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資金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一、產業場景難落地:供應鏈金融不是簡單的"放貸"
國企做供應鏈金融,最大的誤區就是把它當作傳統信貸業務來做。很多國企一上來就想著怎么把錢放出去、怎么賺利差,卻忽略了最關鍵的問題——這些金融手段到底能不能真正服務產業鏈?
難點表現:
對產業理解浮于表面,把鋼貿、大宗等不同行業的供應鏈金融做成一個模子
脫離真實交易場景,最后變成"為融資而造交易"的虛假貿易
過度依賴核心企業擔保,本質上還是在做傳統授信
破局方法:
先當學生再當老師:組建既懂金融又懂產業的復合型團隊,比如做汽車供應鏈就先深入研究汽車產業的需求和特點
場景顆粒化:把"應收賬款融資"這種大概念拆解成具體場景,并針對性推出供應鏈金融產品
設計閉環交易:融資必須對應可驗證的真實訂單、物流單據,確保資金跟著貨走
二、數據孤島難打通:四流合一是理想,信息碎片是現實
理想中的供應鏈金融要求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但國企實操中常遇到核心企業不愿開放數據、物流信息難追溯、上下游企業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等問題。
難點表現:
核心企業把供應鏈數據當商業機密,拒絕共享進銷存信息
物流單證還用手寫拍照,存在篡改風險
小微國企財務數據不規范,銀行風控系統"看不懂"
破局方法:
以服務換數據:幫核心企業做供應鏈優化方案,換取部分數據權限
物聯網技術加持:在倉庫部署智能攝像頭、電子圍欄,讓存貨"會說話"
建立數據中間層:開發適配器對接各類ERP系統,把非標數據翻譯成金融機構能理解的語言
三、利益平衡難把握: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國企開展供應鏈金融時往往陷入角色沖突——作為產業鏈主導者,既要維護供應鏈穩定,又要通過金融業務盈利,這種雙重身份容易引發上下游企業的抵觸。
難點表現:
強制要求使用自家金融產品,變相提高產業鏈成本
出現風險時簡單斷貸抽貸,加劇供應鏈波動
破局方法:
明確邊界規則:金融業務獨立運營,與采購決策嚴格隔離
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比如將部分金融收益反哺為供應鏈技術服務
設計柔性風控:對暫時困難但基本面好的鏈上企業,提供貸款重組方案而非一刀切
結語
國企做供應鏈金融不是多開個金融牌照那么簡單,關鍵要轉變三個思維:從"資金方思維"轉向"產業服務思維",從"數據占有思維"轉向"數據協同思維",從"盈利導向思維"轉向"生態共贏思維"。那些能沉下心把產業鏈"毛細血管"摸透的企業,才能真正玩轉供應鏈金融這場進階游戲。
作者:夏宇瓷 來源:供應鏈金融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