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走出去服務港
當年,日本企業的海外收購多少帶有一些投機色彩;而中企與日企海外收購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企業擁有中國龐大的市場支撐。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購買能力與日俱增,而不少中企的跨國并購都與之掛鉤。
可以說,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并購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繼2015年海外投資規模突破1180億美元之后,進入2016年海外兼并收購又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曾在瘋狂購買海外資產后至今仍嘗苦果的日本企業。
那么,中國企業會重走日本企業的老路嗎?
中企在走日企老路?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創下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7%,實現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13年增長,年均增幅高達33.6%。外媒普遍提到,自年初以來,已有多家中國企業收購外國公司,并購勢頭似乎將超過創下史上最高紀錄的2015年。
事實上,除并購數額增加,中企出海也更為多元化。
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董事長漢斯·保羅·博克納認為,在過去的十年當中,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還主要是集中在資源、能源、制造業領域。而現在有了更多的房地產、金融服務、化學產業等方面的投資,中企境外收購變得更為多元化。盛德國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陳永堅預測,有望產生并購交易的熱門行業包括先進制造、消費品牌、地產、生命科學和技術。
然而,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塞巴斯蒂安·馬拉貝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撰稿稱,中國企業掀起的境外收購“狂潮”,或許已經踏上了日本當年走過的道路,這值得警惕。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日本國內房價高企、日元迅速升值,日本企業也紛紛走出國門,收購在他們眼里“相對低廉”的海外地產。1989年,三菱地所斥資14億美元購買了被認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的洛克菲勒中心。而在1990年,日本人又斥資8.4億美元購買了位于美國加州的圓石灘高爾夫球場。
專家認為,當時日本企業的海外收購,多少帶有一些投機色彩,也缺乏對海外市場的足夠了解。實際上,日本人購買的海外資產很多都出現了經營不善難以為繼的窘境,而洛克菲勒中心和圓石灘高爾夫球場也最終以更低的價格回售給了美國人。
目前,一些日本企業仍在吃著當年“瘋狂”的苦果。
塞巴斯蒂安·馬拉貝認為,如今,一方面,中國企業購買“奢侈資產”的頻率明顯提升;另一方面,中企此前在礦產、能源領域的并購,多以折戟告終。
國內外一些咨詢機構的調查數據也顯示,中企海外并購的成功率不超過50%,海外礦業收購的失敗率更是超過80%。同時還有機構數據顯示,去年,按照中國企業收購出價的中值來計算,它們對目標公司的估值為33倍的市盈率,這意味著收益率僅為3%。
另外,還有媒體認為,中國企業放棄了增速6.5%-7%的市場,反而進入增速不超過3%的市場,并購效果或離預期相差甚遠。
最大不同在于龐大市場支撐
那么,中國企業如今的收購“狂潮”,是否如日本企業當年一樣會“折戟”呢?這恐怕要從中企熱衷海外收購主要原因來看。盛德國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陳永堅認為,歷史上中國一直都是世界制造工廠,尤其是代工生產。近年來,在中國創造為世界認可的品牌的呼聲漸高。通過海外并購,中企也可以將在國外市場趨于遇冷的技術和品牌引入中國,充分利用本地的生產技藝和銷售網絡將技術和品牌在中國發揚光大。
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李若谷分析,現在國際市場正好價格比較低迷,很多原材料的價格、石油、礦產的價格都很低,包括一些有技術含量、有研發能力的企業,其價格比較低。這也促進了中國企業加速海外并購。
美國中國總商會會長、中國銀行美國地區行長徐辰則介紹,中國民企在海外并購中,亦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由中國民營企業發起的并購占中企在美國并購數量的84%;而且并購案涉及金融、房地產、制造業、IT、醫藥、食品加工等,很多和中國的消費趨勢掛鉤。
在不少專家看來,中企與日企最大的不同,還是在于中國龐大的市場支撐。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介紹,一方面,中國經濟體量較大,并且經濟增長質量在提升;另一方面,中國是大國經濟,不同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相差各異。也就是說,中國國內本身就有龐大的市場支撐中企的發展。
近期中國的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開局之年第一季度實現“開門紅”,而呈現出的各種積極變化表明經濟增長品質穩步提升、勢頭企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速預測上調至6.5%。報告說,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反映了中國近期推出的調控措施,中國國內穩健的消費需求、服務業的穩步增長抵消了制造業活動的疲軟。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購買能力與日俱增。而不少中企的跨國并購都與之掛鉤。這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近期不斷升溫的“買床熱”和“牧場熱”。
攜程網有關研究人員介紹,中國游客對于旅游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旅游觀念也正在逐漸改變,享受型需求正成為中國游客旅行方式的主導,這一趨勢也將使得境外高端酒店市場具有長期增長潛力。
另外,光明、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的跨國并購紛紛落子新西蘭、澳大利亞。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長、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評價,食品企業通過并購,將境外優質的食品、農產品引入到中國市場,這不僅能讓企業發展,也能讓中國居民受益。
日本前車之鑒依然不容小視
盡管中國企業“收購潮”的背景與當年日本企業的情況大有不同,但業內人士依然提醒,中企應借鑒前車之鑒。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就建議,在選擇并購目的地時,中國企業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資目的國的政治、法律、經濟狀況,并對這些發展變化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以避免大規模投資后經濟形勢逆轉帶來的嚴重損失。
專家認為,尤其要警惕當前全球經濟風險,目前全球經濟仍處于不均衡復蘇階段,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和金融市場震蕩十分劇烈,發達國家仍未最終擺脫危機的束縛,美國經濟雖率先復蘇,但也存在眾多深層次矛盾。
上海海關學院副院長干春暉曾表示,中國企業對海外公司的收購,直接面對的是法律方面的問題,因為缺乏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外,對于不同收購方式的選擇,收購資產還是收購股權,其結果也大不相同。“具體到收購的每一個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不僅應有完整的投資計劃,在進入市場前,應制定詳盡的產品戰略和市場戰略,并經過充分論證;同時,在具體項目啟動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報告,特別是針對服務領域的投資要把握好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還更需要兼顧金融、法律及并購企業所處行業專業性的人才
此外,中企也應與當地企業密切合作。
專家建議,海外投資在起步階段最好先以合資形式為主,并慎重選擇好合作伙伴,特別是在一些敏感領域。無論在海外經營獨資企業還是合資企業,都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和文化風俗習慣,并且要尊重當地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不能有僥幸心理。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并購后的整合也至關重要。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究員宋亮說,并購后企業應在“本土化”和“特色管理”上做出平衡。“并購后最重要是要實現三個目標:被并購的企業盡快實現盈利、債務問題能夠盡快分擔償還以及該企業在食品安全管控上的嚴謹能夠被保留。”因此,應該保留當地企業嚴格的管理運作模式,同時對投資的資本進行監管。
來源:走出去服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