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宮超?實習生?邵一鳴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縱觀全球經濟形勢,今年外貿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外貿是整個國民經濟,特別是當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經貿關系始終是中美關系、中歐關系等雙邊或多邊關系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不可替代
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7.0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7%。其中,出口增長6.7%,進口增長0.3%。以美元核算,外貿總值增速下降1.5%,出口增長為1.4%,進口下降4.8%。從一季度單月數據來看,三個月份的進出口數據存在明顯波動。
回顧201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一掃此前幾年的疲軟,重回高速增長(12.6%),進出口總值創下4.6萬億美元新高,其中進口總額更是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2.14萬億美元)。
兩相比較,今年外貿形勢到底可能出現怎樣的走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要格外重視今年的外貿形勢。在他看來,如今的世界經濟走到了新的歷史關頭,中國經濟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外貿將面臨迥異于以往的形勢。
那么,中國外貿轉向高質量發展將呈現怎樣的新形態?中國外貿所扮演的角色又將有哪些變與不變?魏建國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作了詳細解讀。
出口依然潛力巨大
《瞭望》:如何判斷今年的外貿走勢,尤其是出口形勢?
魏建國:要分析外貿形勢,首先要對當前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一個整體觀察。
首先,全球經濟不是很好,有可能下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已將今明兩年全球GDP增長分別下調0.2和0.1個百分點,分別為3.5%和3.6%。近期,歐盟也將歐元區經濟增長從原來的1.6%下調到1.1%。除此之外,日、韓、澳大利亞經濟形勢均不容樂觀。
其次,當前主要經濟體已經顯現出增長總體乏力的跡象。尤其是作為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減稅、不加息政策效果明顯弱化,經濟增速下行。3月份,美國制造業PMI為52.5,錄得2017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歐元區制造業PMI出現了近6年來最大的萎縮,從2月份的49.3降至47.5;日本制造業PMI為49.2,在榮枯線以下。
其三,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使得全球未來發展變得更加不明朗。2018年秋交會出口訂單減少,長期觀望的出口商不少。出口商短期訂單增多,長期訂單減少,也會影響出口。
其四,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對進口影響較大。特別是石油、天然氣,2018年12月較11月下降了13%,五礦商品下降了2%。
總體而言,今年外貿形勢大意不得。外貿是整個國民經濟,特別是當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從現在就要重視起來,采取多種措施確保今年外貿出口任務完成。
《瞭望》:基于這種判斷,你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穩外貿,尤其是穩出口?
魏建國: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力來穩定外貿。
第一,進一步在減稅降費情況下,給外貿出口企業以更大的支持力度。信貸、擔保、海關、檢驗等多管齊下,確保外貿企業減少成本擴大出口。
第二,進一步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開拓和產品宣傳。特別要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FTA(自由貿易協定)雙邊談判的推進力度,以更加貿易自由化(零關稅)的方式進入該市場。
第三,加強對主要經濟體的談判。如與歐洲、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中東地區雙邊FTA談判的升級和BIT(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工作,以確保中國對幾個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保持穩定和發展。
《瞭望》:從量的角度講,中國出口是否還有繼續增長的空間?
魏建國:盡管中國出口的規模已經很大,但仍有繼續增長的空間。尤其是在服務貿易方面,我國還有巨大的拓展空間。
一方面,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一直處于比較高的增速。2018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5年保持全球第二位。其中,服務出口17658億元,同比增長14.6%,是2011年以來的出口最高增速;另一方面,相較于貨物貿易的體量,服務貿易比重依然較小,拓展空間大。目前,我國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第一大產業,前景廣闊。
持續挖掘服務貿易潛力,需要認識到我國發展服務貿易還要改進。中國服務貿易,特別是服務外包領域存在“大而不強、體系全而不精、結構優而不堅、技術高而不精和布局廣而不密”等問題,最關鍵的是要轉換理念。大部分企業的服務理念仍是生產產品的思維模式,容易急功近利,而服務思維的理念是體貼的,有體溫和情感。
舉個例子,我國有強大基建能力,近年也在海外承包了很多基建項目。但很多承包工程都由歐美國家負責設計,我國企業主要是承建。如果我們以后也能在設計上發力,空間很大。
外貿結構持續轉型
《瞭望》:加工貿易占比已由過去占據半壁江山到如今不到30%。這種變遷背后說明了什么?
魏建國:加工貿易曾在我國外貿中占有很高比例,近年來持續下降。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國外貿出口的比重已經由2005年的接近55%,下降到今年的不到30%。
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以及整個經濟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土地、水、電等低成本要素上,加工貿易由此成為中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主要方式。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前,加工貿易出口始終占據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2011年,一般貿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加工貿易,如今已上升至接近60%。
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此消彼長,是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在外貿轉型升級上的表現,并且這種此消彼長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當然,我們國家希望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一起發展,多種形式發展帶動出口、解決就業。把加工貿易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很難,所以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產量,提高質量。在加工貿易中,中國以前靠廉價勞動力,現在要靠高技術工人,以后還要靠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這有著巨大的潛力。
《瞭望》:從進口端來看,去年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中國未來進口的發展將可能呈現出哪些特點?
魏建國:未來中國進口會保持高速增長,速度高于出口。具體分析來看,有三個條件支撐了中國進口的持續擴大:廣闊的消費市場、強大的支付能力和成熟的消費群體。
首先,在我國經濟中,消費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的市場規模已經基本與美國持平,這本身就為擴大進口提供了廣闊空間。
其次,從宏觀層面來講,中國有充足的外匯支付能力。從微觀上來看,近年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在國外大量采購的現象屢見不鮮,這表明老百姓具備這樣的支付能力,通過擴大進口可以讓這部分消費需求就近滿足。
其三,中國有著日益壯大的中產群體,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對高品質進口商品有著越來越大的需求,這為進口產品提供了龐大的消費基礎。
此外,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已降至7.5%左右,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稅率已降至4.4%,這明顯低于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未來中國還將進一步下調關稅。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擴大進口,有利于推動這一矛盾的解決。因此,未來幾十年生活消費品和生產消費品仍會大量進口。
當然,擴大進口除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會對本土產業帶來一些壓力。但是,這會倒逼國內企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降低管理成本,加快技術創新,提高供給質量,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多樣、更個性化的產品,進而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升級。
開放程度越高,產業發展越成熟。比如,汽車行業的開放推動了汽車的快速普及,帶動了汽車產業及上下游產業鏈,甚至公路建設也獲得了飛速發展。
外貿戰略作用不可替代
《瞭望》:中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外貿依賴度不斷下降,由2007年的66%左右下降到如今的33%左右。那么,未來外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有何變化?
魏建國:盡管外貿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有所變化,但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終非常重要,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引擎。要綜合來看待外貿在國民經濟中的變與不變。
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外貿也必然會出現一些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乃至到改革開放前期,我們國家經濟條件不好,主要是通過出口來賺取外匯,這樣我們才有能力、有外匯來進口我們所需要的物資,比如說成套設備。
伴隨改革開放推進,市場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國后發優勢得到極大釋放,我國的進出口保持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長,中國成長為世界工廠。近年來,中國出口出現了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此消彼長的情況。同時,進口潛能持續釋放,讓全世界得以更加多元化多渠道分享中國發展紅利。這也是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能夠在全球引起那么高的關注參與度的主要原因。
除了這個變化,外貿的變化還體現在以前我們是拼資源、拼勞動力成本,現在我們外貿參與全球競爭就要轉型升級、拼創新。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來講,就是要加大在創新上的投入,實現從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完成我國外貿參與全球競爭的一次躍升。
總體而言,外貿的形式、結構、競爭力可能會發生變遷,但外貿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將始終不會改變。
如今,中國正在推進全方位開放,中外聯系變得更加全面、密切。同時,中國貿易政策更重視貿易平衡,積極推動市場多元化、發展服務貿易、改善營商環境等,這將使得外貿對中國經濟發展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