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列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世衛組織強調,這不是因為WHO對中國沒有信心,而是擔心病毒可能會傳播至醫療設施較弱的國家。
疫情被列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否意味著中國被動成了“疫區國”?是否意味著進出口都將受到極其嚴苛的限制?不了解世衛組織運作機制的人,很容易被這些似是而非的恐慌言論所誤導。其一,PHEIC(“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只是警報機制,不等于中國就成了“疫區國”,所謂“經濟制裁”更是無從談起。在世衛組織的公共衛生體系里,并無“疫區國”之說,有的只是“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和“受染地區”兩個概念。先看所謂“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針對的是疫情這一事件,而非國家或地區。被列為PHEIC,相當于世界衛生組織基于疫情嚴重程度,向世界各國發出緊急通報,提醒風險,并非當事國家就成了所謂的“疫區國”。從歷史來看,根據非典之后、于2007年正式生效的新版《國際衛生條例》,世界衛生組織先后共宣布了5起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2016年的“寨卡”疫情、2018年剛果(金)埃博拉疫情。
一旦被列為緊急事件,國際交往、商貿、投資活動勢必受到影響,但影響并未如想象中的那么夸張。要知道,甲流的主角是墨西哥和美國部分地區,寨卡的主角是巴西,當年經濟受所謂“緊急事件”的影響均不大。世衛組織多會將一些城市或地區的嚴重疫情,定性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而不會隨意擴大到整個國家。當年非典疫情,也只有北京、廣東、香港等被列為“疫區”,并未擴大到整個國家。
更關鍵的是,對于緊急事件,世界衛生組織所能給出的只是建議,呼吁國際關注和共同行動,并非硬約束,至于各國采取什么應對方案,則基于各國的實際考量。一般而言,在緊急事件之下,相關地區受感染人員的出入境會受到影響,相關貨物、郵包、行李等要進行消毒或檢疫等。相反,WHO不僅不會阻止正常貿易,反而會強調“不要進行旅行和貿易限制”。事實上,無論WTO如何定性,一些國家都會減少國際航班和商務往來,這是基于疫情發展程度的現實考慮,與是不是所謂"疫區國"并無必然關系。其二,即便“疫區”的概念成立,一次有效期也僅為3個月,且隨時可以解除,所謂“影響長達三年”,純屬胡亂想象。根據國際衛生條例,是否被列為緊急狀態,是否被列為疫區,何時解除警報,要視疫情發展情況而定,不會一直存在。換言之,只要疫情得以遏制,即便被列為緊急事件,這一帽子也隨時可以摘掉。當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先后將北京、廣東、香港、臺灣,以及新加坡、加拿大多倫多、越南河內列為疫區。如果說非典過于遙遠,那么再以2016年的巴西寨卡疫情為例,當年2月被列為緊急事件,當年11月緊急事件就被解除。值得一提的是,身處“緊急事件”當中,作為所謂的“疫區”,當年8月的巴西奧運依舊如期舉行。可見,“緊急事件”也好,“疫區“也罷,只是針對疫情嚴重程度而言。只要疫情能得到控制,那么影響就無須夸大。其三,中國經濟已經高度融入世界,疫情只會帶來短期沖擊,而非長期影響。必須說的一點是,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制造國、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一旦進出口受到限制,世界都很難獨善其身。2018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 30.5 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全國GDP的1/3左右。其中,中國貨物出口額占全球貨物出口總額的比重為 12.8%,進口占世界比重為10.8%。同時,國際貿易形勢已經有所緩解,中國的對外開放正在路上。我國顯然不會因為這一事件就原地踏步,對外開放的步伐也不會因此而收縮。
這種背景下,只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那么這一緊急事件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就是短期的。形勢確實很嚴峻。疫情事件作為短期沖擊,對于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行業的影響顯而易見,對于中小企業帶來的壓力同樣超乎預期。無論是拿出更大的舉措來控制疫情,還是減稅降費來緩沖疫情對于經濟民生的沖擊,都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