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國際因素在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雙重作用。
一方面,中國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資源、能源,緩解了國內資源能源的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國際因素也加劇了中國在資源環境領域面臨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高消耗、資源性產業轉移到中國,相應地加大了中國的資源消耗總量。隨著大量“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如許多國家自己不再生產或減少生產焦炭,同期中國焦炭出口從1991年的108萬噸,增加到去年的1450萬噸。此外,2006年中國還凈出口煤炭2500多萬噸,這是直接出口。同時,中國還間接出口了不少能源資源。2006年中國凈出口粗鋼3434萬噸,未鍛軋鋁70萬噸,彩電及整套散件1.04億臺,機電產品1217億美元,這里都包含著能源資源消耗。如一噸鋁耗電15000度,凈出口70萬噸鋁,就等于出口100多億度電。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增加的資源能源消耗,相當一部分是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資源消耗的“替代”,是對世界能源資源供應的貢獻。英國“新經濟基金會”的最新報告說,每一件在中國生產出口到英國的物品,其廢氣排放量比在英國生產要多三分之一。而西方世界大量依賴中國生產的制成品,實際上是將環境壓力轉到了中國。美國研究人員指出,14%的中國廢氣,是由生產出口到美國的貨品造成的。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進口的洋垃圾從1990年的99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1750萬噸,對中國環境產生了嚴重危害。
對外貿易面臨新挑戰首先是對外貿易不平衡加劇,貿易磨擦持續上升。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中國貿易發展開始面臨著新的問題:
一是外貿發展不平衡,貨物貿易順差持續擴大,而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低下,服務貿易持續逆差;二是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不平衡日益加劇。周邊經濟體大多對中國享有貿易順差,而中國對美、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的順差持續擴大。按美方統計,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0億美元,貿易不平衡成為影響雙邊經濟貿易關系的突出問題;三是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磨擦持續上升。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2006年,中國累計遭受國外反傾銷536起,占世界反傾銷總量的17.6%。針對中國出口的反傾銷、反補貼等各種貿易磨擦案例迅速增加。自199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被反傾銷最多的目標國。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逐年增加,年均立案數從1980年代的6.5起,1990年代前期(1991~1995年)31.8起,上升到1990年代后期(1996~2000年)的37.6起。加入WTO后,年平均立案數超過50起。2005和2006兩年,中國遭受國外反傾銷占世界的比重,分別高達27.9%和35.2%,呈明顯的上升趨勢。2006年共有25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兩反兩保”(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調查86起,同比增長37%,涉案金額20.5億美元,與2005年基本持平。
其中,反傾銷63起,涉案金額14.2億美元;反補貼2起,涉案金額1.2億美元;保障措施16起,涉案金額4.4億美元;特保調查5起,涉案金額0.6億美元。僅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案涉案金額就達7.3億美元,影響了7萬人的就業。
不僅發達國家采取針對中國出口的各種貿易救濟措施,發展中國家更是后來居上。2006年,印度、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案件數,占中國遭遇“兩反兩保”案件總數的71%。不僅如此,貿易磨擦的負面影響,還向更廣泛的領域擴散,如一些國家對中國匯率政策施加壓力,甚至加劇了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
中國之所以面臨大量的貿易磨擦,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中國出口迅速擴大,與進口國企業的競爭加劇;二是中國在加入WTO議定書中存在“非市場經濟”,“特殊保障”等不利條款;三是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處于勞動密集環節,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較低,出口產品價格低廉。
其次是出口產品附加價值低,結構升級受制于知識產權。
盡管中國出口產品中、高新技術產品比重高達29%,高于OECD國家,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出口產品具有較高的附加值。由于全球化的深化,形成了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國通過吸引外資,從附加值較低的最終組裝環節,融入了國際分工網絡,這一戰略帶來的巨大好處,是為中國低素質勞動力創造了數千萬個就業機會,將勞動附著在制成品上,出口到國際市場獲得寶貴的外匯。不足之處在于出口產品附加值太低,以加工貿易為例,2006年在中國的增值率只有37%。在極端的例子中,出口產品在中國的增值率不到10%。
減少貿易磨擦的根本出路是提升出口產品結構。因此,提升出口產品結構,是中國對外開放中的一個重要任務,但面臨著知識產權制約。一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出口的制約日益嚴重。
發達國家依靠先進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技術門檻。如歐盟近年來實施的耗能產品指令(EUP)、有毒有害物質指令(ROHS)、廢氣電子電氣指令(WEEE)、化學品指令(REACH),盡管是出于節能環保考慮,但客觀上嚴重影響了第三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和貿易機會。日本近年出臺的《肯定列表制度》,更是以苛刻的技術標準限制農產品進口,構成了實質上的技術壁壘。發達國家有意識地通過標準、認證、程序等技術性壁壘,保護本國市場,成為當前發展中國家出口面臨的新障礙。據WTO,該組織成員通報的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和衛生檢驗檢疫措施,分別從2002年的571項和612項,增加到2006年的990項和1155項,年均增長21.7%和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