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加大金融業開放
不會使國內金融業產生巨大動蕩
3月2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中國金融開放的程度仍不高,加大金融業開放將有利于中國金融機構參與國際競爭,不會使國內金融業產生巨大動蕩。
周小川表示,中國金融業開放很早。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有很多外資在中國設置金融機構或子機構,但亞洲金融風波影響了中國金融業繼續對外開放的進程,因為當時不少人擔心金融開放將導致金融危機。
周小川強調,自加入WTO后,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但仍有很大的開放空間。“我很贊同易綱行長的話,金融是一個競爭性行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對自己也是一種成長。”他說。
“中國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方面擴大了。擴大的同時還要允許這些金融機構做的業務范圍擴大一些,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往往是它經營范圍里有專項許可的,外資商業銀行八十年代末就進入很多了,但是他們可以做外匯業務,不能做儲蓄業務,所以外資業務只能是外國人來做,不能是中國人,像這樣的單項區分也要考慮,該放開的都放開。”周小川強調。
對于金融開放是否會導致國內金融機構生存困難,周小川表示,中國的金融市場非常大,他并不擔心國內金融機構會因此有生存困難問題。“從現在的數字來看,不會對我們的市場和金融機構造成實質性損害。”
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積極進展
去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取得了一系列積極進展。比如,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正式生效,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將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瑞銀集團正式成為首家控股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的外資金融機構,美國標普全球公司獲準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等。
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持續擴大。截至2018年末,存量規模達86萬億元,其中國際投資者持債規模近1.8萬億元,同比增長46%。另外,熊貓債目前已發行2000多億元。今年4月起,中國債券還將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向《金融時報》記者分析稱:“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基本邏輯是,通過擴大和深化開放,引進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強化金融業市場競爭,這一方面將增強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和穩健性,進而提升金融業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將增加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和多樣性,進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金融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潘功勝此前回應稱:“我們將按照‘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精神,擴大金融服務業雙向開放,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穩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同時,要著力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
而在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佩珈看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面臨三大挑戰:一是我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變化對金融開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保護主義抬頭對深化金融開放增加了難度;三是金融市場開放將給宏觀經濟調控和跨境資金流動管理帶來更多挑戰。
結合《政府工作報告》,李佩珈解讀稱,未來金融業對外開放將主要圍繞三個方面:一是開放的領域和內容不斷豐富,債券市場開放將成為下一步的重點。目前,境外投資者投資規模占我國債券市場比重仍較低,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未來將進一步完善債券發行、監管等規則,逐漸與國際化發展相適應。二是開放的深度將不斷拓展,合格機構投資者準入條件和投資范圍將進一步放寬。三是進一步做好風險管控,平衡好發展業務和防范風險的關系。
完善跨境資本流動 加強對市場的監控
潘功勝表示,近年來,中國在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投資者范圍、豐富風險對沖工具、便利跨境資金匯兌等方面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與改革,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信用評級市場開放、會計、稅收政策安排等方面,開放的速度也明顯加快。
國際金融市場的高波動性是當今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突出特征,防范跨境資本流動及外匯市場高強度波動和沖擊,提升在開放條件下的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是外匯管理部門面臨的一個挑戰。潘功勝表示,中國將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并不斷在實踐中加以完善。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接受金融時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大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對整個市場會帶來一定影響,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要采取新的監管方式,加強對市場的監控,加強政策儲備,面對風險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