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中美之間的矛盾什么時候會結束?我認為只有到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經濟總規模達到美國兩倍時,美國才會心悅誠服。
本文源自:北大國發院
本文根據北大博雅講席教授、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發院名譽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在“全球變局與中美關系”環節的發言整理。
國發院對中美貿易的爭端從一開始就非常關注,也一直在跟蹤并提出我們的看法和建議。2018年3月份,特朗普提出要對中國價值500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實施高關稅,我就做過主題報告,提出三點看法。
第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確實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大,美國逆差大,但是貿易不平衡只是美國一系列對華政策轉變的借口。貿易在本質上是雙贏的,這是經濟學的常識。不僅如此,美國貿易逆差大,根源是美國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并非源于所謂的中國對美出口的不公平政策。既然貿易是雙贏的,特朗普還一定要在貿易上做文章,以此對華采取措施,從針對的是“中國制造2025”的產品可以看出,其根本目的是要抑制中國的發展。抑制中國發展現在已經成為美國兩黨的共識,因此,我們必須有打持久戰的準備。當然,中美關系好勝過不好,因此,當下若能在貿易上達成一個階段性協議,還是要努力去達成的,但也不要指望協議達成以后,就會給中美關系帶來徹底轉變。
第二,中美即使貿易戰打到最糟的情況,對我們的影響也還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如果能夠有協議,不利的影響會低些。所以對第一階段協議的達成,中國應該抱著歡迎的態度。縱然協議在表面上不夠一一對等,但是多出的部分是中國原來就想做的事,所以,不用去計較表面的對等。
第三,長遠解決中美關系問題,關鍵在于做好我們自己的工作。這包含兩個方面:
第一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繼續發展好經濟,發展還是硬道理。
第二方面,要繼續擴大開放。只要中國發展得好,市場越來越大,并繼續堅持開放,就有利于我們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我們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30%左右,堅持開放式發展,未來五年、十年,我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應該會更多。如果我們能保持全世界的經濟增長主要在中國,那么每個國家為自身利益著想,也會重視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機遇。
如此一來,就會有更多的國家和我們站在一條線上,成為朋友,包括日本、歐洲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這樣就可以避免重回冷戰的格局:即世界劃分為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兩個陣營,老死不相往來。我相信,只要中國堅持開放,著力發展,美國的單邊行動最終只會造成自己的孤立,我們和其他國家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經貿關系,甚至更上一層樓,這非常有利于世界也有利于我們自己的持續發展。
以上幾點看法是我在2018年3月提出的,目前看來,整體發展趨勢還在我們的意料之中。因此,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中美關系最終將如李白詩云: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隨后的對話環節,林毅夫教授與本環節主持、國發院教授劉國恩進行了精彩的互動。 劉國恩:中國既希望崛起,又希望能與全球和諧共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志同才能道合。中美之間還有沒有志同道合的可能?還有哪些共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支點值得我們去努力? 林毅夫:中國堅持和平崛起,也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著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精神,既謀求自身的發展,也希望其他國家可以發展。發展是所有國家的共同愿望,幫助后進國家發展是先進國家的責任,這是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和諧共處以及合作的基礎。 二戰以后,形成了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治理體系,包括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總署等,以及雙邊的發展機構像美國援外總署、英國的國際發展合作部等,其目的是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發達國家還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高達4.6萬億美元的發展援助。這些制度安排和發展援助,意愿很好,但是效果有限。在二戰后的200多個發展中經濟體到現在只有我國臺灣和韓國從低收入進入到高收入,在1960年的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到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爆發時只有13個進入到高收入。所以,雖然每個發展中國家都有發展的愿望,也有發達國家提供的援助,然而能夠擺脫貧困,實現趕上發達國家的夢想的發展中國家是鳳毛麟角。 為何過去發達國家在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時,出錢出力,但效果有限?原因之一是美國等發達國家通常會要求接受國按照美國的政治、社會治理模式和理論來改造,忘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道理。初心是好的,但事與愿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因為如此而發展起來。少數發展起來的,包括東亞四小龍,并沒有照搬美國開的藥方。 所以,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進行發展合作時承認不同的發展中國家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各自的發展會有路徑依賴,而不把自己的治理方式強加于人,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選擇給予尊重。同時,要致富先修路,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最大瓶頸是基礎設施,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抓手,所以,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允許不同國家走自己不同的道路,最終條條大路通羅馬,都實現發展,這是人類的共同愿望。因此,方法雖有不同,但是,目標、訴求和價值追求是相同的,這是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合作的基礎。 劉國恩:英國著名戰略學家李德·哈特有一句名言:“不知戰爭,焉知和平”。過去兩年,中美貿易爭端對雙方都有影響,中國自己要怎樣做,才能最大限度減少甚至避開中美貿易沖突的風險? 林毅夫:我也借用中國軍事學家孫武在《孫子兵法》的一句話,“無恃其不來,恃我有以待之”,意思是我們不要對敵人不來攻打我們抱有期望,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好準備,這樣才有可能避免戰爭。 中美貿易的爭端只是一個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中國崛起。只要中國崛起,威脅到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管我們怎么做,都會面臨美國對我們的挑戰。關于這一點,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 中美之間的矛盾什么時候會結束?我認為只有到中國人均GDP達到美國一半、經濟總規模達到美國兩倍時,美國才會心悅誠服。美國今天敢于主動對我們發起挑戰,就在于他們的科技、軍事等實力比中國強,這是美國的底氣,想利用現有優勢來制約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只要我們堅持開放,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中美之間的緊張因中國的發展而來,也將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而去。 如果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經濟總量將會是美國的兩倍。屆時東部沿海省份加中西部的武漢、長沙、重慶、成都、西安等主要城市的人口有3.5億,人均GDP將達到和美國相同的水平,其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和美國相當,技術、產業水平也會和美國同樣先進,美國今天挑戰我國的科技與軍事優勢就不存在了,也就不會有挑戰我們的本錢。更何況,我們還有另外10億人,人均GDP達到美國30%左右的水平,也屬于高收入經濟群體,經濟規模和美國一樣,并且仍然有快速發展的空間。如果我們能發展到這一水平,美國再挑戰也改變不了中國崛起的事實,而且,美國的企業要發展需要有不斷擴大的國外市場,美國的經濟要發展好、人民過上好日子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會是全世界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和中國和平友好相處是美國發展的機遇,中美之間的矛盾也就不存在,能夠和平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