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作者:路瑞鎖
來源:路財主A
前兩天,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說,中國過去一年增加的債務比歐美日加起來還要多出來1/4(中國過去1年債務增加4.5萬億美元,美歐日相加債務增加了3.6萬億美元),再考慮到麥肯錫2014年末計算中國全部債務相加已經高達28.2萬億美元(見下圖),按照人民幣折算,中國的債務總額已然輕松超過200萬億元人民幣!
很多人開始關心:如果這200萬億元債務中哪怕一小部分債務(比方20萬億元)出現問題,這些爛賬最終會怎么解決呢?
打破砂鍋問到底,真是個好習慣!
其實嘛,這個問題,前兩天我寫“10年前,那場“壞賬剝離”……”一文之后,就有人留言問我--那些壞賬最終到哪兒去了?
我們仍然以1999-2005年的那三輪壞賬剝離為例(2009年農業銀行的那一輪壞賬剝離,是財政部出錢購買,壞賬直接核銷,就不說了),看看中國的債務如果形成壞賬,那些爛賬的最終流向會是哪里?
-------------------
在華爾街,處置不良資產的公司往往被稱為“禿鷲”,因為他們靠“腐肉”為生,也為整個經濟體清理垃圾,1999年,中國設立了信達、華融、長城、東方四大不良資產管理公司(AMC),正是出于這個目的。根據最初的說法,四大AMC公司只應該存在10年,其目標是為了在十年存續期內,“最大限度保全資產和減少損失”。
一句話總結:四大AMC公司成立就是為了給國有銀行市場化轉軌擦屁股,擦完屁股的便紙,當然就沒有什么用了嘛!
犧牲自己,挽救中國銀行業,四大AMC這目標,高尚、大氣、偉大、光榮!
實際結果如何呢?
先看第一輪壞賬剝離中的那1.4萬億元不良資產(其他幾輪沒有查到詳細數據):1)華融公司從中國工商銀行收購了4077億元不良資產,資金來源為央行再貸款947億元(印鈔),以及向工商銀行發行3130億元10年期債券(借債),利率為2.25%;2)長城公司從農業銀行收購了3458億元不良資產,資金全部來自央行的再貸款;3)東方公司從中國銀行收購2672億元不良資產,其中來自央行的再貸款為1162億元,其余的同樣來自于發行債券;4)信達不良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收購了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3 500億元不良貸款,資金來源為發行債券3 470億元及央行再貸款30億元。
全部合計,四大AMC從央行獲得6041億元再貸款,再向四大國有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共發行8110億元金融債券,按1:1的對價購買不良資產。
到了2006年底,官方公開數據顯示,AMC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21萬億,占接受總額的83.5%,現金回收約2110億元,回收率約在20%左右。
現金回收率20%,高還是低?
具體情況不好說,但整體看還是偏低。
你想想,你借給別人100萬,只能收回來20萬,你覺得是高還是低?
更何況,為了收回這20%的現金,四大AMC還從國有銀行借調了大量工作人員,回收現金的費用都接近現金總額的8.65%--收回100元,要額外化9元錢!
即便是收回來的現金,也未必進得了“國家”的口袋!
銀監會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末,華融公司共回收現金543.9億元,而同時期華融公司向工行支付全部累計應付金融債券利息389.16億元,同時向人民銀行支付再貸款利息45.78億元,還有累計費用支出為28.91億元,三項合計已達463.85億元。
換句話說,除了支付利息之外,四大AMC自己的費用都差不多把回收回來的現金給全部耗光了!
因為四大AMC擁有不良資產處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掌握了資產折扣權,但回收率并沒有硬性指標,運營損失由國家承擔--你想想這其中又多少尋租空間,有多少人憑此發財致富?
為了加快不良資產處置過程,有時候四大AMC公司會以跳樓價甩賣不良資產--典型的一起不良資產處置事件發生在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沈陽辦事處,將18.67億元的國有金融不良資產以1800萬的低價轉讓,結果,購買人僅靠其中一筆債權(約占總額1.4%),不僅收回了1800萬的投入,還另賺了800萬元……
這下,你知道為什么這么多人盯著不良資產這塊兒肥肉了么?
2005年初,國家審計署披露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已被查出各類違規和管理不規范問題資金700多億元,發現案件線索38件、涉案資金67億元。時任審計署長李金華在通報中指出,一些AMC財務管理松弛,虛報、挪用回收資金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采取虛報冒領、截留收入、虛列費用等手段,將資金用于發高額工資及獎金補貼等。
查出來又怎么樣?官老爺們自然是整改一番了事。
更悲憤的事情在后面呢!
包括四大AMC成立初期以及2004年-2005年第二輪、第三輪不良資產剝離,央行總共提供了高達1.2萬億元的再貸款,AMC又向四家銀行發行8110億元債券……這些錢,到2009年期限結束的時候,四大AMC根本沒有償還給央行和四大行,換句話說,變成了央行憑空印鈔1.2萬億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而四大行的8110億元債券,變成了新的壞賬……
2009年,建設銀行宣布持有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2470億債券延期十年,隨后中國銀行也延期債券10年,利率維持年息2.25%不變,財政部呢,繼續對債券提供擔保;2010年,信達與財政部設立共管賬戶,將信達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掛賬損失剝離至共管賬戶,信達所欠央行的再貸款也停息掛賬!信達的這個模式一出來,其他三家AMC公司自然是依樣畫葫蘆,AMC公司欠央行的5739億再貸款全部停息掛賬。
就這樣,2010年之后,四大AMC公司不要說本金不用還了,連利息負擔也都沒有了,真是爽呆了!
……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野華測算,包括后來農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本,中國金融漸進式改革成本累計有3.2萬億元之多--這可是基礎貨幣,要是考慮貨幣乘數,又該放大5倍左右!
總體來看,從1999年開始,四大AMC奉命處理五大商業銀行上萬億不良資產,十年后(2009-2010年),這些“壞賬銀行”反又借市場化跳板,把更多賬單塞到國家(央行和財政部)手中,如此輾轉騰挪的后果便是--壞賬不減反增,全體納稅人掏腰包。
你要是覺得這已經是最糟糕的,還是低估了天朝體制的“優越性”!
--最糟糕的是什么?!是本來擦屁股的便紙,最后變成了盯附在全國人民身上持續吸血的水蛭!
大型銀行陸續上市,資本充足率已經提高,按照10年的約定期,不管最終的不良資產處理得怎樣,到2009年-2010年,四大AMC公司都應該關閉,退出歷史舞臺……
實質上呢?中國式金融奇跡出現了:
AMC本來應該做的業務信息(如資金回收)并沒有定期公開,但是,憑借著手中掌握上萬個企業的債務處置權,AMC設立了涉及租賃、證券經紀、不動產和信托基金等業務在內的分支部門,從2007年開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開始商業化運作,業務范圍不斷拓展,變成了一個橫跨地產、證券、債券、基金、信托等多個行業的金融巨無霸公司。
華融資產的官網曾經顯示,它擁有300家企業股權,旗下擁有10家金融平臺公司,2009年利潤同比增長102.9%。2010年,國務院批復對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改革方案,擦屁股的便紙不僅沒有被扔掉,反而變成了中國另外四家大而不能倒的龐大金融公司,變成了中國金融領域的另一批不死鳥--特殊的社會體制和金融管制模式似乎預示著:資產管理公司越興旺,中國的債務反而會越多,民眾被狠狠吸血的可能性也越大!
2016年到處搶地王的信達地產、華融地產,就是四大AMC的子公司!
你想想,得有多愚蠢無恥和不計成本的公司,才會在2016年房價如此高的情況下還到處去搶地王,你懂了么?
為什么中國在過去一年之中債務暴增4.5萬億美元?一方面是信達、華融這些地產公司搶地王搶出來的(他們自己可沒那么多錢,都是貸款),而更重要的方面,則是高房價恐嚇下民眾大肆買房的房屋貸款貸出來的(居民債務劇增)!
不僅四大AMC公司變成了金融不死鳥,管理央企不良資產的“國新資產管理公司” 也在2010年獲國務院正式批復成立;2014年7月到2016年10月,中國銀監會又先后公布了近30家省級的AMC,根據最新消息,青島、廈門、寧波等沿海計劃單列市,已經在考慮要抱上四大AMC的粗腿,創立地市級的AMC……
這么多的AMC--我都忽然開始擔心,到底銀行有沒有那么多壞賬供他們處理啊?要知道,根據公布的數字,我們中國銀行業的壞賬率連2%都不到,是全世界最健康的銀行(然而,機智的股民卻早已看穿了一切,銀行股股價很低),哪里需要這么多AMC?
我看到的最新新聞是,2016年11月4日,財政部相關負責人以答記者問的形式確認,2016年中國的地方債總額度為17.18萬億元。難道,銀監會批準設立的這30家地方AMC,是準備為這些地方債務充當擦屁股的便紙?
各省的AMC將來會如何變種我并不知道,但事實告訴我們,在2009年就應該退出歷史的四大AMC卻從未離開中國金融的舞臺中央,而且持續的攫取資源越長越大,中國所宣稱的金融改革,實際上已偏離市場化方向,反而是為這些巨無霸吸血提供了豐厚土壤,然后,當他們運營產生了大量盈利之后,就開始吸引外資入股,然后子公司上市,然后整體上市……這種把戲,我們已經看到太多……猜猜看,所有這些左手倒右手、虧空國家擔的模式,其成本都是由誰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