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央行觀察
作者:王禮 曹飛, 王禮系長沙銀行戰略辦主任,央觀智庫專欄作家,《富國之道:富國銀行董事長寫給股東的信》譯者,曹飛系長沙銀行戰略辦研究員。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本文曾載于《中國銀行業》雜志2017年第4期。此次發布在原文基礎上有修改。
與大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對轉型發展抱有更虔誠的信仰和實踐沖動。但是,銀行轉型能否成功,除了戰略選擇外,其發展環境、執行力度甚至評價標準都會對結果產生重大影響,這就有必要通過同業對比分析,厘清市場誤解,找準轉型方向,保持戰略定力。
2017年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世界銀行千強中有126家中資銀行入圍,其中既有工農中建等 大行,也有近100家是區域性、地方性城商行、農 商行。筆者從商業銀行不同資產規模維度出發,選 取了2017年千強銀行中33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國 外銀行,以及25家國內上市銀行,按資產規模分為三個等級:3萬億元以上的大型機構,涵蓋了花旗銀行、富國銀行、匯豐集團、渣打銀行等全球知名銀行 以及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大型銀行;5000億元-3萬億 元的中型機構,主要為發達經濟體內,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區域性銀行和國內的股份制銀行;5000億以下的小型機構,主要為各國具有一定 經營歷史,特點鮮明的地方性銀行以及國內上市城商 行、農商行,并對三類機構的利差水平、非息收入占 比、資產、負債結構、成本收入比等指標進行對標分 析,希望能夠從中發掘出某些特點規律,給國內中小 銀行實現差異化發展、破解轉型迷局以參考。
厘清誤解:基于規模視角的國內外銀行對標
利差水平受規模因素影響,但并不顯著。
圖 1中我們看到,國外不同規模銀行利差水平差異較大。大中型銀行利差水平相對較低,在1.5%左右, 小型金融機構利差則能達到2%左右。國內銀行整體利差水平仍高于國外同業一個量級,特別是大中型銀行,利差水平高于國外同規模銀行近1%。雖然僅從數據上看,本文中國內小型銀行利差水平無論是與大中型國內同業亦或是國外同規模機構相比都無明顯優勢,但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統計樣本中新上市銀行較多,而這些小型銀行上市前由于業 務規模急劇擴張,主觀上拉低了自身利差水平。以樣本中新進上市城商行貴陽銀行為例,該行2014- 2016年資產規模增速分別達到27.38%、52.59% 和56.28%的驚人速度,而其凈利差也由2014年的 3.93%直線下滑至2016年的2.76%。實際上,僅就利差水平單一指標來看,國內眾多非上市中小型 銀行表現仍要好于已上市銀行及國外同業。 國外銀行伴隨著資產規模的擴大,特別是從小型銀行向中等規模銀行過渡過程中,凈利差水平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窄,而后會略有上升。這一變化趨勢是業務發展結構變化帶來的必然結果。目前國內銀行業整體利差水平相對較高,但收窄趨勢明顯,特別是小型銀行,由于在基礎性客戶群、基礎 性金融業務服務領域存在明顯競爭劣勢,近年來又主要通過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來做大規模,利差水平的加速下行在所難免。小型銀行需要客觀面對這 一戰略選擇結果,而非一味強調要加大高風險、高收益客戶占比,去維持一個較高利差水平。 國內小型銀行在規模快速擴張的道路上要時刻保持清醒,總結報告中不斷膨脹的資產負債規模并 不必然代表著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要在 規模增長的同時保持適當的利潤增長水平,以及時 刻防范可能的市場系統性風險。作為一個區域性金 融機構,保有一個數量相對龐大的基礎客群和基礎 金融業務規模,才是長治久安發展的核心。
非息收入占比受規模因素影響顯著,但無需過份在意。
圖2中可以看到國外不同規模同業非息收入水平要明顯高于國內一個量級,且無論國內、國外銀行非息收入占比與資產規模均呈現出一種線性正相關關系,即規模越大非息收入占比相對也越高。此外,我們還可看到國內外小型銀行非息收入占比差距要明顯大于大型銀行間的差距,說明非息收入業務短板問題在國內小型銀行中更為明顯。 僅就數據指標來看,國外同業非息收入水平要 明顯高于國內,在正視差距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國內銀行非息收入水平是在小額賬戶管理費、投資咨詢服務費、貸款安排費等國外常見非息收入渠道被嚴格管控的前提下取得的,考慮上述因素后實際差距并不如數據統計結果那般懸殊。此外,國外銀行非息收入中有部分是通過類似于國內表外業務操作獲得的,在現行監管大環境下,為防止金融脫實入虛,從行業管理角度出發也沒有必要過份強調非息收入占比的提高,無論是表內、表外業務,還是利息、非息收入,均衡發展才是關鍵。
成本收入比差異懸殊,也不必沾沾自喜。
僅就數據統計結果看,國外同業成本收入比要顯著高于國內,幾乎相當于國內兩倍。對標樣本中, 國外大、中、小型銀行平均成本收入比分別為 64.81%、61.79%、60.21%,而國內對應資產 規模樣本統計結果分別為29.27%、21.62%、 31.28%。且無論國內、國外,規模因素對成本收入比基本沒有產生趨勢性影響,實際數據分析結果與人們通常認為的“國內銀行業缺乏經營效率”、“相對于小型銀行,大型銀行會有規模成本優勢”等傳統理念也存在明顯差異。
資產業務結構受規模因素影響顯著,國內中小銀行資產規模“虛胖”。
從國外銀行資產業務結構來看,大型銀行特點明顯,信貸業務與金融市場業務各占半壁江山,分別達到41.42%和46.28%, 中、小型銀行資產類業務占比高度趨同,均以傳統信貸業務為主,中型銀行信貸資產占比達到66.52%, 小型銀行為66.18%,中型銀行金融市場業務占比 25.69%,小型銀行為24.83%。
在對標國內外銀行信貸資產占比情況分析中, 國內大型銀行信貸資產占比要高于國外同業近10個百分點,分別為 51.87%、41.42%。中小銀行傳統信貸業務占比則要明顯低于國外同業,其中國內外中型銀行信貸資產 占比分別為43.49%和66.52%。小型銀行則分別為34.36%和66.18%,相差有近20-30個百分點。國內中小型銀行傳統信貸業務占比萎縮嚴重。
這一分析結果也從側面印證了近年來國內銀行表外業務 的超常規發展,金融資產脫實入虛的現實。 無論是信貸資產還是表外資產,運用得當都可 以服務實體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就目前國內經濟走勢來看,大量銀行資金并沒能有效注入實體經濟,中小銀行業務規模經由表外金融 資產的不斷注水,多少有虛高之嫌。
負債結構差異明顯,主要受規模因素影響。
從負債端看,國外小型銀行負債業務對存款的依賴程度要明顯高于大中型銀行,超過80%的負債來源于存款。大中型銀行由于規模占優, 業務結構多樣,負債來源也更為多元化,存款占總負債比重分別只有58.27% 和62.84%。雖然國內大型銀行78.3%的存款占比要高于國外同業,但國內中小型銀行,特別是小型銀行存款占負債比重則明顯弱于國外銀行,僅占60%左右,遠低于國外小型銀行,這也從側面說明近年來國內小型銀行資產規模高速發展,主要是依賴于同業等非存款類資金補充路徑。
找準方向:國內中小銀行轉型從哪發力
規模擴張要以傳統業務為基礎,不應有所偏廢。在對標行資產、負債結構分析中,國內同業傳 統信貸資產占比指標表現多少超出預期,除大型銀行信貸資產占比略高于國外同業,中小型銀行信貸 類資產占比要明顯低于國外同業。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規 模發展的沖動。二是早期顯性的存貸比監管以及現在 隱形的存貸比窗口指導限制。內外兩種需求,以及 貨幣的對內流動性充分以及對外的不可自由兌換等 等,再考慮到實體經濟下行,居民投資需求旺盛等多 重因素,種種機緣巧合促成國內銀行機構的金融市場 業務、同業業務的“非理性”繁榮。國內銀行業特別 是中小型銀行形成這樣一種業務格局有其自身的必然 性和合理性,只是任由其發展下去,對行業自身乃至 國民經濟勢必將弊大于利。2016年以來監管機構出 臺MPA監管政策以及2017年年初關于理財資金投 向的審查,其本質都是預見到這種“非理性”繁榮已 對銀行業乃至國民經濟帶來過多的不利影響。
作為中小型銀行,無論從自身經營發展需要亦 或是政治敏感度角度考慮,都應重新審視自身業務 和規模擴張規劃,趁著經濟下行以及嚴查資金“脫 實入虛”的“政策東風”,充分利用這一政策緩沖 期固本強基,在夯實負債業務基礎、做好資產業務 風險評估的大前提下,再謀規模快速擴張。
發展中間業務要量力而行,不應過分強調提升占比。首先,在對標行非息收入占比分析中,國 外大型銀行一只獨秀,非息收入占比超過40%,中 小型銀行非息收入占比逐步降低,但整體差距并不 大,其中中型銀行可達30%以上,小型銀行接近 30%。可見大型跨國性金融機構在獲取非息收入業 務方面占有相對優勢,中小型銀行對于自身非息收 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期望值不宜過高,過分強調非 息收入占比只會導致業務結構越來越脫離自身發展 實際。其次,將國外不同規模銀行非息收入占比與 凈利差水平對應來看,小型銀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 30%,但凈利差明顯高于大型銀行(非息收入占比 40%以上)近0.6個百分點。從國內對標數據看, 小規模銀行非息收入占比明顯低于大中型銀行,但 利差水平至少能夠保持基本持平。商業銀行利差水 平的影響因素眾多,但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非息收 入水平與凈利差之間并不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 作為國內中小銀行,與國外先進同業相比,非 息收入水平確實存在一定差距,造成這種現象有混業 經營限制、核算口徑差異等諸多原因,但是考慮到我 國當前正在經歷從間接融資主導的社會融資結構向直 接融資的過渡,中小銀行為了順應市場發展,在非息 收入領域也應繼續有所作為。需要注意的是,擴大非 息收入來源不應在現有收入結構下拆東墻補西墻,打會計核算擦邊球,將一些原先列為利息收入的科目調 整為非息收入,而應以切實擴大基礎客戶群、創新業 務、產品以及不斷拓寬服務渠道為基本前提。
以戰略發展的眼光看待成本收入比問題。從數據統計結果看,國內銀行成本收入比要明顯低于國 外同業,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可能有以下兩點:
一是相對較低的人力成本。雖然與其他行業相 比國內金融從業人員收入水平相對較高,但是與發 達國家相比仍處在一個低位。據不完全統計,美國 區域性社區銀行營業網點柜員年收入也要達到3-4 萬美元。而占國內銀行從業人員大多數的柜員年收 入超過12萬元人民幣的并不占多數。此外,綜合考 慮銀行營業人員的工作強度、壓力,更是遠超國外 銀行,例如在發達國家商業銀行極少有周末上班, 英國還有專門的“BANK HOLIDAY”命名的假期。其實,無論是金融業、制造業乃至信息科技、 文化創意產業,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中國企業的最 大優勢就是人力成本較低。
二是得益于宏觀經濟起飛。近十余年來國內銀 行業整體營業收入水平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分子成 本較低的同時,分母收入不斷增加,勢必拉低成本收入比指標。而反觀國外同業,成本高居不下,收入水平長期低位徘徊,種種因素疊加,導致其成本收入比遠超國內同業也就不足為奇。
不少國內同業對此數據沾沾自喜,并將此作為 自身經營亮點大書特書。但換個角度看,較低的成本 收入比指標并不能說明企業經營一定更有效率或更具 發展潛力。眾所周知,長期以來國內銀行業的常規經 營模式一直以“壘大戶”,大對公業務為主,一兩個 核心客戶經理維系四五個大客戶,養活支行二三十 人,對私、零售業務主要是撐撐門面。雖然近年來各家銀行都在高舉零售業務大旗,但是推進起來難度頗 大,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成本收入比不合適。《富國之道——富國銀行董事長寫給股東的信》一書披露了富國銀行10年來的成本收入比及其構成情況,以社區金融業務見長的富國銀行,盡管該行的成本控制非常到位,但美國銀行中最多的物理網點,幾十萬員 工,基礎設施、信息技術和人力的巨大投入導致其成 本收入比常年高達近60%,超過國內同業近一倍。由 此可見不同的業務模式導向、所在國家地區貨幣、利率政策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所處階段,都會對當地銀行業成本收入比水平帶來趨勢性導向。
混業經營要有所側重,牌照在精而不在多。 在收集國內外銀行經營數據過程中,透過各行年報 發現,海外中等規模同業大都早已突破混業經營限制,通過設立子公司或參股形式擁有證券、保險、 資產管理等牌照,成為一定程度上的金控公司,在 文中我們看到,國內外中型銀行非息收入占比明顯 要高于小規模機構一個量級,這其中或多或少都借 助了集團混業經營的自身優勢,部分國外銀行的保 險業務收入、證券交易手續費、投資咨詢費等科目 往往占到非息收入的一半以上。
反觀國內小型銀行,在混業經營、金融機構交叉持股等方面還處在嘗試階段,目前國內小型銀行獲批的多為村鎮銀行、消費金融牌照,這與其現有業務領域有較多重合。基金、保險、證券等牌照對于銀行擴大自身業務規模,為客戶提供綜合化全流程金融服務無疑更具吸引力,如有可能,用同等的注冊資金,通過參股形式持有一些壽險、基金、資產管理公司股份,也許對小型銀行來說是更具現實價值的選擇。
當前,國內中小型銀行正在全力推動向區域性銀行、零售型銀行轉型,人力、科技、網點建設 成本勢必要大幅增加,而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整體利潤增速在不斷下滑,這需要銀行管理層能夠將眼光放的更長遠些,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同時,中小型銀行在向區域性、零售型銀行轉型過程中,在加大網點建設力度、信息科技投入的同時, 也不能一味求多、求新,不顧自身業務發展需要, 過于冒進,造成經營成本短期內暴增。應保持成本收入比適度、平緩增長,并穩定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