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作者:黃曉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來源:一帶一路百人論壇
12月2日,由中央民族大學主辦的“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與民族事務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應邀參加并發表了題為《以能源領域務實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演講。黃曉勇教授在講話中指出,中俄在能源領域的戰略合作,將為俄羅斯能源行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將促進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和國家經濟復蘇進程;與此同時,將更好地保障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能源問題上的話語權,改變國際能源治理體系的格局。以下為黃曉勇教授演講全文: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暢想。同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此后“一帶一路”倡議逐步形成系統的理論輪廓。這一構想的提出和實施對提振低迷的世界經濟、鞏固維護經濟技術全球化的進程,建立更加緊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也將由此為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作出積極貢獻。
一、“一帶一路”建設助推全球化和國際新秩序
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構建互利合作網絡、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臺,聚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形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建設一個包容性很強的互利互惠平臺。通過鞏固、擴大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彼此相互開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統一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資源的自由流動,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優化經濟結構,將造福于沿線各國人民。“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中國正加大資本輸出力度。沿線絕大部分國家是轉型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道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有助于解決中國自身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有助于縮小國家和地區間發展差距。“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面向亞歐大陸,以交通、能源、通信、農業等基礎建設和互聯互通為先導,讓沿線國家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破解消除貧困和共同發展難題。
商務部統計顯示,2017年1—10月,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8個國家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1.8億美元,主要流向新加坡、馬來西亞、老撾、印尼、巴基斯坦、俄羅斯、越南等國家地區。對外承包工程方面,我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5946份,新簽合同額1020.7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5.4%,同比增長21%;完成營業額575.2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8.5%,同比增長9.1%。
“一帶一路”建設有助于彌補國際經濟治理赤字,構建更加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戰后構建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遭遇了不少挑戰,多邊貿易談判遲遲沒有進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遭遇重重困境。西方一些國家試圖通過高關稅以及“雙反”等壁壘阻礙貿易自由化,“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經濟治理舉步維艱。在以往西方主導并推動的經濟全球化失去動力,各國在開放和閉關自守彷徨之際,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指明了新型全球化發展的方向,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建設還有助于消除戰亂和沖突,營造更加和平、安寧的發展環境。“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由于長期沒有解決貧困與發展問題,不少國家成為戰亂和沖突、恐怖主義、難民移民等諸多問題的策源地與重災區。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的恐怖主義依然嚴重,也門、敘利亞戰火紛紛等等。在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的當今世界,沒有任何國家能獨善其身或者獨自應對這些安全挑戰。“一帶一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全球范圍內整合生產要素和發展資源,促進沿線各國共同發展。通過發展與不斷發展這個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來有效地破解戰亂、恐怖主義、難民等難題,從而有力的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安寧。
“一帶一路”倡議堅持開放包容,歡迎任何國家參與,不排斥任何第三方國家;堅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堅持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各地區的協調發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攜手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中俄能源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作為一位能源行業研究的專家,我非常期待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通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務實合作,實現中國與相關國家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中俄兩國以能源為重要基礎和現實抓手推動經濟合作,將有助于構筑中俄新型大國戰略關系、實現互利共贏,也有利于地區政治經濟穩定與全球和平發展。
近年來,中俄原油貿易快速發展。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中國來自俄羅斯的原油進口量大幅增長,達到創紀錄的635萬噸,較去年同期跳增61%。這是俄羅斯連續第七個月在中國原油進口國當中拔得頭籌,在與沙特阿拉伯的貿易競賽中明顯拉開了距離,牢牢鎖定中國原油最大供應國的地位。自2014年開始,中國自俄羅斯的原油進口量就大幅提升,俄羅斯對華原油出口量超過了伊朗,并于2015年5月首次超過了沙特。自此以后,俄羅斯、安哥拉、沙特三國輪番坐上對華原油出口的頭把交椅,直至現在。
中俄天然氣合作更是取得標志性進展。2014年5月,在中俄兩國元首的共同見證下,中國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投資金額高達4000多億美元,合同期30年。雙方約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將每年向中國輸送天然氣,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工業化快速推進,中國對油氣資源的需求量日益攀升。與此同時,俄羅斯油氣對歐出口受到一定阻礙,對遠東地區開發日益重視,正逐步將油氣出口的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經濟上的互補、供需上的契合,使得油氣合作成為兩國合作的重要板塊。
中俄兩國的能源合作遠不止油氣貿易的合作。在油氣投資和開發等方面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近日,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通過一項股權收購,間接持有俄羅斯石油公司14.16%的股份,這成為國際油氣市場一項重要的股權轉讓。2014年初,中石油與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中石油和法國道達爾分別持有該公司20%股權,共同開發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平原西北部的亞馬爾LNG項目。中石油、中海油、寶鋼、武船等公司也成為該項目的重要工程分包商。根據中石油與諾瓦泰克公司簽署的供銷合同,未來該項目生產的部分天然氣還將出口中國。作為中俄兩國最大的經濟合作項目,亞馬爾LNG項目不僅將帶動俄羅斯能源產業和邊疆地區的發展,也有望豐富中國清潔能源供給、優化中國能源結構。
中國資本、技術的輸出,將更好地推動俄羅斯能源行業的發展和資源的開發,提升俄羅斯油氣行業競爭力和國家經濟實力。此外,中俄兩國在核電、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和開發方面,也存在廣泛合作的空間。
中俄在能源方面的戰略合作,將為俄羅斯能源行業的發展帶來良好機遇,也將促進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和國家經濟復蘇進程;與此同時,將更好地保障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能源問題上的話語權,改變國際能源治理體系的格局。
三、中國與中亞和中東歐能源合作提速
與中亞乃至中東歐國家的經濟交流與合作也正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和局面,“一帶一路”建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而能源貿易以及能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并為與相關國家與地區未來更加廣泛的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開展跨國家、區域層面的大規模能源合作,構建一個多元化互聯互通的新格局,是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未來愿景。
中亞油氣資源儲量僅次于中東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其天然氣儲量尤為可觀,該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超過23萬億立方米,約為全球探明總儲量的10.6%。天然氣資源儲量主要集中于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
近年,中國—中亞地區能源合作成果豐碩。2014年9月起,從土庫曼斯坦出發途徑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通向中國的第四條管線D線開工,預計2020年完工。該管線建成后,中亞對華年均供氣量有望超過850億立方米。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不僅為中國提供了超過一半的天然氣進口量,而且將能源依賴進口的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也納入了受益國范圍,承擔起了中亞地區的公共產品的作用。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也并不局限于油氣貿易,中國憑借良好的工程技術,在中亞能源工程建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吉爾吉斯斯坦是一個缺電國家,電力短缺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目前,由中國公司承建的“達特卡—克明”500千伏南北輸變電工程已順利竣工。比什凱克熱電站廠改造項目也正在實施,將解決比什凱克周邊地區電力供應問題。中國企業還在吉爾吉斯斯坦投資建設了煉油廠,提升了吉爾吉斯斯坦原油加工能力。
中國在中亞的投資、貿易和工程承包服務,既能滿足我國對能源安全需求,也能平衡中亞各國的能源分布不均、技術困境、產能過剩等問題。中國以能源為抓手在中亞推動油氣貿易和基礎設施的互通互聯,是一種非排他性的、互利共贏的合作,最終將會形成一種網絡化、機制化,充分平衡各方收益和區域公共收益的國際公共產品。
連接著亞洲和歐洲的中東歐同樣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區域。2016年3月底,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捷克進行國事訪問時提出,要以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為契機,推動兩國實現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
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基礎設施、新能源、農產品等方面有較大合作潛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具有較成熟的技術、價格優勢,綜合性價比高;新能源方面,波蘭風能資源較豐富;農產品合作方面,中東歐國家的奶制品和肉類產品品質較高。中東歐國家對核電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我國在核電、光伏等領域技術較為先進,可對中東歐輸出相關產品和技術。同時,在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也可以提供相應的工程建設服務。
2014年12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訪中東歐時表示,中國決定設立30億美元規模投資基金,啟動第二期10億美元的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中東歐作為“一帶一路”大通道建設的重要區段和節點,對建好跨區域、大范圍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具有重要意義,未來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前景可期。
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我們也期待沿線各國秉持開放、共享和合作的思維,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我們特別期待中國與相關國家,以能源投資、貿易、開發和相關基礎設施領域的務實合作為抓手,有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保障全球能源和生態安全,實現世界經濟更加均衡、快速和高質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