感,朝核問題持續升溫。朝鮮不斷加快核導開發和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美日、美韓軍演不斷,強化“極限施壓”,強推單邊制裁。9月,朝鮮進行第六次核試驗并引爆氫彈。11月20日,特朗普宣布將朝鮮重新列入 “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11月29日,朝鮮宣稱成功試射射程可覆蓋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12月初,韓美舉行“警惕王牌”聯合軍演。半島局勢跌宕起伏,再度趨于緊張。中國始終堅持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并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的正義立場,致力推動“雙軌并行”思路和“雙暫停”倡議,勸和促談,推促半島局勢緩和降溫。1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2397號決議,決定對朝鮮實施更嚴厲的制裁措施。
在中東地區,歷來民族、宗教和地緣政治矛盾交織,地區形勢舊亂未了,又添新亂。反恐獲階段性勝利后,美俄在中東博弈激烈,合作面收窄,斗爭面走強,并引起地區國家關系分化組合加劇。伊朗拉近與俄羅斯距離,同美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美與沙特阿拉伯同盟關系強化,沙特國王一改舊規立新王儲,反腐風暴沖擊政壇。卡塔爾斷交危機攪亂中東局勢;伊拉克庫區獨立公投攪動地區政治安全;敘利亞問題進程依舊復雜多變。埃及清真寺血腥恐襲令世人震驚,彰顯反恐形勢依然嚴峻。12月6日,特朗普突然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并將啟動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的進程。此舉不僅破壞了中東地區微弱安全平衡,且可能引發地區“政治地震”。巴勒斯坦方面認為,此決定是對各方和平努力的“蓄意破壞”。12月21日,聯合國大會以128票贊成、9票反對、35票棄權的結果通過決議,認定任何宣稱改變耶路撒冷地位的決定和行動“無效”。
在非洲,津巴布韋發生政治風波,最終穆加貝辭職,持續一段時間的政治動蕩暫告平息;肯尼亞出現選舉波折,現任總統肯雅塔重選連任;南非總統祖瑪大幅調整內閣,反對黨在議會推動不信任案促其下臺未果,但非國大的執政地位已顯動搖。在拉美,巴西總統特梅爾遭起訴,政治危機加劇;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對政局的掌控力有所增強,但仍面臨發展經濟方面的較大壓力,美委關系進一步惡化。
變與不變,世界格局若干走勢
當前,國際體系正處于重要轉型期和深刻變革期,當今世界一些帶有根本性和趨勢性的問題正發生重大變化。
一是國際格局面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國際力量對比持續“東升西降”。新舊格局交替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國家的地位相對下降,另一些國家的地位相對上升。過去數個世紀,歐洲和美國一直是世界的中心,主導國際政治事務。但現在美歐情況今非昔比:較大的“亂象”出現在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發生在世界的“城市”——歐洲。東亞經濟一體化勢頭在增長,亞太地區的重要性不斷上升。隨著國際關系重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歐美心態上自然表現出一定的失落和焦慮,“單極”與“多極”斗爭也因此不斷持續,且可能有所加劇。
二是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走向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特別是新興大國雖然也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總體上經濟增長速度要快于發達國家。就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而言,新興大國與傳統大國一升一降的趨勢明顯。而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正引導全球政治經濟力量對比步入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進程,促使全球投資、貿易格局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三是國際經濟體系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傳統的國際經濟體系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暴露諸多弊端之后,引發經濟金融領域率先發生巨變并獲得突破,導致國際體系深刻變革并步入轉型期。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困境中,各國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促使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危機中應運而生,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不斷發揮重要作用。尤需指明的是,G20峰會機制自創建以來,反復強調并達成重要共識的政策理念,就是堅持推動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促進貿易和投資增長,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
四是國際社會面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全球治理赤字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和艱巨任務。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態度趨向消極,出現種種“民粹主義”等逆流阻力,不僅實力下降,而且意愿缺失。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予以積極推動,并持續發揮建設性作用。在國際事務中,美國影響力相對下降,歐盟、東盟等區域組織和一些區域大國作用則相對上升。
當前國際格局正處在一個加快演變的歷史進程之中,不確定性更趨凸顯。但也應看到,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也有若干“沒有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依然是時代潮流,且趨勢愈加強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和科技創新不斷深入推進;世界各國經濟繼續呈現利益交匯、相互依存的態勢;國際力量對比持續發生重要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步入發展快車道,全球范圍逐漸形成多個發展中心,但全球總體力量平衡仍然處于有利于保持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態勢。
“全球同此涼熱”。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且緊迫性突出,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應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能源、糧食、低碳經濟與綠色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等各類全球性和熱點問題,引發國際社會密集的溝通,引起世界大國深刻反思,牽動大國關系并促其聯動性增強,也成為其不斷尋求利益的共同點和矛盾的最大公約數。各方加強協調與合作,普遍調整內外政策、調整各自的發展戰略、搶抓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世界各主要力量持續進行戰略互動:大國間有矛盾、有斗爭,但同時又有合作、有協調;新興大國在努力保持自身經濟增長的同時,聯合自強勢頭也在增強。
世界經濟有望實現3.6%的增長幅度,全球貿易維持4%左后的增幅。主要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經濟發展呈復蘇態勢。有預測認為美國經濟穩健復蘇,增長可達2.4%。特朗普推特發文稱:“因稅改而造成的短期支出將帶來重大長期影響,包括增加大量就業。”稅改對美國經濟外部競爭力將產生何等影響,美國如何繼續加息和縮減資產負債表進程,均值得我們密切關注,以謀劃自己“降杠桿,控風險”的措施。當然美國國內政治極化會對經濟形成掣肘,勞動生產率下降、債臺高筑、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問題也積重難返。歐洲市場信心明顯增強,但英國脫歐、政局欠穩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經濟穩定增長;日本經濟增長較為溫和,但制造業丑聞持續發酵引起的傷害短期難以平息。主要新興經濟體中巴西和俄羅斯擺脫負增長;東亞經濟顯示復蘇勢頭。
亂局之中,世道在變,人心“思治”,這是規律。雖然各國政體、發展階段和文化傳統不一,但人人都希望能有一個安定的世界,都希望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求穩定,謀發展,是國際社會最大公約數。
世界格局“變”與“不變”相互交織。國際力量對比的基本形態是:美國將衰未衰,仍然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東升西降”中,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但“一超多強”仍是當今國際格局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中國將強待強。待中國不斷強大,將牽動國際力量對比平衡之版圖不斷變化。
許多新變化前所未有,不少新問題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任何大的變革和轉型背后都有其內生動力和必然規律。一些局部地區變化驟然,但風險仍在可控范圍之中。
“亂中求治”:全球治理中國方案
2017年,是中國外交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年。中國外交積極創新,不斷開拓進取,在多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議程設置權、規則制定權和國際話語權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在變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國外交須冷靜觀察、探明規律、看清趨勢,方可把握先機、占據主動、引領變革。
一是推動大國關系穩定發展,盤活外交全局。特朗普總統上任后不久,中美元首即舉行海湖莊園會晤,實現了中美關系的平穩過渡和良好開局。中共十九大閉幕不久,特朗普總統對華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就深化各領域合作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合作是中美關系唯一正確的選擇,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符合兩國、亞太地區和全世界的利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保持高水平運行。2017年,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實現互訪,舉行了五次會晤,在全球和地區重大問題上緊密協作,促中俄戰略協作不斷邁上新臺階。中歐四大伙伴關系建設取得新的進展,中歐關系的戰略內涵獲得進一步豐富和拓展。
二是促進并維護周邊形勢穩定和地區合作勢頭。黨的十九大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成功出訪越南和老撾;中菲關系展現穩定發展的勢頭;中國同柬埔寨、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傳統友好國家的關系得以深化。中韓雙方就階段性處理“薩德”問題達成一致,兩國關系出現轉圜。中日關系亦有改善跡象,中方重視日方謀求改善對華關系的舉措,歡迎日方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還“有理有利有節”地處理了印度邊防部隊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事件。中國同東盟國家建立信任取得新進展;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還積極斡旋周邊熱點問題,在朝核問題、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雙邊關系和緬甸若開邦等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為全球化進程指引了方向。2017年初,習近平主席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并發表重要演講。面對世界經濟的低迷不振和逆全球化思潮,習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并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貿易保護主義絕非出路。習近平主席為世界經濟把脈開方,提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化再平衡的中國方案,呼吁聯手打造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
四是為全球治理不斷做出貢獻。“一帶一路”建設正由倡議上升為國際共識,從方案匯聚為國際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勝利舉辦。29位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齊聚北京,130多個國家的高級代表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負責人踴躍參會。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目標。共建“一帶一路”呈現出強大的生機活力,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使中國夢與世界夢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和持久動力。
五是在多邊外交上取得重要成就。在越南峴港APEC領導人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發表推動亞太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講話。習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擴員后首次峰會,強調應不忘初心,確保上合組織沿著正確方向發展。中國—東盟關系邁向更高水平,瀾湄合作取得重要早期收獲。在廈門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不僅取得圓滿成功,還開創了“金磚+”合作新模式,舉行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構建了具有全球影響的南南合作新平臺,開啟了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
還應看到,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正經歷若干轉變。戰略使命的轉變:中國夢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夢緊密相連;戰略任務的轉變:全面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政策方針的轉變:積極作為,創造機遇,主動塑造外部環境。政治安全方面,中國主張和平共處,相互尊重,避免對抗。經濟上,中國主張同舟共濟,合作共贏,堅持包容和互聯互通。全球治理問題上,中國提倡“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積極服務國內開放發展,同時不斷增強海外利益保護能力。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個“推動構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指明了方向。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其實質就是尋求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新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回答人類與世界向何處去這一重大哲學和歷史命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位一體”構想包括: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其核心在于各國人民齊心協力,從政治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互鑒、生態建設等方面著手,共創人類的美好未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國發展繼續處于重要戰略期。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是我們最大的內生機遇。國際結構的重組與調整,是我們重要的外生機遇。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長,在全球治理中對國際秩序的塑造力會持續增強。“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中國前行道路上難免艱難險阻。我們須知己知彼,居安思危,謹慎行事,規避風險,穩中求進。展望未來,在變革調整的世界中,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定會為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前途不斷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