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作者 | 王桂杰
來源 | 貿易金融信息
企業是人的創造物,代替人行使人的商業職能。人因為生理極限的限制,壽命有限;企業不存在生理限制,目前可以看到一些超過500年的企業,但也有更多企業在創立后2-3年消失。企業有生命周期嗎?哪些因素影響了企業的生命周期?信貸如何與企業生命周期匹配?這些構成了金融活動的基本命題。
一、企業的性質和功能
企業是自然人意志創設的現實實體。一個人或一群人依據特定的經濟目的創立企業,企業代表了創立人的意志。自然人直接創立的為私營企業,自然人通過國家創立的為國有企業。
企業與自然人分離,具有獨立地位。企業最初產生時,與自然人融為一體,作為自然人的一部分存在,創立者為企業承擔全部責任。隨著17世紀公司法的產生,企業逐步與自然人分離,自然人僅為企業承擔有限責任,有限責任公司已經成為這個時期的主流模式。
企業可以超越自然人的天然限制,理論上永續經營,現實中集合人的商業行為創造規模和專業化優勢,實現資源的整合利用。企業是促進人類社會從落后的游獵農業時代進入工業信息時代的最重要組織形式。
企業存在根本缺陷。一是沒有自然人一次生命的終極約束,存在天生的投機偏好;二是獨立存在但沒有獨立意志,根本上是控制人的工具,可以永續經營也可以變賣套現;三是沒有內在的道德戒律,自然人經過數千年衍化形成的道德戒律是保障人類群體延續的文明根基,但是在企業中并不存在該種意識。
相對于自然人,企業是一個具有明顯優勢和缺陷的特殊存在,必須為此制定規則建立藩籬,在發揮其優勢的同時,防止其為害社會。但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一次次在企業的作惡中跌倒在爬起,經歷了荷蘭郁金香泡沫、英國南海泡沫、30年代大危機、2008年危機等等,每次都有企業作惡的影子;企業的債權人在企業逃廢債、控制人跑路中屢次質疑企業的道德和信用。為此不斷修訂公司法、不斷完善債權協議,但是治標不治本。
二、企業的工具性
企業不會敬畏生命、企業沒有獨立意志、企業缺失道德戒律,這三個天然特征決定了企業僅僅是工具,不能以自然人的標準要求企業,也不能以自然人的標準看待企業。
企業是控制人實現其意志的工具,企業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但是可以放大人的善惡。工具是沒有道德約束的,企業必須具有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對應的是永續經營。永續經營是看待企業的基本假設,底線思維則必須看到企業會被賣掉變現、破產跑路、融資平臺、空殼交易等等偏離經營的致命行為。
三、企業的生命周期
企業在永續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外部環境的變遷、內部組織的熵增、技術中性的迭代,展現出高度的周期波動性。很多企業由于內部結構的韌性不足,會在周期波動中消失。
1、市場和技術的迭代,帶來收入的萎縮。需求和技術是企業的坐標,決定了企業在人類社會衍化中的地位。膠卷行業的倒閉、線下書店的衰落、零售實體的困境,最終都在收入上反映造成資金流的萎縮。
2、企業的做大做強,造成低效無效資產積累。企業沒有一次生命的約束,控制人的非理性會在企業中集中呈現,一是做大做強;二是年度盈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多元化和賺快錢。2017年還是民營企業500強營收超過400億的銀億集團,一夜間破產重整,主要是在主房地產業之外,大量投資汽車、高端制造領域形成大量無法產生現金流的無效資產,造成資金流斷裂。現實世界中,也有能夠抵御住投機誘惑的企業,比如老干媽、華為在房地產最有收益空間的時期明確提出不做房地產,全部資源集中于主業。
抵御住企業的天生投機偏好,不被年度利潤蒙蔽,這樣的企業才能顯示企業家的遠見!這個時代充滿了愚昧的觀念,盲目推崇“做大做強”,充滿了金錢至上的浮躁氣息,形成了這個時代金融風險的系統性塌方性難題,更不可思議的是防止金融風險成了國家頭等大事。
做精做細主業,可以讓自己的企業更長久更有競爭力,也少給國家和地方政府增添金融危機的麻煩,更可以避免控制人跳樓、跑路的過激行為。不鼓吹做大做強的企業,更有機會做大做強。
3、企業的投機偏好,造成過度融資。企業的有限責任,助長了控制人的豪情壯志,賺了錢是自己的,虧了大頭在銀行和債權人。有限責任公司內在的不合理金融設計,在法治約束不健全、財會紀律松弛、銀行盲目放貸的大環境下,被不斷放大。銀行不了解集團真實情況的情況下大量放貸,也助長了企業隱藏真實情況人為造成股權結構復雜化、賬務關系混亂化、銀行融資過度化。中國的金融問題,不是普惠金融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根本上是集團大公司的治理問題。越是要求和鼓勵銀行放貸,金融問題越嚴重,應該倒回頭來規范集團公司治理,以此規范銀行行為。今年的信用危機大案,華業資本、承興國際、海南航空、天津物產,無不是過度融資的惡果,背后有著財務混亂債權人敢貸的制度性缺陷。
另外,由于企業的工具性助長控制人的道德風險,生產違規、財務造假、融資欺詐等問題,也是企業生命周期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信貸文化重塑
當前階段,銀行業的信貸管理需要實現合規管理與企業周期相結合的信貸文化,才能根本解決信貸資產質量的壓降和長期問題難題。
合規管理,從結果看是“盡職免責”的集中體現。商業銀行為控制信貸質量制定了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核查的制度體系,對于保障信用風險的管理規范和標準統一,維護風險偏好落地、規避內部人失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需要看到這沒有改變不良資產的周期性波動,無法規避集團大戶的塌方式裂變,超過1億10億的融資欺詐屢屢發生。銀行的信貸管理需要從合規管理向企業周期導向的實質風險控制遷移,改造信貸制度、流程和工具體系,重塑信貸文化。
如果說合規管理是以懲罰為終極措施貫徹的信貸文化,那么實質風險則具有鮮明激烈特征的信貸文化。合規管理關注的是三查過程中的違規,實質風險關注的是低不良低違約率結果的激勵。合規管理文化的假設是剛性結果,只要有不良就要承擔責任;實質風險的假設是彈性結果,不良控制在一定范圍即為正常。
信貸文化重塑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信貸的各個領域做出實踐和探索,讓信貸管理與企業的生命周期相匹配,實現動態的靈活調整,需要堅持以下原則,這些比合規更加重要,也是彌補有形規定的內在靈魂。
1、信貸服務實體經濟。信貸以投方向實體經濟為原則,嚴控投機、投資、投向高風險領域;銀行集中于主業,控制影子銀行、理財、非標、金融市場的規模和優勢資源投入。銀行需要反思自己的核心主業是什么?這不僅是銀行經營的核心命題,也是信貸管理的核心命題。
2、銀行信貸要以民生領域為骨架和根基。銀行信貸需要從年度盈利的虛幻觀念中擺脫,深刻理解幾千年來社會民生的根基和演變,把核心資源投入到民生領域,把短期盈利和波動盈利交給直接融資機構。銀行是一個中介型金融模式,風險過度集中,必須投入風向看得透且穩定領域,做成長的守護者;把初創和成熟透明期交給風投、投行等領域,避免沾惹高風險。既能舍得,方得共生。
3、銀行信貸要以新興技術為動力。一方面支持有前景企業發展新技術應用新技術,始終保持技術的敏感和靈活性,深刻理解技術流與資金流的內在關系;另一方面要利用數字技術重塑信貸管理,利用信息技術打通內外信息不對策,利用數字技術壓縮內部的前中后,重塑信貸管理模式。
4、改造信息體系,重塑信用模式,超越防假反假的傳統約束,參與機構間生態建設和銀行內信息體系建設,持續改造信貸管理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