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來源:網貸天眼
的確,自網貸新規限額等政策出臺之后,消費金融似乎成為了一時間大家普遍關注的領域,認為這必將是今后網貸界的一塊大蛋糕。可大多數人只知道這是一塊大蛋糕,卻不知其是否真正具有“營養價值”。就好比最近名噪一時的“嗜血現金貸”,有人可以一夜暴富,有人同樣可以墮入深淵。當然,現金貸僅僅是消費金融的一個小分支,絕非僅限于此。因而,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消費金融過去的一些“軼聞”。
校園貸——還不起我跳樓還不行嗎?
2016年3月9日,網爆河南某高校大二學生因無力償還巨額校園貸債務而選擇跳樓自殺的新聞。貸款機構將業務對象瞄準高校學生群體,是看準了學生強烈的消費需求,加之國內高校學生已達千萬級,可謂市場前景巨大。如果本人是貸款機構的老板,我或許也會毫不猶豫地布局校園貸業務。然而仔細想來,這當中貸款方卻極大忽略了學生群體的信用資質和還款能力。
大家也知道,借款學生只須提供本人基本信息、學信網信息、父母輔導員等相關人員聯系方式,再通過視頻認證或者校園面審等程序,便可獲得消費貸款,甚至部分校園貸產品僅須線上填寫一些簡單信息就可輕易通過貸款申請。而至于貸后催收,基本上是電話催收,告訴學生按期還款,否則打電話給父母或者輔導員。
而由此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學生:“我真的很想還款,但臣妾做不到啊。”不堪重負之下,選擇了跳樓的凄涼結局。自此,校園貸成為公眾熱議話題,各方也開始質疑校園貸產品的合理性。一段時間后,滿城風雨的校園貸便也逐漸冷清下來。
裸條貸——有裸照,who怕who?
或許,校園貸事件還僅是因為還款能力而引發的血案,那么裸條貸事件則上升到了道德淪喪的層面。裸條貸的基本對象是年輕女性借款人,她們通過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再加上手持身份證的裸照,便可獲得貸款,如若不還款就公布其裸照,更有甚者還可通過提供性服務來償還借款。在2016年11月,網上又爆出借貸寶10G不雅照泄露,可謂令人咋舌。
而回到裸條貸產品本身,從其借款需求來說,的確是消費金融的一種;而從其業務模式來說,其更像是一種質押貸款,只是質押物由傳統的車房等實物轉變為裸照或者說是“道德”。那么,問題來了,“人性道德”作為質押物真的合適嗎?答案顯然是不合適,而裸條貸卻是真真實實地這樣做了,不得不說是一種道德淪喪的行為。
現金貸——年化600%,至死方休?
其實,對于現金貸的討論已經很多了,不管是業務邏輯又抑或是黑幕之類的也都曝光得差不多,更多地也還是在評說現金貸的是非對錯。而在此,是將其作為消費金融的一種形式來說的。講道理,現行的消費金融注重的是場景化,而現金貸似乎是一種無場景化消費或者廣義上說的泛場景化消費,因而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但對于現金貸的基本性質監管部門也沒有給出明確性質的界定,姑且將其作為消費金融的一種。
或許,更多人關注的是現金貸的暴利,年化竟可達到600%,雖然這是少數情況,但卻是十分貼切地揭露了現金貸的實情,只要壞賬率不超過50%就能盈利。當然,盈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苦不堪言,不知不覺中息比金高,雖說現金貸平臺通過收取管理費的形式規避了高利貸36%的紅線。那么,問題來了,如此暴利現金貸是否符合消費金融的理念呢?
這個我們并不急著給出答案,現行國家鼓勵消費金融是旨在促進國內居民消費,且具有小額分散的特點,極力打造一種普惠金融的格局。而對于現金貸,借款人因缺乏了消費場景化而直接獲取的是現金,由此現金貸的最終目的地可能并非消費,而或許是其他一些不良用途,比如說炒股、賭博之類的。而且,現金貸其暴利性顯然是與普惠金融的理念相左的。簡言之,現金貸表面上披著消費金融的外衣,實則陽奉陰違干的不是消費金融的事。由此,大家也就明白了現金貸可能是消費金融的一種“畸變”發展。
從校園貸到裸條貸,再到現金貸,這三者都曾風云一時,卻也無一例外讓人皆瞠目結舌。校園貸的失敗來源于對借款對象群體的選擇錯誤,裸條貸以道德作為質押顯然不符合社會倫理,而現金貸則因其暴利與普惠金融的理念相悖。同為消費金融,卻通過不同的方式將消費金融一步步推向風口浪尖。那么,怎么樣的形式才是健康的消費金融呢?
首先,場景化必然是基礎,校園貸和裸條貸還具備基本的消費場景,而現金貸的無場景化或者泛場景化則弱化了這個概念。具體的消費場景可使得消費金融更好地服務于消費,忠實于消費。其次,則需要注重借款人資質的審核,校園貸不能因為有學生家長和輔導員之類的便忽略借款人的信用資質審核,現金貸也不可僅須填寫簡單資料便輕易下款,也就是所說的貸前風控。當然這也有賴于個人征信體系的逐步完善。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不能觸碰道德法規的紅線,這不僅僅對于消費金融本身來說,對于整個金融生態同樣需要遵從這一點。
至于,未來繼校園貸、裸條貸和現金貸之后又會出現什么新的產品,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但毋庸置疑的是需要遵從以上三點,消費金融終究還是要服務于消費,這才是它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