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碳產業數字化建設,推進綠色金融健康發展
2024-07-05 11:24:05 作者:夏宇瓷 來源: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朱國輝:加快碳產業數字化建設,推進綠色金融健康發展
6月21日,“公司金融2024發展論壇——暨產業數字金融展望”大會在武漢隆重召開。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朱國輝以“加快碳產業數字化建設,推進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為主題,在大會上發表了精彩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有刪節:
今天,我很榮幸受邀參加此次會議并作發言,同時也非常歡迎各位朋友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相聚于長江與漢水交匯處的江漢區,這里承載著老漢口的悠悠古韻與現代都市的繁華夢想,正以蓬勃的生機演繹著綠色發展的新篇章。借此機會,我謹代表中碳登向一直以來給予我們關心和支持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有效引導資本活水持續流向低碳、環保領域,加速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并孵化新興綠色技術與產業。當前,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產業金融正以數字為翼,以科技為舵,驅動著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精準滴灌著每一個細分市場,讓供應鏈管理、風險評估乃至金融服務本身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高效與智能,繪就了一幅生態文明與經濟增長共榮的新畫卷。下面我將以《加快碳產業數字化建設,推進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為題,與大家分享我的相關思考和中碳登在服務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助力碳產業數字化發展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一、碳產業天然具有數字化發展的現實需求,數字化建設是碳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全球氣候治理形勢嚴峻,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亟需權威的碳排放數據庫支撐
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演講,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最新研究成果,認為要將長期變暖限制在1.5度以內,全球碳預算僅剩2000億噸,而當前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每年400億噸,如果維持當前排放速率,剩余排放空間將在未來5年之內用盡。鑒于全球氣候治理的形勢緊迫,國際社會亟需加強合作,就統一的國際碳核查標準體系達成共識,以確保全球減排行動的透明度、一致性和有效性,促使各國基于共同的準則采取行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性挑戰。在這一背景下,構建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碳核查標準體系就是建立一個可計量、可復制、可檢驗的碳排放數字體系,權威、真實、數智化的碳數據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首先,碳數據提供了精確量化的碳排放信息,各國可以通過碳數據清晰地了解碳排放規模和趨勢,以此評估低碳技術水平與氣候治理效果,為氣候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提供科學依據。其次,國際減排進展與成效需要數據衡量,碳數據是評判《巴黎協定》等國際氣候協議成功實施的關鍵,各國可以依據中立、真實、權威的碳數據加強氣候治理合作。此外,碳數據不僅能夠幫助企業識別高排放源,優化生產流程,還能夠促進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和實踐。
(二)碳市場是我國推進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場建設本身是一項重大數字化建設工作
碳市場是運用市場機制促進二氧化碳減排、優化碳排放資源配置、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實際上是以科斯定理為理論基礎,通過碳排放權分配來糾正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外部性環境影響的實踐。從底層資產來說,碳市場通過引入碳資產實現企業低碳轉型資金融通和碳排放風險管理等功能。從運行機制來說,碳市場能夠提高碳配額流動性,促進價格發現。可以說,碳市場本身就是雙碳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數字化政策工具,而應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也是推動碳市場發展的必要手段。此外,通過運用碳編碼、區塊鏈等技術,還有助于強化碳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提高市場的公信力與安全性。
2021年7月,我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一經啟動便成為全球覆蓋碳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至今已平穩運行近三年。今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為碳市場的多元化和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機遇。碳市場作為我國主要的碳定價機制,為碳排放成本進行了合理定價,一方面能夠通過經濟激勵促進減排;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力引導資金和技術流向低碳發展領域,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助力。
二、新形勢下,穩妥、有序推進建設具有數字化特征的綠色金融體系是大勢所趨
(一)金融創新的數字化、虛擬化、綠色化趨勢特征明顯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金融創新方向有三個趨勢不容忽視。一是數字化,融入區塊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大幅提升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在更精準地識別客戶、評估風險,降低服務成本,實現結算系統自動化和高效化的同時,還能有效防偽,對打擊洗錢、貪污腐敗等非法活動起到了關鍵作用;二是虛擬化,基于真實的商品貨物貿易,衍生出期貨、指數、票據等多種金融產品,極大地擴展了金融市場邊界,為投資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投資渠道,通過杠桿效應實現資本更加高效的配置;三是綠色化,在全球經濟復蘇延續疲軟態勢、微觀主體對宏觀經濟信心不足的當下,通過政策引導,激勵經濟主體采用市場化手段促進綠色低碳資源配置,高效解決節能環保、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等產業領域資金供需的錯配,引導綠色低碳產業投資,本身就是一個純增量的綠色金融構成內容,也是在經濟發展模式轉型過程中金融創新的必然趨勢。
(二)綠色金融發展成果顯著,但其在雙碳領域的資源引導作用還有待加強
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果。一是綠色金融標準建設進展突出。二是綠色金融創新產品更加豐富。其中,綠色信貸與綠色債券的規模取得了突出成效。
然而,當前綠色金融支持低碳發展的潛力還未充分發揮,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存在“漂綠”現象。二是碳市場金融屬性建設不足。
三、在推動數字化建設和碳金融創新工作中,中碳登始終秉持初心,銳意進取
中碳登是生態環境部主管、湖北省人民政府牽頭組建的功能保障類國有企業,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核心基礎設施平臺,承擔全國碳市場的注冊、登記、清結算等職能,為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提供碳排放配額分配、履約等綜合管理服務,為納入碳市場的主體提供賬戶開立、交易結算、資產管理等市場化服務。湖北作為全國唯三的既建設區域碳市場又承擔建設全國碳市場的省份之一,發展“五篇大文章”中的綠色金融是湖北最具特色和潛力的領域。
(一)持續建設全國碳市場基礎設施平臺,有效保障市場平穩運行
一是夯實碳市場注登系統建設。我們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安全穩定性能領先的碳市場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形成“一主一副一災備、兩地三中心”格局,保障碳市場平穩運行,實現零停機、零中斷、零故障。同時,我們積極探索碳編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平臺數字化建設工作添磚加瓦。
二是參與碳市場頂層制度設計。我們全程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碳市場頂層制度設計編寫過程,持續推動市場擴容、有償分配、配額結轉、非履約機構入市等政策出臺,為碳市場加快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三是探索碳市場衍生業務。我們積極探索開展數字人民幣結算機制的建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溝通交流力度,依托碳市場建設契機,為碳市場的數字化發展貢獻力量;我們提前開展碳期貨等碳金融衍生品的研究,提前謀劃建設碳金融服務體系,提前優化升級注登系統功能;我們在國內國際氣候變化領域重大活動積極發聲,參與主辦“中國碳市場大會”等高規格活動,努力擴大國際影響力,與英國、美國碳市場機構建立溝通聯絡機制,推動國際碳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加快形成。
(二)充分發揮碳市場底層數據庫作用,大力開展碳金融創新實踐
我們正全力推動碳金融業務制度先行、規范創新,打造多功能的碳市場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大力推進碳市場各類機構協同,培育有利于碳金融發展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在碳指數方面,我們持續推進權威碳指數的研究與應用,已形成包括全國碳排放權質押價格指數、全國碳市場流動性指數、中碳外貿指數(鋼鐵)、電力行業碳排放強度指數等10支權威碳指數,有效提升了全國碳市場定價水平,建立了碳市場估值體系。
在碳質押方面,圍繞全國碳市場確權登記功能,編制上報了《碳排放權質押業務實施細則》等一攬子制度細則,推出了《履約完成證明》業務,為企業增信進行背書,并積極爭取、促成最高法正式明確在中碳登辦理全國碳排放配額質押登記具有法定效力。截至目前,中碳登已協助興業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碳資產管理公司落地28筆全國碳排放權質押融資,涉及碳配額數量超過2000萬噸,融資金額近17億元,累計為30家企業開具履約完成證明,幫助企業盤活了碳資產、緩解了融資壓力,全方位助力企業低碳轉型。
在自愿注銷碳中和方面,我們創新碳配額自愿注銷機制,出臺《全國碳市場配額自愿注銷申請流程》,確定中碳登在大中型活動碳中和的規范性和權威性。截至目前,共助力27場國內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累計配額注銷量近9萬噸;成功舉辦“杭州第19屆亞運會碳中和證書頒發儀式”,獲得杭州亞組委和亞殘組委感謝信;與法院系統共同開展全國首例“以碳代償”業務,助力生態修復。
在碳保險方面,我們已與多家保險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共同赴企業開展市場調研,開發滿足重點排放單位需求的碳保險產品。如碳超額排放費用損失保險,旨在為因各種原因碳排放量超過預期的企業提供保險服務;碳市場履約保險,旨在為因各種原因無法或需推遲履約的企業提供保險服務。
(三)放眼未來,全力為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實現貢獻力量
我們將發揮全國碳市場的“底層數據庫”優勢,依托先進的數據處理能力,對碳數據進行安全高效的脫密管理,助力建設國家級碳因子庫、完善碳足跡評價體系,為開展針對性強、效率高的對外交流合作提供堅實的數字支撐,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數據外交能力,支持我國在面對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國際貿易壁壘時能夠迅速響應、有效應對;同時,前瞻研究國際局勢發展和大國關系變化對全球氣候治理的潛在影響,分析能源與產業發展的新態勢,預研預判我國未來一段時期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范圍、任務以及政策設計,為制定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提供支撐,向國際社會展現我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積極作為。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推進綠色金融發展是我們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中碳登將責無旁貸,充分發揮國家級功能平臺作用,積極推動碳產業數字金融成為落實“雙碳”目標的活水之源、有本之木,為產業數字金融發展注入新動能,為綠色金融體系構建提供新機遇,與各位共襄盛舉,為金融強國建設目標帶來新希望!
來源 | 中國貿易金融網
編輯 | 夏宇瓷
頂一下 0
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