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資金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教育臺網經社
4月25日,教育部官網發布消息稱,近期印發《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提出“十條要求”。通知提到,嚴禁校外培訓作業,各地要按國家有關規定,把禁止留作業作為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堅決防止校外培訓機構給中小學生留作業,切實避免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然而,一些在線教育機構利用各大平臺向家長們灌輸孩子學業上的焦慮,焦急的是家長,苦的是孩子,而在贏家往往是在背后操縱的教育機構們。
當代家長的焦慮:被“雞娃”的孩子
近日,熱播劇《小舍得》將“雞娃”式家長們的焦慮展現得淋漓盡致,也由此引發大多數家長的共鳴,并成為現象級的熱門討論話題。所謂“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劇中田雨嵐和子悠這對母子,可以說是中國父母“雞娃”教育的代表,媽媽田雨嵐人生的自信和快樂都建立在兒子的成績之上,這部劇的大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引起了當代社會中很多家長的共鳴,揭露出中國教育中出現的一些現象。
教育自始至終是社會和人民密切關注的熱點,類似于“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言論使中國的家長們一直為孩子的教育焦慮,爭前恐后的給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孩子在學校經歷過一天的學習之后,課后周末還要參加各種補課。家長們因憂慮孩子落后于同齡學生,不停給孩子打雞血努力學習,當代中國學生的壓力苦不堪言,以至于社會上誕生“雞娃”現象。
據相關報道了解,一些公眾號為抓取流量竟形成了一條“雞娃”產業鏈,如“肥腸媽”賬號多次文章中分享經驗“帶孩子在6歲前學完了小學數學”“用兩年半的時間帶孩子學完小學課內數學”,另一個名為“小貝殼養成記”的公眾號則自稱家里孩子5歲考了PET,學前搞定了高考英語。此外,從“開心爸雞娃筆記”更名為“開心爸育娃筆記”的賬號也表示,自己的兒子6歲就考過了PET。
(網經社注:圖為某幼兒園孩童課程表)
“雞娃”現象不禁從在家長這個特定群體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被家長花重金“雞娃”長大的學生仿佛并不快樂,在這個最應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卻感受到無止境的勞累,然而家長仿佛已“瘋魔”,將自己對孩子的未來憧憬不斷施壓在孩子身上。
中小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升學的競爭壓力、繁雜的如同千斤重擔壓負在當代學生的身上,受到應試教育的成績成為了影響評判一個孩子的指標。據相關統計研究表明,近些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突出,自殺率大幅度上升。教育部發布學校作業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學生減輕負擔,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雞娃”式家長成為教育機構的消費力
自去年以來,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獲得爆發式發展。特別是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居家隔離,加快了在線教育從傳統職業考試向K12不斷滲透。據網經社“電數寶”(DATA.100EC.CN)大數據庫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約為4328億元,同比2019年3468億元增加24.79%。然而,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的爆發式增長給了家長更加“便捷”的選擇,部分教育機構為了獲客不惜虛假宣傳引來處罰。
在雞娃式家長眼中,“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是終極目標。一些教育機構深知中國式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理,依靠不斷制造家長的對孩子成長的焦慮,不能落后于別人家的孩子,誘導家長不斷給孩子報班,通過開展宣傳各種形形色色的營銷活動,從中獲取流量牟取利益。曾幾何時,教育變了味,教書育人的“授課”成為了販賣課程的“售課”。
在商業利益面前,教育機構們不管平常如何自我吹噓,但私底下都是用各種各樣的價格陷阱套路家長們的銀子。
據國內電商專業消費調解平臺“電訴寶”(315.100EC.CN)受理用戶維權案例顯示,退款問題、網絡欺詐、霸王條款、虛假宣傳是2020年全年在線教育投訴的主要問題。為了打擊這些虛假宣傳行為,教育部門頻頻出手,昨日,跟誰學、學而思、新東方在線、高思四家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就因為價格違法、虛假宣傳的問題被北京市場監管局頂格罰款50萬元,這無疑給瘋狂的在線教育玩家們敲響一個警鐘,有序發展不能擾亂行業秩序。
家長渴望孩子成才本身沒有錯,但應該在為孩子好的初衷下,秉持更加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警惕被別有用心的教育培訓機構所裹挾,成為教育機構收割的消費力。
販賣焦慮不應成為在線教育的“生意經”。國家對校外培訓機構頻頻出手,出臺各種政策對教育機構們進行監管,網經社在線教育分析師陳禮騰認為:“監管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打壓行業,而是為了行業的健康發展。亂象的改正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監管政策的出臺,短期內可能會造成市場的波動,但長期來看有助于行業的優勝劣汰,不符合要求的機構不斷被清洗,逐漸構建起規范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