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開放銀行將是全球銀行業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國市場或蘊含更多創新機遇。”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稱。
6月17日,麥肯錫發布《開放銀行的全球實踐與展望——打破藩籬,合作共贏》。報告探討了開放銀行的起源及其在全球的發展和案例,同時分析了中國銀行業在開放銀行上的探索。
無論是從全球還是從中國銀行業來看,報告認為,開放銀行都是未來銀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消費者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中國市場,未來可能會涌現出更加靈活的開放銀行模式和更多創新機會。
顯然,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促生了新型金融業務形態,似乎2019年將成為中國銀行業構建開放銀行生態的轉型發展之年。
不過,這個夏天,也有人要給炙手可熱的開放銀行降溫,來點冷思考。
“真正意義上的開放銀行實踐在我國可能面臨相當大的挑戰,不應脫離實際需求盲目跟風追逐熱點概念。”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
或許,給將成為歷史突破點的開放銀行潑點冷水未嘗不可,結合麥肯錫基于調研得出的報告結論,期翼亦步亦趨找到——通往追求金融效率的帕累托改進之道。
一場巨變:打破數據壟斷
的確,“這對于習慣數據壟斷的傳統銀行而言,是一場巨變。傳統銀行控制著絕大多數金融業務的數據與接觸點,因為用戶只能通過銀行APP或者網點獲取銀行服務。然而開放銀行打破了銀行與用戶的封閉關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銀行與用戶的互動方式,動搖了銀行對數據的壟斷地位,使用戶可以通過第三方獲取不同金融服務,增加了服務透明度并引入了第三方競爭。”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麥肯錫中國區金融機構咨詢業務負責人曲向軍稱。
不過,曲向軍解釋,在國外,銀行和用戶對開放銀行都有一個接納過程。起初用戶對數據對外開放存在顧慮;而銀行也擔心開放數據會引發更多競爭。但實踐證明,隨著監管驅動,開放銀行模式逐漸推廣開來并得到了認可。一方面,用戶愿意為更好的服務體驗而開放更多數據,另一方面銀行通過這一模式提高了競爭力、提升了綜合用戶體驗,并通過數據應用創造出新價值。目前開放銀行模式越來越受到大家歡迎,它讓銀行、用戶、第三方實現多方共贏,通過合作,共同推動市場規模增長。
事實上,開放銀行是一種平臺合作模式,它利用開放API等技術實現銀行與第三方機構間的數據共享,從而提升用戶體驗。早在2010年前,國外就在研究和探索開放銀行相關模式;2014年英國正式提出開放銀行的概念,旨在提升銀行間競爭,改善用戶體驗;隨后,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推行這一模式,相關監管政策也逐漸落地。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正在采納開放銀行模式,覆蓋的產品約占收入池的90%。
麥肯錫報告認為,從推動力量來看,在全球和中國銀行業普遍存在兩類發展方式:一類是以英國、歐盟和美國為代表的監管驅動式,目前有22個國家和地區屬于這一發展模式;另一類是以中國、新加坡和瑞士為代表的市場驅動式,目前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屬于這一類。
三種模式
基于對英國市場的調研,麥肯錫發現,開放銀行會對用戶行為產生影響,從而催生出4類新的消費者行為:消費者的行為慣性會減弱,能夠更主動更換產品及服務提供商,從而獲得更大價值;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的渠道會發生明顯變化,會把金融產品消費融入到數字消費和數字化生活方式;消費者更喜歡挑選和組合符合自身需要的產品;以及消費者希望通過一個服務聚合者獲得一站式金融服務。上述消費者行為變化,都會對現有銀行業務造成沖擊。其中影響最深遠的領域在賬戶透支、信用卡和無抵押貸款。
因此,在開放銀行浪潮下,國外大型銀行從2014年紛紛開始了開放銀行實踐,但各個銀行所采取的開放銀行模式和業務側重點各有不同。以英國和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基于開放銀行體系演變出三種模式:
A。業務驅動的生態圈模式。該模式以用戶為中心,通過開放API將金融服務嵌入到用戶衣、食、住、行等生活場景中。通過提供綜合服務,獲得更多用戶,提高用戶粘性,增加與用戶在生活中的觸點、積累數據資產,解決銀客脫媒問題。
B。金融科技創新模式。通過開放API與創新科技公司合作,提升銀行技術創新能力和效率。它們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先科技,降低銀行運營成本,擴大數據積累,提升用戶體驗,以科技為驅動解決用戶痛點。
C。金融業務服務平臺化模式。在這一模式下,銀行通過API和微服務等技術重構內部系統,打造服務和數據的開放平臺,對內對外提升協同效率。
“基于對國外領先銀行實踐經驗的提煉與總結,我們發現,要成功部署開放銀行戰略,銀行業高管應注意7個關鍵要素,即:關注細分市場;端到端用戶體驗至上;重視數據及其安全性;將開放銀行升級到生態圈戰略并建立先發優勢;將開放銀行融入用戶日常生活;利用新型科技賦能。”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韓峰表示。
開放銀行的冷思考
其實,“開放銀行的中國實踐面臨諸如‘監管層面的不確定性、金融科技公司跨界競爭、銀行自身能力的限制’等三大挑戰。”曾剛認為。
具體看,這其中,在公民數據、尤其是金融數據的共享方面,開放銀行實踐面臨較大的政策不確定性。其次,銀行開放的過程中存在資金跨區域、或繞開信貸監管政策投放的可能性,與現行屬地監管原則有一定的背離。
在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的跨界競爭中,牌照與數據是商業銀行至為重要的護城河。開放銀行概念并不一定能使銀行業獲得能力的增進,卻會使金融科技公司享受大多數好處。
按照曾剛的說法,在銀行開放數據和服務的進程中,金融科技公司無疑將享受大部分數據共享的好處,而銀行卻要承擔API接口設計、信息系統架構改造等方面的成本,更要面臨開放以后客戶觸達減少的風險。
“開放銀行并不只是技術投入的問題,其發展還需要銀行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治理結構、信息系統以及IT開發流程與之配套。”曾剛認為。
曾剛建議,有研發實力的大型銀行,可以通過內部研發或建立實驗室等方式,促進內部創新,提升自身技術能力;當研發部門或實驗室擁有足夠能力對外輸出后,可以將其剝離為獨立的金融科技品牌。其次,具有資金優勢的銀行可以使用投資或并購的方式。
再者,可以與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展開戰略合作,從而迅速地給銀行引進全新的產品和服務。
最后,少數小型互聯網銀行,可以嘗試“銀行即服務”的開放平臺模式,轉型成為金融服務基礎平臺,與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開展多對多共贏合作。
對中國開放銀行的觀察及戰略建議
而按照曾剛的說法,與國際同業相比,我國開放銀行的實踐起步略晚,2018年7月12日,浦發銀行推出其無界開放銀行APIBank,成為業內首個正式落地的開放銀行,
開放的功能既涉及直銷銀行開戶、網貸、禮遇平臺、出國金融、跨境電商、繳費支付等領域,也包括合作營銷、資產能力證明等場景。
“如果我們將視野從第三方開放銀行平臺進一步拓展,會發現基于‘開放’、‘共享’、‘生態’理念的金融展業新模式已經在非銀行金融機構中更早、更全面地進行了實踐。”曾剛稱。
此外,“不同于英國以及歐洲政府出臺具體政策主導推動的模式,也不同于美國在完善的法律基礎與成熟的功能監管之上的市場化創新,我國在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方面還遠不完善。”曾剛認為。
正如在麥肯錫看來,目前,國內一些領先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已率先試水開放銀行模式,但監管上仍處于標準制定階段。與英國、歐盟等一些開放銀行先行者相比,國內的開放銀行實踐還存在一些不足,集中體現在開放銀行戰略不清晰、忽視外部金融科技創新力量、組織機制不夠敏捷等問題。
參考國外金融機構的最佳實踐,麥肯錫認為中國銀行業者首先應定義開放銀行的目標和戰略選型。基于清晰定義的目標,從打造數字化開放生態圈、與金融科技聯合創新及建立金融服務開放平臺,這三類發展模式中做出戰略選擇。開放銀行既可以聚焦一種模式,也可以組合多種模式,具體還要根據銀行自身資源稟賦和業務目標,選擇最適合的模式。然后從戰略落地角度,部署具體舉措,建設數據中臺、敏捷組織和開放API技術平臺三個支撐體系。
另外,銀行還要前瞻性地思考API技術應用,不僅要考慮到第三方授權問題,也要思考一旦第三方在法律規定之外使用授權的數據,會造成哪些潛在影響和風險,從而未雨綢繆、做好防范。盡管目前國內監管機構在開放銀行監管方面尚處在探索階段,但銀行應對數據隱私保護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一定認識,并明確自身機構對于非傳統創新模式的態度。
概之,曲向軍認為,“面對互聯網巨頭和金融科技的挑戰,昔日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銀行業正日益陷入用戶脫媒的窘境,因此,銀行急需找到與用戶互動的新渠道,讓自身成為用戶工作和生活場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開放銀行正是給銀行業打開了一扇通往數字化生態的大門,使之能通過場景化服務重新與用戶建立聯系,成為數字化新生態的中堅力量。”
“中國銀行業先行者們已經在積極探索開放銀行模式,目前在技術架構、開放API和微服務方面已經做了相關部署,但在具體用例和價值發現方面還存在困惑。針對上述痛點,告結合國外開放銀行的案例和實踐,提出開放銀行六大成功要素,建議國內銀行領導者秉承開放合作心態,聚焦細分市場、構筑生態圈,與合作伙伴一起重構產品及服務。”曲向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