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工人日報
從2015年開始,北美每生產兩輛汽車,就有一個零部件來自萬向。在萬向集團位于杭州的總部大樓里,其新任董事長魯偉鼎為萬向的產品能夠獲得美國市場感到自豪。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在汽車零部件領域,能在標準嚴苛的北美市場站住腳跟,需要強大的實力,萬向證明了自己。
萬向是中國制造業在對外開放中獲得成功的一個縮影。引進國外先進裝備、技術和管理,再消化、吸收、創新,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再“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這是幾乎所有優秀的中國制造企業所走的道路。
魯偉鼎說,如果沒有越來越開放的政策,萬向很難獲得今天的成功。
萬向集團于1969年由魯偉鼎的父親魯冠球創立,從1979年開始專業生產汽車零部件,如今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商之一。截至2017年,其營業收入已經超過1300多億元,凈利潤80多億元。
萬向集團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大。
如今,萬向集團已經陸續在美國、英國、德國等10個國家建立35家公司,其中在美國21個州建有30個工廠,為北美的汽車企業提供零部件。
和萬向一樣,中國制造業中那些成功的企業,幾乎都受益于越來越開放的政策。
2010年,中國汽車制造企業吉利集團完成對世界知名汽車制造企業沃爾沃的收購,創造了中國企業收購歐洲知名汽車品牌的歷史,也是中國制造更加開放的標志之一。
“收購沃爾沃之后,吉利才真正在汽車研制領域摸著了門。”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頗為感慨。受益于沃爾沃的技術和品牌,吉利近8年來在技術、品牌等方面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越來越開放的政策,讓中國制造在更高端的領域也能獲得國外的支持。
據C919大型民用客機項目總經理吳躍介紹,C919的研發在舉起中國民機主制造商大旗的前提下,聚合了以美國GE等為代表的1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家一級供應商,促成了國外系統供應商與中國企業組建了16家合資企業。正是這些供應商和企業的參與,才保證了C919的成功研制。
中國商飛發展規劃部戰略規劃處處長陸峰稱,大型民機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全球產業鏈的支持,這是產業特點。
改革激發了活力
對外開放政策幫助中國制造迅速縮小了與國外的差距,但國內的改革才能讓這些政策更有效發揮作用。
7月3日,李書福向記者講起當年“求得造車機會”的故事時充滿了感慨,如果沒有當時市場化改革的環境,也許就沒有如今的吉利。
上世紀90年代末,在一次座談會上,一心想進入汽車制造領域的李書福,為了自己生產的轎車能夠獲得“準生證”,向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求情”:“能不能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讓我們嘗試一下!”當時,我國的轎車生產資格管制還比較嚴格,只允許國營企業來做。
在那次座談會上,他獲得了“不反對”的態度。
幾經波折,吉利借殼生產的轎車,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一天獲得了“準生證”。
改革為民企提供了機會,也為國企帶來活力。
7月6日,在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公司的碼頭,6天前,該公司半年之內生產的第三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2萬標箱級集裝箱船剛剛交付船東,這是目前世界上尺度最長的船舶之一,船長400米。
自1995年由中遠集團和日本川崎重工合資成立以來,在23年的發展中,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在國內造船企業中已經聲名赫赫,被業界稱為中國船舶工業的一面旗幟。
但就是這樣一家優秀的企業,如果沒有當時市場化改革的大環境,差點組建失敗。
據公司總經理陳弓介紹,企業的合資過程遇到了重重壓力。在國內,當時一些人把外資進入看作對中國民族船舶工業產業安全的嚴重威脅。
“經過反復努力和爭取,才通過國家有關主管部委組織的聯合調查,取得‘合法’地位。”陳弓說。由雙方以50%對50%的參股機制組建,而這種股權合資方式在當時開創了中國船舶制造工業的先例。
后來的發展證明組建的效果:企業用10年的時間走完了日本造船企業50年、韓國造船企業30年的歷程。截至2018年6月底,該企業共建成交付各類大型遠洋船舶190余艘,填補了中國造船史上多項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在全面學習消化日本造船技術和管理的基礎上,該企業建立了再創新的完善機制,自2005年開始,其許多成功經驗和技術開始反哺川崎重工。
改革開放讓中國制造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即便中國最優秀的制造企業,在許多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萬向集團積累了1800多項專利,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汽車零部件國家級實驗室。但是其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言,中國可以造出很好的汽車零部件,但是在基礎材料、發動機等領域還需要努力。
同樣,即便國內造船廠能夠設計總裝出大型LNG船這顆船舶工業的“明珠”,但船上所用的許多關鍵系統和設備仍需要從國外進口。
近日,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我國距離制造強國仍有較大距離,癥結就在于核心技術積累不足。
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依賴進口。在裝備制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大飛機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超過95%制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如何破解中國制造這一難題,身在一線的企業家建議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今年6月份,發改委宣布我國船舶工業取消了由中方控股等要求,實現了船舶工業全面開放,隨后汽車、民用航空等領域,也將陸續取消各種限制。
滬東中華造船廠總經理陳建良認為,這樣有利于我們繼續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不要怕外資掙錢,要看到我們將獲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