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在2015年正式邁入第十年。自2005年匯改目標公布至今,中國人民銀行緩中求進,取得了不少實質性進展,包括人民幣匯率波幅的不斷擴大等,央行在匯率市場上的常態化干預日漸退出。
不過若從“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這一目標來衡量,匯改之路依然漫長。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近日表示,2015年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2014年我們已經跨出了很大的一步,今年將繼續加大市場供求決定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
那么2015年匯改風究竟會吹向何處?《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六大外資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以及蘇格蘭皇家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高路易。
猜想一:人民幣中間價能否動起來
盡管去年下半年央行在波幅區間內干預行為的明顯降低是一種進步,但在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方面多年來并沒有太大實質性的改革,中間價的制定仍“盯著”美元,而近期瑞士央行宣布瑞郎“脫鉤”歐元這一震撼市場的意外決定,能否為中國當前的匯率政策帶來一些啟示?
朱海斌建議,人民幣中間價相對于市場價應該反應得更快一些。更重要的是,在2015年,中間價由盯住美元變成盯住“一籃子貨幣”,或是一個最佳時點。因為2015年美元強勢的延續對人民幣仍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如果轉為盯住一籃子貨幣,那么2015年可能出現的是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適當升值,但對美元小幅貶值3%~5%。而最直接的“一籃子貨幣”匯率,就是可以改成按貿易比重加權的實際有效匯率。
“由于2015年美國可能加息,若讓人民幣盯住一籃子貨幣,其相對于美元可能會進入一個貶值通道。若人民幣對美元開始貶值,可能會對市場帶來一定恐慌,到時人民銀行還可能出手干預。”陸挺認為,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環境因素,都在阻撓現在的匯改進程。因此在時點的選擇上,需要在美元相對于全球主要貨幣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比較合適。
目前來看,人民幣的即期市場匯率在變動,但中間價基本上呈一條直線。汪濤認為中間價本身應該隨著市場有一些更大的波動,如可參考前一天的收盤價來設定中間價。“當然也不能一蹴而就,沒有哪個國家的匯率完全靠市場,都會有一定的管理,而央行在設定中間價時需要參考一定的市場壓力以及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猜想二:人民幣波幅區間是否暫不擴大
伴隨去年一季度人民幣一輪貶值模式的開啟,人民幣波幅被進一步調寬至2%。朱海斌認為2015年繼續擴大波幅的可能性及意義并不大。他表示,擴大波幅的前提條件是每天的市場價要接近中間價,且人民幣在沒有特別明顯的升值和貶值的預期下才會做,當前的市場條件并不具備。
陸挺、汪濤亦給出類似觀點。“現在每天2%雙向,實際最多可波動4%,現在一般都用不足,如果發生這么大的波動,也會對金融市場帶來很大的震蕩。”陸挺說。
承接2014年匯改所做出的努力,高路易則期待央行2015年可以在彈性匯率上做更多的努力。“央行今年希望確保即期匯率在波幅區間有更多的浮動,今年也還有擴大交易區間的可能性,如將匯率波幅擴大到3%,以及采取一些措施來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的‘基礎設施’,這很可能導致某些資本賬戶交易的開放以及衍生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他表示。
猜想三:如何有序開放資本雙向流動
“接下來進一步完善匯率市場的主要著力點應該是進一步有序地開放跨境資本的雙向流動,包括QFII、RQFII、滬港通、深港通等舉措;另外在企業層面,尤其要鼓勵企業走出去。”屈宏斌稱,只有這樣才會形成真正反映實體經濟對外匯需求的完整市場,有了這個市場才會出現市場決定的匯率。
自2005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大幅飆升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已經形成。“如何打破這種單邊升值的預期,最重要的就是鼓勵資本的雙邊流動。”劉利剛亦強調,在美國依然寬松、歐日繼續加碼放水的國際背景下,利差驅動中國總體上面臨的是資本流入的風險,因此人民幣匯率很難出現貶值。資本流動起來,匯率也就跟著動起來,短期內很難預測人民幣匯率動向就使得熱錢不會過多進入中國。若不進行這方面的改革,將來匯率問題會給整個宏觀政策造成很大的壓力。
汪濤對此相對審慎,她認為減少資本項目管制是匯改外圍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在目前國外金融環境復雜、國內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經濟下行的背景下,不應對此操之過急。
此外,在陸挺看來,央行基準利率的改革是當前匯改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基準利率改革正處于轉型階段,而銀行間市場利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金融市場基準利率。“利率改革和匯率改革緊密相關,只有當中國有一個基準利率水平,即由央行設有一個基準利率,那時央行其實是可以放松對匯率的管制。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利率和匯率之間動與靜的關系倒置過來。”
猜想四:可否盡早引入簡單成熟的外匯衍生品
值得注意的是,匯改推進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挑戰,隨著匯率波動性的增加,企業如何有效地應對匯率風險至關重要。而現狀是,中國諸多企業已經習慣了人民幣的一直升值和波幅非常小的狀態,很大程度上缺乏匯率風險意識;而一些大企業在離岸市場使用衍生品多數出于對賭心理用其進行套利,因此對規避外匯風險的工具使用并不充分。
“總體來說,衍生品對于發掘匯率市場的正面作用更大一些,中國衍生品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像匯率的期貨期權,這些在全球市場上比較基礎且成熟的衍生產品中國應該盡早引進。”朱海斌表示。
劉利剛稱,最重要的是監管方面,銀監會是否允許金融機構提供這樣的在岸衍生產品。可考慮采用“負面清單”的方式來進行監管,在會計標準和風險控制上進行一些規章制度的改革,讓企業自主選擇使用對沖產品。
文/一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