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賈康學術平臺(ID :JIAKANG_AP)
對照我們這次討論的“一帶一路”主題詞——文化自信和產業融合,我試著從這個視角說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還是講一講我了解的“一帶一路”,這樣一個被稱為重大倡議的實際發展規劃還處于推進過程當中,處在中國追求現代化和平發展的中間,我認為它代表了一種新階段。在我們自己有了改革開放一系列的進展之后、在“走出去”這個概念之下,現在成體系的是“一帶一路”——實際上是網狀的向西為主的這樣一個,和外部世界更多更緊密更深入的交流。那么這個大倡議內涵的“走出去”為什么叫向西為主呢?
我理解是這樣,因為在實際生活中間國際社會中有合作有競爭,不可能向東,太平洋方向是更敏感的、美國作為頭號強國高度關注的這樣一個區域。美國因為有了中國的追趕已經在兩國關系上有了一個“美國要打壓遏制老二”的新階段,大家都關注美中貿易摩擦升級,實際上是中美之間新的博弈。但是往西為主是相對容易的,是在合作方面進一步利用潛在空間取得進展的主要方向。陸上就是有了規劃通過和陸上沿線經濟體、沿線國家合作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想要進一步打開局面的縱深和空間,還需要海上通過水運形成的主要的一些連通路線各個節點進一步發展。在合作中推進互利互惠這樣的經濟活動為主的交流,而帶出更綜合的中國和平發展和其他經濟體追求共贏的局面。
在表述上早已經有“五通”的概括,我覺得總結得還是相當不錯的: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政策溝通當然是在追求和平和共融的趨向下最容易取得共識的切入點,是一個出發的原點,不同的經濟體不論什么樣的發展政策,溝通起來當然會形成共同點,像中國向西的經濟體一般都是欠發達經濟體,迫切需要在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一些經驗之后通過基礎設施、產業集聚、區域增長點方面的培育,來推進他的升級發展,這方面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確實在基礎設施建設、架橋修路、開發區等方面,可以給人家提供所需要的一些經驗和相關投入要素。
后面跟著的自然是設施連通,陸地上各種各樣的大通道交通設施建設,上面節點、樞紐、產業園區、物流中心、宜居城市的建設,水陸、海運有港口,有相關的后勤補給中心,有各種各樣相匹配的通訊設施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設施建設帶出來的。
設施建設后邊跟著的是什么?首先是經濟生活里面的互通有無的貿易暢通,這自然而然就跟上來了,“比較優勢”在經濟學原理層面早就說清楚這個道理,不論經濟體是發達還是欠發達,總有一些可交易的物品。中國是發展中經濟體,和美國的貿易不斷擴大,一個高端一個低端,各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前些年在沒有貿易摩擦升級之前,雙方有一個主基調的發展過程,到了一定時候情況變了,也并不否定中美之間仍然有以后互通有無互利互惠的貿易,中美貿易之間不可能歸零,跟其他經濟體更是這樣,雖不能說完全沒有什么緊張局勢,更多的還是大家做生意,這個比較優勢之下的互通有無帶來的是貨暢其流,各地的土特產更好地賣出去,而更多賣出往往帶來它的增值,異地交易用老百姓的話說可能一下子賣個好價錢,價錢上去以后收入上升,跟著潛力會進一步釋放,貨暢其流跟著的是地盡其力。從初級產品來說農業和土地直觀看發揮作用的潛力打開了。貨暢其流、地盡其力緊跟著的就是人盡其才,人力資本的培育跟著要上來,教育的發展,醫療的發展,整個人民生活更有質量,這樣的貿易暢通是經濟學原理早已經揭示的,在生產力這個概念之下提供有效供給適應人類社會的需要,會又產生一種綜合的效應,從經濟推及社會、推及文化、推及綜合發展,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匹配,就是第四句話——資金融通。
資金融通無非就是把錢比較多的這部分人他們的可用資金,怎么樣更好地做理財調節出去,去幫助那些急于用錢、自己錢又不夠的主體。得到融資支持,是互惠互利。資金的融通在現代社會里已經被鄧小平評價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就是金融概念,又加上了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支持科技經濟,在“互聯網+”和“+互聯網”的融合里當然面對一系列的挑戰,怎么控制風險,怎么防止“核心變空心”。在中國,現在金融要堅定貫徹中央精神,修正脫實向虛的偏差,更好支持實體經濟升級換代高質量發展。這種資金融通一定是全球化的,在全球范圍之內我們看到金融機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最主要的銀行都已經有外資,我們也走出去,我們的“一帶一路”上面有亞投行,有絲路基金,有其他各種各樣的進一步發展的融資機制。
帶出來最后一個民心相通,還是回到總書記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之下,我們的民心自然更相通了,老百姓解決溫飽以后要發展,發展以后還要享受,享受之后少不了文化交流,文化因素越來越體現出來它的可接受性和大家對它的需要。精神生活的互容互動,在“一帶一路”發展中,以后一定越來越有它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力。
我想談一談我理解的中國定位的文化自信。既然是五通最后落到民心相通里面,文化生活不可缺少,那么中國的天然優勢是什么?就是所說到的五千年文明史,有的學者有不同意見,易中天先生說可證明的是3700年,但是不要忘了現在有良渚文明的發現,我去浙江現場看了博物館,那個文明可能不是四千年、五千年可能要提到六千年,這是學術上可以進一步討論的。3700年也好,6000年也好,這樣一個文明被一般人承認是沒有中斷的,在現在所稱的中國大地上,往前追溯,幾千年前的文明沒有中斷,這在古文明里面是唯一的。我們知道兩河文明中斷了,現在如果去埃及看到金字塔,當年建金字塔的社會群體不知道去哪里了,找不到。
我們中國被評價為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體,它的積淀,的自然帶來的是不可否定的我們文化自信方面的支撐——深厚的幾千年文明史的積淀,使我們有相當充足的底蘊,但是不否定也有爭議、我們積淀的東西,是不是有糟粕?不可否定,中國在工業革命后落后,五四前后有學者激憤地提出要怎么樣做顛覆性、否定性的對傳統文明的批判?,F在更公允的說法,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里面弘揚中華文化精華,也不否定在有些歷史關頭有些學者激憤之言,有一定合理性,比如說中國的國學是國將不國之學,必須好好的反思,以后去注意學習更先進的文明,這是一個層面。
另外一個層面,不能走極端,中國古老文明確實有它的精華,有它與其他民族和經濟體做充分交流很好的支撐力。我自己的體會是,文化自信給予的一種吸引力,至少有幾個維度:中國古老文明的吸引力,第一個維度是哲理上的:人類歷史上的軸心時代,西方人所推崇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個時代,有我們中國的儒家等代表人物,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哲理思想,其中有一句話,就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在幾十年研究過程當中反復思考,這絕對站得住腳。王陽明心學無非也是說的這個,你的內心感覺到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這就是善,這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理,和西方文藝復興中所推崇的自由平等博愛、難道不是相通的嗎?我認為就是相通的,在交流中間一定會產生共鳴,產生吸引力。錢鐘書先生給了16字評價,是強調共性: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文化里面精華的部分,它的吸引力,它給我們帶來的自信,非常明顯,這是一個哲理維度。
第二我想提到器物的維度。我也跑了很多地方,我很感興趣去看各種博物館、陳列館。我當然有感受,到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藝術館,哈佛、耶魯等等這些大學的藝術館里面,吸引人的很多古典、經典文物,來自中國,這些器物是不是非常有吸引力?我感覺確實有吸引力,現在生活中間我們“一帶一路”交流里面,這種古代藝術和現代文化生活中間形成的潛移默化的互動,當然非常值得我們看中,可以在有受過一定教育的人士交流基礎上,形成一種津津樂道的氛圍,這也是毫無疑義的,這不是我們文化自信一個客觀的現實基礎嗎?
第三我覺得在創新的視角上中國人現在提出的一些,在世界上完全可以引出共鳴。比如在杭州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最后形成的共同宣言核心概念是什么呢?結構性改革,我理解這正是中國在此之前確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種具體表述,結構性改革一定是發生在供給側,在供給側才有結構問題,這是一個在中國已經確立的構建現代化經濟主線上的概念,和世界上所有的二十國代表性經濟體他們的領導人在一起,大家都認同的一個帶有創新的、引領意義的概念,當然也有其文化內涵。
三個視角,哲理、器物、創新引領這三個維度我們都有應該有的自信。有了自信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間我們已經提煉的主題,就是創意管理和產業融合,這方面我有一些很粗糙的想法,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感覺在實際生活中間,中國本土地方層面已經強烈意識到自己在“一帶一路”這盤大棋里面是什么樣的相對地位,這個可能要各自形成自己的概念提煉和形象的樹立。比如說連云港,歐亞大陸橋多少年就在說,真的“一帶一路”和歐亞大陸橋連在一起了,連云港怎么樣趁勢而上,你自己特定的文化創意能夠形成什么樣的logo,形成什么樣的讓人家記下來就不會忘記的那種印象,這就是各個地方政府的切入點。西安更是,古老長安魅力無窮,很多地方難以和它相提并論,但是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升,實際上也面臨其他地方的競爭。西安是前段時間搶人大戰的熱點,西安意識到要趕快趁這個機會把在各個要素里面能爭的要素大學畢業生、研究生,更多吸引到西安來。再往河西走廊,走到敦煌,而敦煌的文化意象可能是各個地區間超一流的,但是這個文章怎么做好?這個創意管理當然也是一個考驗。此外絲綢之路大概念下還有南方絲綢之路,南方在成都、在重慶、在昆明、在一系列的地方,麗江也好,瑞麗也好,西雙版納也好,都有可做文章之處。這有關創意管理方面從地方視角上怎么樣給出高水平的規劃設計,文化搭臺引出產業唱戲的思路,只要把這個臺搭上以后,產業創新實際上是中國人一直致力的“招商引資”、綜合開發,形成文化創意帶出的在自己區域之內產業集群方面的打造和逐漸發展,應該講是各有千秋。
另外要說到企業和市場,包括現在中央給的空間內,我們知識分子的產學研結合,能夠推動什么樣和“一帶一路”文化創意、創意管理相對接的切入點?我舉一個小例子,是真實在我身邊發生的。我們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現在在萬豐路上有一個辦公區,那里叫銀座和諧廣場,就是一個綜合體,廣場不大,樓宇為主,這個綜合體里面,我的一個過去指導的博士后學生,他聯絡了很多的收藏界人士,辦出一個像模像樣的金銀器展覽區,請了很多專家論證過,認為這套金銀器展覽已經形成了在國內其他公立的博物館都不能相提并論的水平,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我去看了,難以復述我感受到的特別震撼的部分。他想做什么呢?這些歷史上各時期的金銀器很多和“一帶一路”開發有各種各樣的關系,他想以這個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在“一帶一路”節點上做分館、做園區,然后切入論壇、招商、產業集群的建設,加上金融科技等等金融支持,這是他最初的思路,而且我馬上想到可以對接到PPP,對接園區的發展,對接以后在境外能夠引起共鳴的地方興建的基礎設施,可以打包開發,一個展覽館、一個文化園區,結合產業園區,用PPP的方式,對這我們國內已經有了一些經驗積累,我們也從英國、澳大利亞借鑒經驗,也在總結我們自己可以立得住腳的經驗,結合在一起,是不是就是創意管理加上產融結合,加上產業發展,又落到“五通”上。PPP其實是典型的五通機制:你想以后“一帶一路”的發展,政策溝通是大前提,跟著設施連通,設施建了以后要生產,生產以后產品要有貿易的暢通,過程要有資金支持所以要有資金融通,帶來的是更多的文化要素合在一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民心相通。
這些很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和研究,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