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作者:Accuity 來源:特別煩洗錢
美國財政部于3月27日宣布,與美國上市公司史丹利百得集團(Stanley Black & Decker)及其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江蘇國強工具有限公司達成和解協議,后者將支付186.9萬美元的罰款以對其在2013和2014年期間23次違反美國制裁向伊朗進行出口的行為達成和解。
史丹利集團于2011與國強公司進行收購談判。在對國強公司進行盡職調查期間,史丹利集團發現該公司與伊朗有大量的業務往來。在隨后的談判過程中,史丹利集團采取措施要求國強公司在收購完成前停止與伊朗以及其他受美國制裁國家/地區的業務,并將此列為收購的前提條件。當時國強公司的談判調表接受了這些條件。在收購完成后,史丹利集團對國強公司的管理人員及員工進行了關于公司內部制裁合規項目政策和流程的多次培訓,但培訓后未能采取措施去核實國強公司與伊朗的業務是否真正停止了。而實際上,國強公司未能履行之前的承諾,而是在2013及2014年期間繼續進行向伊朗的出口業務。史丹利集團在獲悉后第一時間進行了內部調查,聘請了第三方獨立調查機構并最終向美國財政部自愿披露了這些行為。
史丹利集團在內部調查中發現,國強公司董事會成員及高級管理層都在明知違反公司合規政策和美國制裁項目的情況下,參與了這些行為。這些相關人員和其他員工甚至采取特殊方式以隱瞞和方便繼續向伊朗出口的業務。國強公司利用六家位于阿聯酋和中國的貿易公司作為銷售渠道,其中一些公司的董事就是伊朗人。國強公司還通過制作虛假的提單編造卸貨港和交貨地點,并要求伊朗客戶不要在提單等商業文件上寫“Iran(伊朗)”字眼而是使用“Dubai(迪拜)”或“Azerbaijan(阿塞拜疆)”。
美國財政部稱,通過調查確認國強公司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間,23次向伊朗出口產品(包括電鉆、拆卸錘、角磨機、軌道砂光機、曲線鋸和其他電動工具),總價值超過320萬美元。此次除了罰款外,史丹利公司也承諾在培訓、內控、審計等方面進行強化,并不再聘用之前違反制裁行為的員工。
從一系列中資企業和銀行因違反美國制裁受到處罰的案例來看,伊朗業務已經成為繞不去的一道坎。在國際社會與美國對伊朗制裁態度的復雜情況下,伊朗業務可能會帶來的的合規和運營風險值得所有中資企業和機構精確評估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