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在國內私人銀行部門客戶數和資產均飛速發展的近6年以來,最先受到考驗的,就是國內平均年齡僅在30歲左右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們。他們亦被稱為私人銀行家,英文為Private Banker(PB),在國內的私人銀行中一般稱為客戶經理。
奢華的表面很容易學到,但瑞士等歐美國家傳統私人銀行尊貴、低調、厚重的歷史氣息,在中國還有待歲月沉淀。
外焦里嫩的“私人銀行家”
人才,是國內私人銀行業屢屢被提及的短板。
私人銀行客戶經理的培養速度和增長速度,遠跟不上客戶增速,這已經甚至影響到銀行私行部門的發展規劃。
為保證品質,在PB不夠的情況下,部分銀行只得開始犧牲客戶增長速度。
2011年前招行私人銀行業務連續4年客戶數都是30%以上的增長,但2012年的增幅只有18.34%,談及增速下滑的原因,招行行長馬蔚華公開表示,“主要并非客戶潛力不夠,而是我們發現符合資格的客戶經理數量很難增長。這種情況下,如果硬要把客戶增進來,平均對每個客戶的服務品質就會下降。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國外PB多為45歲至55歲的中年人,人生閱歷和經驗都很豐富,部分更是從銀行高管職位退休后,不想脫離行業轉崗做的PB,甚至部分本身就是富豪,他們顯然能更到位地理解客戶需求。”國內一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部高管坦陳,國內PB的平均年齡不過30歲左右,這在經歷坎坷的第一代創富者眼中,多少顯得過于年輕,較難取得其信任。
與數量和閱歷缺乏相伴的,還有專業性欠缺。中國金融標準委員會于2008年引入了國際認可的私人銀行家(CPB)培訓和認證的考試,但目前全國CPB認證的PB不過數百名。
高流動率考驗私密性
隨著信托、券商、基金資管業務被放開,在泛資管領域,私人銀行本來就匱乏的PB們還面臨著被分流的窘境,成為基金、信托、PE等機構競相爭奪的人才。
“各家銀行之間 挖角 ,也是重頭戲。”招行人士透露。
5年前就開始追蹤私人銀行人才情況的太和顧問統計數據顯示,私人銀行的人員流動率在20%-30%之間。
流動頻繁,不僅不利于客戶體驗,更讓客戶的私密性受到考驗。員工短視導致利益驅動激進銷售,導致客戶投訴不斷,也影響了銀行的品牌。
防止客戶隱私泄露始終是一把懸在私人銀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私人銀行客戶忠誠度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客戶經理的穩定性更成為博取客戶信任的先決條件。
恒生銀行私人銀行及信托服務主管陸庭龍介紹,在香港,少于10年銀行經驗的員工不可能成為PB,員工流轉率極低。
在歐美成熟市場,一位PB最多服務10-30位客戶。而在國內,一位客戶經理可以服務多達150位客戶。
上海一私人銀行負責人介紹,私人銀行客戶經理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內部其他部門選拔和外部市場招聘。但外部招聘來的員工并不穩定和適合,“比如某外資行私行的PB,賣產品很厲害,做服務就不行。雖然外資行的PB們在市場上較活躍,但現在我們還是更側重行內培養。” 據《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