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李曉東現場演講速記:
李曉東:大家好,非常榮幸今天能有機會到億歐這里來跟大家做一個分享。我今天分享的主題主要是談《智能金融服務、開放體系的思考》,之所以叫思考,因為在這方面包括民生銀行在內的銀行其實也都是在做探索,摸著石頭過河,不一定成熟,僅供大家參考。
談到金融,我認為金融的本質是服務,現在看到的物流業、商業、制造業、醫療、智慧城市等等各個方面,這些行業都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伴隨著行業近幾年來巨大的變化,金融也在進行轉型升級,這些深刻變化的本質,除了制造工藝以外的本身提升之外,包括感知技術、測量技術、控制技術、數據分析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等科技的高速發展,都為這些行業巨大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推動力。
金融業伴隨著這個行業的升級帶來了同樣巨大的機會,金融本身跟各個行業有一個非常大的明顯區別,金融可以高度的數字化,我們認為金融可以幾乎100%的數字化。隨著科技的變化,金融的核心升級,包括金融交互感知升級、數據智能升級、場景匯聚能力。銀行、第三方金融科技都在這幾個方面做了巨大的變化,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有非常明顯的感受。
產業的數字化給金融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機會,金融可以通過數字科技的集成更加深度的滲透到行業當中,結合著這種滲透,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金融不僅僅能夠服務于行業,而且行業的洞察、認知可以回流到金融,讓金融更加理解行業。在這個基礎上只要金融更加理解、了解行業,我們就應該可以更好地服務于行業,這也是我們經常談風控、談供應鏈,為什么談這些?其實我們希望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滲透服務,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個過程能夠不斷地回補到金融。
隨著這種變化,我們能感受到的是說有三大特征,第一個金融的數據正在更多的業務化,而且智能逐漸的驅動場景。第二大特征就是感知升級、交互升級,感知方式和交互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三個就是服務場景化、智能化,甚至是人性化。
這幾個方面給金融服務帶來的巨大變化是什么呢?最近幾年我們身處銀行,我們有明顯的感受,銀行更多的不是談銷售,而是談服務,更多的不是談生產,而是談運營。銀行正在經歷著由銷售向服務的轉變,由生產型向運營型的轉變,用戶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已經從原有的單向服務向轉向場景嵌入。
伴隨著場景嵌入,我們可以看到金融服務真正的需求已經由原來單向的金融即服務變成了現在的互動的、隨需提供的金融服務。隨著服務型和運營型更加深入以后,消費者期望金融服務更加智能、更加人性。
所以如果談金融未來的展望,我們認為未來金融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更多的追求隨需提供服務、更加智能,最終追求的目標是更加人性。基于對未來金融服務深刻的理解,我們提出一個概念:仿生金融即服務(BioFaaS),這也是我們對于未來金融服務的一種展望,或者一種愿景。
伴隨著這種愿景,其實我們現在把金融服務大概納成四大能力。

一是金融核心,除了傳統銀行的核心,比如說客戶信息、賬戶、存、貸、匯都是傳統銀行的核心,除了這些核心能力之外,還有銀行典型的各類金融產品、原子化的金融產品。在這方面銀行經歷了很多年,這些原子化的產品本身沒有太大的變化。
我們認為金融核心的能力并不需要太大的變化,但伴隨著場景嵌入,它需要有更強大的核心,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談的更多的是在做分布式的改造,或者云化的改造。我們認為金融核心本質上這一大能力,就一個有機體來看的話,就是心臟、血液、骨骼、肌肉。
二是金融智能,這是有機體當中的大腦。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看到的零售金融,我們談的很多都是場景金融、智能服務的概念,談到行業,或者談到對公的這種業務角度來講的話,我們認為現在做得更多嘗試是在供應鏈智能金融服務方面,打通企業的上下游,對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管理提供更完善、更人性化的金融服務。
三是用戶感知。用戶感知是相對比較廣義的,不僅僅是面向個人,也面向企業。通過電子渠道PaaS平臺、遠程銀行等多渠道全方位讓用戶主動感知。
四是金融生態。前三個能力我們認為能夠初步形成一個有機體,是金融服務應該具備的核心的三大能力。此外,我們談的金融服務,是更加人性化的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而這種金融服務未來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跟廣大的行業深度的合作,所以現在談的不僅僅是銀行,而是全行業的事情。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談“開放銀行”,我們認為開放銀行是在具備了基本的金融服務能力之上,還要將金融能力輸出,而且能夠更有機的嵌入,這就需要一個更加開放的生態體系和更加開放的開放銀行的能力。這些概念合起來就是我們談的BioFaaS的理念。
民生銀行這幾年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分布式賬戶核心、分布式信貸核心、分布式支付核心以及分布式安全平臺。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更多的探索尤其是目前的重心探索是在金融大腦這個層面上,因為這方面我們更多的是需要行業的積累、場景的積累,這里面核心的理念是場景識別、場景理解和實時響應的能力。
如果談場景金融,民生這兩年做了一些嘗試,我們做了一些模型的設計。其實現在大家經常談中臺,中臺是什么?中臺是一個齒輪,它是一個變速齒輪,一方面它承載了后臺的穩定變化,另一方面它要對接前臺快速的變化。另外一個含義,中臺本身也要做很多共享服務的沉淀,這是我們經常談到中臺的概念。
但在中臺之上,我們認為更多的還是要考慮怎么樣做更好地場景積累,在這方面我們一方面設計了如何做客戶識別,比如說客戶畫像、生物識別,另一方面我們也設計了一個模型叫5WH的模型,實際上這是一個場景解析的模型,在這個基礎上做場景解析、場景識別、場景還原、場景執行和場景監控,在這個基礎上結合更好地客戶觸達能力,為客戶更好地服務,最終形成閉環。
智能風控,其實剛才我們的報告里有重點談了一下金融科技的風控領域,我們為什么在這里面一定要談風控?其實風控的確是銀行大腦當中的大腦,除了我們的感知,我們能夠理解客戶到底是什么樣的行為之外。如果更深度的跟行業嵌入,銀行在這里面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不僅僅要控制傳統的風險,我們還要深度的滲入到一些行業的風險。
從客戶觸達的角度來講,現在談的更多的是交互感知、生物感知、場景互動、狀態感知。
剛才談到了開放能力和生態方式,我們談的BioFaaS里面強調的是服務智能化、能力服務化、智能人性化。我們認為人性化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目標。BioFaaS我認為不光是我們自己銀行在玩兒,其實應該跟全行業跟廣大行業深度合作,這里面不僅僅包括銀行,也不僅僅包括金融科技,甚至包括行業高度的數字化能力,以及跟銀行服務的高度集成。
單從開放模式來看,我們認為大體有兩類模式,第一類是流量模式。以自身強大產品吸納廣泛用戶群,在領域內建立強大壁壘。在此基礎開放服務,引入ISV開發豐富應用,形成產業生態。第二類是技術模式,在長期的業務實踐過程積累豐富的的科技金融能力后,打造金融科技能力平臺,通過開放服務,賦能給全行業和產業鏈的上下游。
這張圖其實是民生這幾年在商業消費,還有政務、供應鏈、醫療,包括我們的同業做得大量的一些場景化的積累,其實這些積累本身我們認為還形不成深刻的行業洞察,但是我們認為如果大家現在談場景金融,談金融生態,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的積累,持續的了解行業,深度跟行業合作。
談了很多,這里面有一個簡單的我們自己對開放銀行的理解,開放銀行本身除了我們需要提供開放的平臺接入、平臺運營,還有包括API的管理、平臺工具、平臺服務,甚至包括金融之外,還需要具備一個強大的核心服務體系,這里面包括了安全,安全這個話題很大,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多,尤其涉及到開放的話,我們怎么樣做嵌入式的場景安全體系的管理,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另外一個,還需要一個強大的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的支持,再加上場景模型的結合。民生在這方面做了一些開放平臺的合作,包括了很多場景,包括支付、安全、消費金融,還有信用。另外我們認為說未來更多的應該是把金融的云化能力和產業的云化能力相互交織結合,我們才能更多深入的形成一個產業鏈條。
以上談了一些關于開放能力的認知,但是基于這些認知我們也有一些問題。
比如說業務模式,其實開放銀行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當你越來越開放的時候,你可能會由原來的技術緊耦合變成技術松耦合的模式。這個怎么理解呢?比如說最簡單的,我們現在做一個系統兼集成,甚至包括銀企直聯這類的業務,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立一個項,然后雙方緊密的合作,但實際上真正如果我們做了開放,或者做到金融的服務無處不在的基礎上,你真的要云化,而且高度的資源化,把你的服務高度資源化,這種情況下你的服務就需要跟外部做松耦合,這是很難的場景
。
另外一個,再進一步的話由業務的緊耦合變成業務的松耦合,這實際上就涉及到后面要談到的安全問題。比如說場景的安全、交易的安全、信息的安全問題。

還有一個風險的問題,包括金融風險和行業風險。
其實還有一個大話題,就是合規的問題。當你將開放能力釋放出來的時候,行業將金融服務能力集成進去的時候,要考慮怎么樣能夠形成一個合規的模型。其實坦率的說不光是銀行要回答的問題,這也是監管,包括政府、管理機構共同回答的問題,在這方面銀行也在探索,而且我們也跟監管做了很多交流。
另外一個就是標準化的問題,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有AWS,甚至包括阿里的云等等有很多的云,實際上大家看到標準化這方面目前沒有形成一個全球統一的標準,實際上對于開放結果來講大家自成體系,實際上金融服務有很多成文的標準,包括監管合規的標準,但是對于開放銀行來講怎么樣形成一個互動的標準,包括行內的標準,甚至行外的標準,這方面需要做大量的探索。另外,在標準的基礎上面對的是怎么樣實現個性化,我們的認知是未來的銀行一定是越來越個性、越來越不同。
以上這幾個問題是我們目前面對開放銀行要思考的問題,甚至是面向更大的仿生金融服務的體系要解決,或者逐步解決的問題。
今天的分享大概就是這些,民生最近幾年成立了一些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其實也是在做銀行的金科,我們現在的心態是這樣,我們希望能夠跟廣泛的包括金融科技的企業,甚至銀行合作共同來做突破創新、人性科技、開放服務和生態共贏,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并不希望去跟大家講生意,或者做大家已經做過的事情,我們希望能夠跟大家合作,更深度的為我們各行各業服務,更深度的形成一個金融即服務的未來生態和體系。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這兒,謝謝大家,謝謝億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