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蘇黎世車站大街兩側的花崗巖厚墻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在獲取暴利和道德審判中走了半個世紀,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面臨終結。讓我們走近全球1/3境外資產存放的地方。“被竊資金”1500億美元,低調家族合伙制走向私行合作趨勢。
瑞士的銀行家們每天都在受到來自各個國家不依不撓的攻擊。這是一場針對瑞士銀行系統發起的戰爭。
這場戰爭正在以“銀行保密”系統雪崩鳴金收兵,瑞士銀行家們慘敗。
在獲取暴利和道德審判中走了半個世紀,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面臨終結。在這個全球1/3境外資產存放的地方,祖業管理的獨門絕活,讓瑞士銀行綿延數百年。如今,私人銀行價值鏈面臨重構,瑞士的銀行家們如何再續全球最大離岸資產管理的神話?
蘇黎世車站大街兩側的花崗巖厚墻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銀行業巔峰之國
位于阿爾卑斯山腳下的蘇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市。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世界上最富有的街:班霍夫街。這條大道約1.4公里長,橫穿蘇黎世市中心,道路兩側駐扎了120多家銀行的總部。蘇黎世因而成為世界上銀行密度最高的城市,聚集了約300家銀行。每年,全球20%的資金從這里出發。
瑞士地處中歐內陸,是地理小國,面積僅4萬多平方公里。受到阿爾卑斯山呵護的瑞士以山多著稱,本應朝傳統的農業國發展。然而,這里卻存放著全球近1/3的境外資產,2.2萬億美元離岸資產,為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
從歷史上貧瘠的農業國發展到今天以發達的銀行業立于世,絕對霸道且不透明的瑞士銀行保密法功不可沒。
在瑞士,平均1400多人就擁有一家銀行辦事機構。據瑞士官方數據顯示,其目前擁有320多家銀行和證券機構,分支機構達5000多個。銀行體系包括州立銀行(Kantonal banks)、大銀行(Big banks)、地方和儲蓄銀行(Regional banks&saves banks)、信用合作銀行(Raiffeisen banks)以及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其它銀行(Other banks)。
通常所說的“瑞士銀行”,是所有瑞士的銀行的統稱。包括瑞士聯合銀行(簡稱UBS)、蘇黎世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大型私人銀行。
時至今日,瑞士銀行依然延續著許多傳統特色。例如24小時營業、只認鑰匙不認人、富麗堂皇的客戶接待室,甚至還有可救命的貴賓專屬通道。
這種從骨子里散發的謹慎和低調,與其起源有關。
坊間一種說法是,16世紀中,被驅逐的商人因追隨宗教改革領袖而來到日內瓦,成為第一代瑞士私人銀行家。兵荒馬亂的年代,私密性極強的服務受到歐洲貴族的歡迎。后來的私人銀行業務也把這種謹慎和高度保密特色傳承了下來。
另一方面,這也造成瑞士銀行的私人銀行服務存錢容易取錢難的特點。存錢時需逐項填寫包括個人電話、家庭住址、配偶等繁瑣信息,取款時若有丁點錯誤,都可能使得個人資產成為永遠取不出來的“死賬”。
不過,由于信譽卓越,來自全球的客人趨之若鶩,瑞士銀行每年收益可達140億歐元。頗為反常的是,一度因為存款過多,儲戶非但無法獲得銀行利息,還得向銀行繳納管理費。
并非任何人都有資格在瑞士銀行進行存款。據悉,瑞士銀行的儲蓄業務一般只對本國人開放,在海外客戶的私人財富管理面向的則是高端人士。
例如,在UBS內部有一套不成文界定標準。即25萬美元(約折合人民幣155萬元)的起存數,只能算是平民;25萬~200萬美元,算是中等收入;大客戶則要求至少存200萬美元以上。
“實際上更多的是對資金來源的合法性進行審核,私人銀行在業務上是有起點金額的,更多的是瑞士私人銀行對個人和機構有起點要求,各家標門檻不同,大概幾百萬美金,有的是50萬美金起。”興業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薛瑞鋒向理財周報記者介紹。
服務大客戶,跟普通銀行做法類似,瑞士銀行給企業和個人商業貸款的利息達9.9%-14%,而一般儲戶在銀行存款的利息只有百分之零點幾。
瑞士銀行的罪與罰
在瑞士私人銀行的起源地日內瓦,目前已經是整個瑞士私人銀行業的首都,毫不夸張地說,這里聚集了全球主要富豪們的財富。為了接收到更多的客戶以及更加便于管理,許多基金管理公司和私人投資機構也都將總部設在了日內瓦。這里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要活得舒心,就要活得低調。無論私人銀行還是其客戶,都像厚重的花崗巖之墻一樣低調而沉默。
這種傳統如今面臨瓦解危機。今年5月6日,美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法國巴黎總部宣布,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內,47個國家當天共同簽署一份宣言,同意銀行間自動共享與稅務相關的海外賬戶信息。這被解讀為,瑞士銀行沿用了整整3個世紀的保密制度,被迫走向終結。
對此,瑞士銀行家協會發言人韋爾納稱:“稅務信息日益透明化是全球趨勢,與瑞士相關,也與全球其他金融中心息息相關。只要信息交換出于確保守法納稅的目的,瑞士各銀行非常愿意與其他金融中心一道執行新標準,同時期望就過去的未繳稅資產達成妥善的解決措施,以便執行新標準。”
但韋爾納特別強調,“需要對一般意義上的銀行客戶保密原則和稅收信息交換加以區分。”她表示,新標準并沒有改變瑞士銀行法明確列出的保密原則。新標準信息交換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所交換的信息與稅務事項相關,除稅務機構外,其他機構或第三方無權得知信息。
多國政府目前深受債務困擾,美國和歐盟的稅務機關削尖腦袋想要通過保稅來減輕本國的債務,紛紛忙著斥責瑞士幫助客戶進行逃稅。美國甚至威脅,除非瑞士進行合作,否則就將其銀行分支機構趕出美國國土。
瑞士300年來極力捍衛的保密制度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在此之前這正是瑞士銀行繁榮發展的護身符之一。
按照瑞士1934年頒布的《銀行保密法》,瑞士的金融機構可以拒絕政府對客戶賬戶的調查和監控,除非有確鑿證據證明存款人存在犯罪行為,否則賬戶的信息會受到永久性保護,任何政府機關,甚至是法院都無權調查與干涉。沒有賬戶持有人所簽署的法律文書,該賬戶信息永遠都不會被第三方知曉。
客戶還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安全的方式來辦理業務,甚至可以永不露面。此外,瑞士各銀行普遍采用密碼賬戶、代名代號等強化保密措施,建立非實名的“數字賬戶”制度。據悉,在蘇黎世和日內瓦有100多家專門辦理秘密存儲業務的銀行,這還不包括各大型銀行內設的私人儲存窗口。在這些銀行里,不準拍照,不講姓名,有些甚至不設招牌,只標有經營者的名字。
銀行保密法的出臺有著極特殊的背景。當時,在納粹政權的逼迫下,幾乎所有德國公民都將自己在瑞士銀行的存款轉入德國銀行,“擠兌風暴”橫掃瑞士銀行。為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瑞士政府出臺了西方國家中的第一部銀行保密法。
曾有外國銀行家笑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持續多年最難取得進展的就是調查日內瓦金融機構的運作情況。
正因如此,瑞士銀行吸引到來自世界各地源源不斷的金融資產,成為全球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法郎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穩如泰山。
另一方面,瑞士也因保密傳統缺乏透明而成為一些獨裁者和國際黑社會洗錢的保護傘。
美國華盛頓研究組織全球金融誠信估計,瑞士目前擁有超過1500億美元的“被竊資金”。包括美國政府、歐洲多國政府,甚至世界經濟貿易合作組織OECD等各界,多年來不停向瑞士施壓,迫使其公開更多信息。
對瑞士銀行家們而言,一切轉折都在2008年10月17日紐約那場會議。蝴蝶在那個時刻扇動了它的翅膀,妥協其實已經在悄然進行。
2008年,美國稅務機關起訴瑞銀集團,聲稱其幫助約2萬名美國人逃稅,瑞銀集團最終以支付7.8億美元的罰金,并向美國提供了4450名美國客戶的名字才達成和解。
2009年,瑞銀員工涉嫌幫助上千美國公民偷稅,當時聯邦委員會不得不幫助美國司法機關“盯住”瑞銀,這是歷史上瑞士政府首次允許將瑞士銀行的上千顧客信息轉交給另一個國家。
2011年,再次懷疑偷稅行為,美國政府又圈定了11家在瑞士有業務的銀行,美國司法部要求涉案銀行出具其在美國的業務檔案,其中包括與美國市場有關的銀行職員姓名。2012年4月瑞士政府同意移交信息,以保障銀行的其他利益。
2013年1月,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銀行——韋格林銀行因幫助百余位美國富人逃避稅收,美國紐約曼哈頓地區法院對其開出了5780萬美元的巨額罰款。這家經營超過兩個半世紀的古老私人銀行,在繳納罰金后,宣布永久停業。
“公開保密信息有利有弊,但瑞士銀行的國際地位依然很高。”一大型股份行私人銀行部資深人士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
家族傳承的合伙人制
成為全球財富的保險箱,瑞士銀行私人銀行除了保密制度,還有一個關鍵特點是合伙人制。無論面臨世界大戰,還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世襲傳承的管理方式讓保密制度得以良好運行。
所謂合伙人制,即經營者必須對銀行經營和客戶利益負起個人的無限責任,這是瑞士私人銀行與美國花旗銀行等大型金融集團的最主要差別。在瑞士銀行家族中,最為突出的佼佼者是馬利特家族、霍廷格家族和米臘博家族。
1557年,馬利特家族追隨歐洲著名宗教改革領袖加爾文來到瑞士的日內瓦,在商業和銀行業領域發家致富。霍廷格家族在瑞士也是名門望族,出過幾任政府部長。1784年冉-康來德·霍廷格來到巴黎,他先在一家銀行做學徒,后來開了自己的銀行,同時作為瑞士蘇黎世銀行家的法國代理,主要業務就是向法國皇室提供債務解決方案和融資服務。
米臘博家族因為1799年秘密資助拿破侖“霧月政變”而被拿破侖授權成立法蘭西銀行。至今為止,米臘博家族仍是瑞士銀行家的泰斗。皮埃爾·米臘博,現任瑞士銀行家協會主席。
2012年3月,寶盛銀行(Julius B?r)現任董事局主席Raymond J. B?r宣布卸任,瑞士最大私人銀行最后一絲家族色彩隨即被抹去,僅有家族姓名B?r仍出現在銀行名稱中。卸任后,Raymond J. B?r將出任集團名譽主席。寶盛銀行曾是瑞士最負盛名的家族式私人銀行,目前該行創始家族僅持有少數股份。
有意思的是,百達集團創始人之一的百達家族第八代和第九代子孫Pictet至今依然作為合伙人管理銀行業務。
百達銀行成立于1805年的,所管理的資產在瑞士名列前茅,客戶覆蓋了歐洲最知名、最富有的家族。目前由8個合伙人共同管理,208年前創始人家族中的三大家族至今仍在。除創始家族外,目前有3個合伙人來自外部,分別是麥肯錫的合伙人、瑞士銀行的高管、百達內部提拔的員工。
華伯樂是百達銀行3300名員工之一,他的直接上司是百達銀行8個合伙人之一,下屬則是投資經理。據他介紹,私人銀行往往要服務好幾代人,核心要素之一是執行良好的保密制度,保持非常低的員工流失率十分有必要,公司員工流失率每年約不超過5%。
8個合伙人有一定的年齡梯度,不會出現8人同時退休。每9年左右會有一個合伙人退休。新合伙人的傳承挑選制度像王室繼承,但比王室更公平。雖然是家族事業,但遠不是父親兒子這樣簡單的繼承。合伙人的后代需經過考察,且工作經歷和年齡達到一定標準才可進入百達工作。
為保護過去上百年的成果和家族的名譽,家族傳承式的私人銀行開展業務往往偏向謹慎和保守。祖業管理的獨門絕活,也成為瑞士銀行綿延數百年的法寶。
野蠻擴張到斷臂重生
銀行普遍有“不斷膨脹的沖動”。瑞士銀行經過1993年和1997年兩次重量級的并購,如今稱得上瑞士“大銀行”的僅存2家,即瑞士銀行集團和瑞士信貸集團。瑞士銀行集團是現今瑞士最大的銀行,也是全球屈指可數的金融機構之一。
1997年,瑞士聯合銀行(UBS)與當時同屬瑞士“大銀行”的瑞士銀行公司(SBC)進行了瑞士銀行史上最大的合并。這是一樁引起當時全球銀行業轟動的合并案例,合并的直接結果是產生了一家有悠久歷史傳承的新銀行,瑞士銀行集團(UBS AG)。
彼時,新的瑞士銀行集團總資產達到10160億瑞士法郎,員工總數27000多人,分行357家,分布在全球50多個國家。合并使瑞士聯合銀行集團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銀行和全球第4大銀行,管理的客戶資產達到13200億瑞士法郎,奠定了其全球最大的私人銀行和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的地位。
不過,瑞士畢竟是一個只有820多萬人口的小國家,缺乏投資機會。因此,瑞士的銀行家們不得不在全球各處尋找投資機會。以UBS為例,其觸角已伸到世界各地。每一次收購都直接瞄準被收購方國家的高端客戶。
比較重要的幾次收購行動包括:2003年7月,UBS兼并了勞埃德銀行在法國的私人財產管理業務;2003年10月,美林銀行德國分部的私人財產管理業務劃歸瑞銀旗下;2004年年初瑞銀一次買進兩家英國私人財產管理機構——Goodman Harris和Laing&Cruickshank。而美國運通在盧森堡的私人銀行業務也已落入瑞銀手中。迄今為止,瑞士銀行集團最大的一起并購是2000年以125億美元對美國PaineWebber銀行的收購。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私人銀行版圖中,更多的是小而精的私人銀行,一些獨立的私人銀行長期刻意保持現有規模。前述百達銀行正是其一。其合伙人之一華伯樂曾對媒體表示,為保證銀行和客戶間的利益沒有沖突,百達銀行永不涉及投行業務;為保證不受外部股東的壓力喪失獨立性,百達銀行永不上市。
對“大銀行”而言,如果說2005年之前的并購是他們的第一次野蠻成長,那么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則給了他們第二次斷臂重生的機會。
2007年第三季度,受次貸危機影響,UBS虧損8.3億瑞士法郎,為過去近5年來的首次季度虧損。該行全年減記了180億美元的資產,成為在美國次貸危機中損失最為嚴重的歐洲銀行。
2008年第三季度,瑞信虧損13億瑞士法郎(約合11億美元),該行同時沖減了24億瑞士法郎(約合21億美元)的杠桿貸款和結構性產品。
投資銀行部門業務導致了兩家銀行的大部分虧損。UBS的應對方案是,大幅裁員。彼時,該行投行部門自信貸繁榮達到頂峰以來,已裁減約5000人,2008年年底又大刀闊斧裁減2500人。UBS新的集團主席Peter Kurer對外表示,瑞銀將從激進拓展投資銀行業務并力求躋身全球一流投行的戰略,轉變到專注財富管理服務的戰略。和UBS一樣,瑞信在2008年末宣布剝離部分投行業務,投行業務部門裁員1.75萬人。
經歷了這番驚濤駭浪,UBS重心遷回其更為擅長的財富管理業務。
財富管理模式與轉型
財富管理業務在瑞士已經擁有上百年的歷史。劇變的財富格局,把瑞士私人銀行推至轉型的十字路口。
財富管理是UBS三大業務板塊之一,另外兩個領域是投資銀行及證券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業務主要是為高端客戶提供量身訂造的全面服務,業務涵蓋資產管理到遺產規劃、企業融資顧問和藝術品投資服務等。
“財富管理是瑞士銀行最核心的業務,所有其他部門的服務都圍繞著財富管理客戶的需求。”該行投資產品及服務董事總經理Scott透露。
運作模式上,UBS內部有一個特別的部門——投資產品及服務部(IPS),集合了來自投資銀行、全球資產管理,以及財富管理和瑞士銀行的精干力量,為財富管理的客戶提供投資意見和產品解決方案。“這種合作,就像一個合資公司。”Scott如此形容IPS的跨部門合作。
對此,一大型股份行私人銀行部資深人士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UBS可以調動的資源非常多,整個流程成熟流暢,這是國內私行目前無法企及的。”
據悉,在IPS的聯接下,UBS三大部門雖然依舊獨立,因為共同目標一致,跨部門合作中可能出現的部門利益沖突找到了解決渠道。
不僅如此,IPS也是UBS投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車間。比如,財富管理部門的職員利用全球資產管理和投資銀行部門提供的投資信息、產品及服務,為客戶提供財富管理建議,訂制系統性投資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UBS的財富管理業務與國內最大區別,在于較為成熟的全委托業務服務。客戶將資金全權委托給UBS后,理財人員通過全球投資委員會根據客戶的興趣所在、在客戶確定的參數范圍以內進行資產配置。
“國內是分業經營,政策和法律環境不允許全委托業務。即使是有瑞士賬戶的中國客戶,接受這項服務的比例也非常低,因為國內高凈值人士70%為富一代、富二代的企業主,投資理念還不夠成熟。”上述私人銀行人士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
為應對日趨復雜的全球環境,和客戶特殊需求,已經走出歐洲的瑞士銀行也在尋求改變。
尤其是國外監管和政治壓力,使瑞士私人銀行能否保證多年的離岸中心老大地位也成為疑惑。
“未來階段,瑞士私人銀行要么追求擴大資產規模,要么采取特定客戶市場戰略。越來越多的私人銀行選擇私行之間,或與獨立資產管理人加強合作,以擴大客戶基礎、降低成本、在技術和市場定位上優勢互補,最終實現共贏。”瑞士寶盛銀行執行董事兼特別顧問張曉路指出。
她向記者表示,技術集成、公開產品平臺、同業競爭行業新機會已成趨勢,行業原有的價值鏈即將瓦解,行業大整合不可避免。
瞄準東方市場
來到遙遠的東方,開拓亞洲市場是UBS未來重點方向之一。
目前,亞洲收入僅占UBS全球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不過,首席執行官塞爾吉奧·埃爾默蒂預計,未來十年內,亞洲的財富管理將超過歐洲。
“亞洲,特別是中國,正在發生很大改變,增長速度驚人。無論長期還是短期,我們的資金都極其充裕。我們在亞洲的規模與亞洲本身的市場規模有關——并非我們投資不足。瑞銀亞洲業務目前的資金投入較少,但隨著亞洲不斷增長,我們將投入更多資金。在財富管理方面,我們在亞洲現在管理著2200億美元的資產規模,這一數額未來將增長到4000億至5000億美元,兩年內或許不會達到,但未來將會實現。”塞爾吉奧·埃爾默蒂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2012年7月,UBS將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轉制為外商獨資法人銀行,成為瑞士首家在中國擁有外商獨資法人資格的銀行。該行注冊資本20億元人民幣,行長為美國人金紀湘。主要開展的業務包括固定收益、貨幣及商品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
截至2013年末,該行凈利潤為1400萬元。這是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唯一一處營業網點。不過,去年12月,該行獲批在北京籌建一家支行。
“中國客戶利用杠桿交易的意愿很強,投資的視野比較短期,對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大,這些都與歐美成熟市場很不相同,因為成熟市場的客戶對于自己的投資和收益相對地更加平衡。”瑞銀財富管理全球CEO哲特納表示。
實際上,UBS在中國已建立多實體的平臺,包括瑞銀證券;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則由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和瑞銀合資成立,是中國首家外方持股比例達到49%上限的基金管理公司。另外,瑞銀環球資產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則從事國內非證券類股權投資管理和咨詢業務。
作為瑞士最大的銀行,UBS已于瑞士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運營結構主要由五大業務部門和公司中心構成,包括財富管理部、財富管理美洲部、投資銀行部、環球資產管理部以及零售和企業部。
截至2013年末,UBS在全球超過50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在全球擁有大約6萬名員工,總資產為1009860百萬瑞郎,普通股本一級資本充足率(過渡階段)18.5%。
5月6日,UBS發布財報顯示,其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0.54億瑞士法郎(約合1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其中,財富管理業務稅前利潤達到6.2億瑞士法郎,新流入資金109億瑞士法郎;資產管理部門稅前利潤為1.22億瑞士法郎。
財報顯示,截至3月末,瑞銀基于巴塞爾最新資本協議的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3.2%,高于去年12月底時的12.8%。瑞銀計劃到2015年底將非核心風險加權資產削減至400億瑞郎左右,此前的目標是削減至550億瑞郎左右。
塞爾吉奧·埃爾默蒂表示,此前強調的潛在挑戰和地緣政治問題在第二季度初依然存在,盡管面臨這些挑戰,仍預計瑞銀的財富管理業務將繼續吸引新資金流入
【來源:理財周報 作者:宋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