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 從老股票看歷史
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家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興辦的股份制企業,是1872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此后,在1880年前后,先后有近40家企業通過在市場上發行股票籌資得以創辦,掀起了洋務運動時期股份制企業興辦的一個小高潮。股票的發行催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在交易所建立之前,股票交易買賣活動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樓,正如西方國家的初始股票交易都發生在咖啡館。1914年12月,在著名實業家張謇全力主張下,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這是近代中國第一部關于證券交易的法規。1916年,孫中山先生首先發出創設上海交易所的倡議,然而正當上海交易所為證券和物品是合辦還是分辦問題爭論不休時,1918年,我國歷史上第一家由中央政府核準的證券交易所——北京(北平)證券交易所成立了。時隔兩年后,1920年5月北洋政府批準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成立,同年7月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
今天要講述的就是北京(北平)證券交易所的前世今生。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建立
1918年6月5日(民國七年),由王景芳、岳榮堃、曲卓新、李景銘、陳福頤、羅鴻年等數十人發起組織,在北洋政府的批準下,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股份金額為100萬元,王小宗為理事長,沈芝舫、張蓉生為常務理事,粱渙濤為經理。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是北洋政府為應付國內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不斷發行公債和向銀行借款的結果,并非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高度發達的產物,而是隱含著當時國內政治的種種需要,政府公債和國庫券發行最多、最濫的時期,便是北京證券交易所最繁榮、最興旺的時期。有資料記載,自1912年-1926年,北洋政府總共發行27種公債,發行總額計612,062,708元,其中絕大部分是1914年后發行的,以1918年、1920年、1921年三年發行最多。
北京證券交易所,位于前門大街114號,其運作除了受其章程約束外,還有北洋軍閥政府《證券交易法》(1914年)和《證券交易所法施行細則》(1915年),以及國民黨政府《交易所法》(1929年)等法規和條例予以規范。所內設號頭(即經紀人)60名,每位經紀人要向交易所繳納保證金5000元,而交易所也要向國庫繳納保證金。交易所的辦公時間和銀行相同,即上午10:00-12:00,下午2:00-4:00。一般來說,買賣成交均在上午進行,以便下午進行交割。當時交易所內交易的對象有政府公債、中外銀行發行的鈔票和股票,交易方式分為現貨和期貨交易兩種。
北平證券交易所的黃金期
1922年~1928年是北平證券交易所發展的黃金期,當時北京證券交易所是北洋政府公債最直接的銷售市場,公債交易非常活躍。
北京證券交易所民國十二年的結算報告。以1923年為例,我們來研究一下交易所當年的運營情況。
首頁報告書。報告書對本年度的運營成績作了簡單的總結,1、 6月份開始期貨交易,交割有序;2、經紀人保證金一律改收現金,取締之前的代用品;3、矯正私做交易之風。
資產負債表。雖然也用復式記賬法,但和現在的報表格式還是有很多不同。當年實收股本共計60萬元。
損益表。當年共實現凈利潤 85,255.23, 主要收益來源:1、經手費(手續費)2、有價證券買賣損益。3. 各種利息收入
利潤分配表。當年凈利潤的分配次序:1、公積金10% 2、股東正利(約定股息率6%),扣除1、2后再做分配:特別公積金(10%)、股東紅利(60%)、職員獎金(30%)。股東不僅有約定的股息,而且收獲了大部分剩余凈利潤的分配權。真正實現了股東作為公司所有人享有分配資產收益的地位,同股同權。看到這里,不禁要感嘆一下現在高度發達的股票市場下中小股東的韭菜命運,說不清楚是進步還是淪喪。
各項證券逐月交易總數表(1-6月)。交易所主要交易對象以政府公債和金融公債為主,股票交易冷清,品種稀少,僅有中行股票和電車股票兩個品種。
各項證券逐月交易總數表(7-12月)
現貨期貨逐月交易總數比較表。這樣的餅狀圖倒是第一次見,有意思,證券分析師們可參考。
北平證券交易所的衰落
北洋政府垮臺,1928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為北平,于是在1929年,北京證券交易所亦改名為北平證券交易所。此時政府所發行的公債多集中在上海,各銀行總行又相繼遷往上海,導致北京的資金多數流至外埠,失去了經營公債地利優勢的北平證券交易所日漸蕭條。抗戰期間,北平淪陷,北平證券交易所被迫停業。
北平證券交易所股票正面。北京(北平)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918年(民國七年),它的營業期限為10年,到民國17年(1928年)屆滿。后來遵照證券交易所章程,北京證券交易所呈請并經過實業部令準又續展營業10年。該股票即為1929年(民國十八年)屆滿后重新換發的股票,票面100銀元,5股*20銀元/股,理事長已由王小宗改為李介如(曾任山東財政廳廳長),而理事長仍然是沈芝舫。此時已更名為“北平證券交易所”。
北平證券交易所股票反面。記錄了官利和紅利的支付記錄,官利是指約定支付的固定股息。北平證券交易所分別在第十一屆(1929年)、第十二屆(1930年)和第十三屆(1931年)按期支付了官利和紅利,而之后的3年均未支付官利和紅利,直到第十七屆(1935年)一并補發了第十四屆(1932年)、十六屆(1934年)和十七屆(1935年)的官利,而并未支付紅利(可見盈利情況不樂觀),至于為什么跳過第十五屆(1933年)不得而知,猜測可能因為北京抗戰開始而導致經營不正常或未盈利。
解放后北京證券交易所的重建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由于官僚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廣泛存在以及貨幣不能迅速統一等問題,市場上的投機活動猖獗,游資眾多。為了加強對金融的管理,疏導游資、獎勵投資、繁榮經濟,經過中國人民銀行報請政務院批準,北京證券交易所于1950年2月1日正式開業。和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證券交易所不同,新中國交易所內所交易的品種主要是股票,剛成立時由于沒有合適的北京股票上市,所以選擇了天津上市的啟新洋灰公司、開灤煤礦公司、江南水泥公司、東亞企業公司、仁立毛呢公司、耀華玻璃公司這6家公司的股票上市,這也充分反映了當時北京產業基礎的薄弱。
江南水泥交割證券背書紙1950年。
交割證券背書紙(公司未知)
北京證券交易所剛開業時,客戶大量增加,業務非常活躍,收入也相當可觀。后來由于經紀人的一些違規交易行為,同時隨著整個國家對資本主義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三反”“五反”運動的開展促成了北京證券交易所加快退出社會主義經濟的歷史舞臺。北京證券交易所從1950年2月1日正式開業到1952年2月21日宣告停業,為時只有兩年。
北平證券交易所舊址
大柵欄地區,前門西河沿街,清末民初時期的北京金融街。北平證券交易所舊址,就位于西河沿街的196號。建筑坐北朝南,兩層,磚木結構,木質三角頂棚,占地東西16米,南北33米。一層中分進深五開間全部敞開,是營業大廳。二層有周圍走馬廊,開方窗,是當年的大戶室。中間為貫通二層的天井。樓梯欄桿用西洋式樣,隔扇媚子等多用中式素材,為西風東漸時的建筑特點。
攝于2016年,民國時期的北平證券交易所已經成為了如今的貧民窟。心里不免升騰起一絲蒼涼。
交易大廳成了大雜院,私搭亂建,電線纏繞。據說里面的住戶是中科院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