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畢馬威中國副主席鄒俊闡改革開放四十年創新的重要性。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許煬):“走出去”和“引進來”一直都是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之一。40年來,中國在引進外商投資和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達到了新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會有很多第三方機構參與進來,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投行、咨詢公司等,他們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了這一過程。近日,國際在線專訪了畢馬威中國副主席鄒俊,與他一起回顧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外商投資和海外投資的發展與變化。
外商進入中國:一個不斷本土化的過程
畢馬威作為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會計師事務所,在改革開放后,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畢馬威最早在1983年就來到了中國。鄒俊介紹,當時畢馬威在中國設立了代表處,主要做一些聯絡的工作,并沒有正式開展業務,直到1992年拿到了正式的牌照,成為在內地首家獲準合資開業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開始對外開展業務。而彼時的中國,在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談話發表后,對外開放出現嶄新的局面,全國上下掀起了吸引外商投資的熱潮,這給畢馬威在中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外資進入中國熱潮剛起的時候,鄒俊開始了他在畢馬威的職業生涯,那是在1993年,當時他是畢馬威在國內招的第一批大學本科畢業生。鄒俊介紹,畢馬威在中國的服務對象初期主要是外資企業。當時正處于外資陸陸續續進入中國市場的階段,一些外商企業或是想要尋找在中國投資的機會,或是已經在中國落地,落地后需要咨詢等相關服務。
聊起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和變化,鄒俊深有體會。“當時我們見的外企的老外就真和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對中國完全不了解,什么都不懂。不像你現在隨便在街上碰見一個老外都會說幾句中文,甚至還可能是個中國通。”鄒俊介紹,當時很多的老外被本國的企業派到中國開展業務,他們就按照在他們國家的方式在中國開展自己的業務,包括和政府、中介服務機構,或者是和員工打交道,他們都仍然保持他們在自己國家的做法,也沒有想過要根據中國的市場去做調整。但是隨著慢慢的發展,他們開始意識到本土化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他們發現當他們開始做出調整的時候,對于他們在中國的發展,在對于政策理解以及跟政府的溝通合作上更加有效,從而促進業績增長的時候,整個改變的過程就會加速。從一開始不理解中國的國情到不愿意理解,再到慢慢開始被迫去理解,最后主動的去理解,這是一個變化的過程,一個適應本土化的過程。
中企走出國門:海外融資、投資兩不誤
在外資“引進來”的過程中,隨著我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不斷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以前更多的是外國企業‘走進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就我們的業務趨勢來說,近年來,在‘走出去’這方面的機會要更多一些。”鄒俊說道。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也經歷兩個大的階段:海外融資和海外投資。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一開始是以海外上市融資為主。當時,中國企業去海外上市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海外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的估值偏低。“一開始,有的客戶找到我們會問,為什么我的公司這么好,而他們不能理解我的商業故事呢?因為那個時候,無論是從溝通還是宣傳方面,大的環境不像現在這樣繁榮,但是隨著第三方中介機構的加入,例如像我們會計師事務所、律所、投行這些跨國的中介機構可以作為國企和海外資本市場的橋梁,讓雙方能夠互相去理解和認同,也幫助了更多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并獲得認可。”
中國企業在海外資本市場逐漸得到認可,不僅僅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募集到資金,對中國企業品牌和形象上也有很大的提升。漸漸的,開始有企業前往海外進行投資。在海外投資的大軍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齊頭并進,你方唱罷,我方登場,譜寫出一曲漸進的海外投資曲。在海外投資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著迥異的風格。鄒俊告訴記者,國有企業因為是國有資產,因此在海外投資的選擇上要更為慎重和追求穩健,更注重長遠的發展。國企在海外投資過程中,有著非常完善的審批流程,也會請許多的中介機構參與進來,幫助他們去了解國別的差異、投資項目的具體情況、當地的市場環境等等,特別是在一些受到特殊關注的行業上,他們的整個決策過程會比較長,因此相對來說,投資效果也會更好。有些民營企業在前期的準備過程方面就做的不夠充分,整個決策程序也相對來說比較扁平。民營企業在海外投資方面更注重抓住當下的機遇,時效性要更強一些,風險更大,但是回報也相對更高。
雖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風格比較迥異,但是面臨的挑戰卻是相似的,這和外企進入到中國時面臨的挑戰一樣:本土化。海外投資所面臨的挑戰,除了投前的調研,投后的管理也困難重重,人員管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外資潮剛興起時,是一個外國人帶著自己管理理念到中國去管一幫中國人,現在反過來,是一個中國人帶著自己的文化去管理一群完全不一樣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人才管理方面,有的聲音說應該用當地的人,避免過多的插手管理,但是可能會造成失控的情況;有的聲音說應該用自己的人,但是自己人去當地管理,不談文化的差異,就光是語言就已經會是很大的問題了,尤其是小語種國家。在這方面,鄒俊舉了一個真實的案例。他們有一個客戶在一個發達國家投了一家企業,當時客戶認為要用當地人管當地人,因此沒有更多的介入到管理層里,只是在董事會上占有一定的席位。而在很多國家,董事會和管理層有著明確的職責劃分,不像在中國,管理層和董事會往往是一批人。這最終導致當管理層和董事會有發展方向沖突的時候,管理層往往是會按照自己既定的計劃去執行,而不是遵循董事會的建議。
畢馬威中國的本土之道:以客戶為導向 誠信與創新并進
鄒俊告訴記者,畢馬威中國把自己定位成為客戶服務的專業服務機構,所謂的本土化,再好的產品和服務,最終還都是以客戶為導向。“現在的投資風向變化非常快,快到有些時候你都跟不上,所以我覺得所謂本土服務之道是怎么樣使我們自身能更快的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能更快的適應客戶的需求。舉個例子,就拿畢馬威中國的咨詢業務線來說,2000年之前,我覺得我們業務線都沒有怎么變過,一直就是傳統的審計業務咨詢。但是隨著現在整個環境的快速變化,我們開發了很多新的咨詢產品,而且可能三五年這個產品就不再被市場所需要,要開發新的產品。經常有客戶問我們,你們咨詢到底是咨詢什么?其實很難去講,因為我們所提供的服務產品一直都在與時俱進,在不停的變化當中。”
畢馬威中國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客戶的需要,也在不斷的創新。2015年,畢馬威創新創業共享中心成立,這是畢馬威在中國的第十七家分支機構。畢馬威希望可以通過這個共享中心與早期的創新創業企業建立對話,提供扶持和幫助,從而挖掘出未來的獨角獸公司。2017年,畢馬威智能創新空間落戶南京,助力畢馬威及客戶實現創新和數字化轉型。“這兩個創新中心,一方面是可以直接服務于中小型企業客戶,另一方面,我們自身也可以去做內部產品的研發。例如,去年我們為某知名家電企業做了一個全球CRM的項目,已經落地了。他們在很多時候都利用了我們研發團隊的一些知識經驗或者研發成果,我們在自己研發過程當中,希望利用自己對市場的理解,提供一個更好、更貼合客戶的產品開發服務,這樣會有一個更快速的反應時間,能更快的隨著市場的需求去發展。”
當記者讓鄒俊副主席挑選一個詞作為對畢馬威中國來說非常重要的企業精神時,“誠信”這兩個字從鄒俊的嘴里脫口而出。鄒俊告訴記者,畢馬威作為一個以客戶為導向的專業服務機構,無論是在審計還是稅務,或者是咨詢業務方面,“誠信”都是至關重要的品質,是立業之本“例如在做咨詢的時候,我不能夸大其詞,我不能夸夸其談,不能是否可以做到都說能做。也不能只是順著客戶的話來說,就是他想做什么,我就說你這樣做是最好的,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多客戶比較反感的,也是應該特別需要避免的。我們應該是利用我們專業的知識和專業領域的經驗,為客戶的商業決策提供一個專業的意見,起到一個保駕護航的作用。在整個的過程當中,專業知識和專業經驗理念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個人覺得誠信是更加重要的,不能因為外部的一些經濟利益對我的專業服務的判斷或者內容產生影響。如果我什么東西都是順著他說,什么東西都是因為一些特別的利益而給他一些不太專業的意見,我覺得對于整個行業來講是一個不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