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我們“套利派”的話:“我們不是金錢的創造者,我們只是金錢的搬運工!”
金融市場中,大概分為了如下幾大類:
一,期貨市場的套利
二,匯市市場的套利
三,債券市場的套利
四,股票市場的套利
五,跨市場的套利
在五大類中,又構建了不同子套利模型,如,期貨市場中的期現套利等、貿易金融中的匯差套利與利率差套利等、可轉債套利等、ETF套利等等。
以時間為軸,從金融市場的發展,來梳理國內“套利派”們的幾次關鍵時刻大發展。
一,上世紀80年代末,國庫券(即國債)開始自由流通
套利模型:地理套利
人物代表:楊百萬
(一)國庫券的的前世今生
1,1950年國家發行了最早的國家債券“人民勝利折實公債”。
公債票面分為:一分、十分、一百分、五百分四種,1950年公債的發行拉開了中國發行國庫券的序幕。
2, 此后中央財政部于1954年至1958年之間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了1958年這個特殊的年代,國家的經濟秩序由于“大躍進”、“浮夸風”被打亂,國債被迫暫停。
3,1981年國家恢復國債的發行。
1981年以后至1996年的十多年內,發行的國庫券都是實物券,面值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1000元、1萬元、10萬元、100萬元等。從1992年國家開始發行少量的憑證式國庫券,1997年開始就全部采用憑證式和證券市場網上無紙化發行。
但在國庫券恢復發行之初的20世紀80年代,很多人對國庫券和當初發行的股票一樣認識不清,那時發行采用攤派的形式(國庫券的攤派發行,號召黨員身先士卒,必須買,月工資多少比例要購買國庫券)。最開始國庫券是不能自有流通的(即,買了只能持有,不能轉讓給任何人)。
4,1988年,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地內的公民可以自由買賣國庫券(國庫券可以由死錢變活錢了,可以流通了!)
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國庫券成就了一批人!
楊百萬發現:在上海100元面值的國庫券賣102--103元(因為已過了一段時間了),而《安徽日報》上介紹合肥的同種國庫券只賣100元(說明當地人民急于兌現,等活錢用)。楊百萬眼睛一亮,心里豁然開朗。當天,他和妻子商議后,從銀行里取出了全部存款2萬元,并又從親友處借了9萬元。第二天,老楊換上一身舊衣服,夾著一個舊黑包,買了張夜班去合肥的火車票,一坐就是13個小時,趕到合肥去買國庫券。當時,合肥市工商銀行接到上級通知,不得不買進10.65萬元的國庫券(依舊為攤派,必須買),正發愁這筆死錢怎么用活。楊懷定一來,就說:"全買下。"女業務員一聽嚇一跳,趕緊請了銀行經理。經理說:"我們有10萬元,不是1萬元,你聽清楚啦?"楊懷定笑了,將10捆1萬元一扎的錢放到了桌上,說:"點錢吧.....后期楊百萬從各地低價收購國庫券向上海高價銷售,賺來了第一桶金!
包括后來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剛剛建立后,1992年左右,有一篇文章《難忘的股票認購證時代,早就無數百萬大戶》,也是地理套利的一種模式。有興趣的朋友,問度娘。
二,2006年,國債逆回購上市,利差套利大爆發
套利模型:利差套利
國債回購與逆回購是什么?
1,國債回購交易是買賣雙方在成交的同時約定于未來某一時間以某一價格雙方再行反向成交。亦即債券持有者(融資方)與融券方在簽訂的合約中規定, 融資方在賣出該筆債券后須在雙方商定的時間,以商定的價格再買回該筆債券, 并支付原商定的利率利息。
2,國債逆回購是其中的融券方。對于融券方來說,該業務其實是一種短期貸款,即你把錢借給別人,獲得固定利息;別人用國債作抵押,到期還本付息。
投資邏輯,變的異常簡單:如果購買了5年期國債,假若年固定利率(收益)是6%,質押融資的資金成本為4%;只要做一件事就可以了,不斷以4%的資金成本,購買6%的收益,每次差價2%,一年做10次,年化收益就有20%哦。
所以,自200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國債逆回購上市及2012年深圳交易所企業債逆回購上市后,參與利差套利的機構就海了去了(當然銀行是主力),1天國債逆回購每日成交金額基本都在6000-7000億的規模,1天企業債逆回購也能達到500-600億的規模。
三,2009年-2011年,跨境人民幣匯差套利興起
套利模型:匯差套利
典型代表:銅
這個屬于CNY(在案人民幣匯率)與CNH(離岸人民幣匯率)套利的內容,只不過由于中國的資本管制,需要依托于貿易背景來完成套利。
熱火朝天時,應該在2012年-2013年前后,即有匯率差又有利率差。
典型的操作:在境內購買人民幣理財(利率高),理財產品質押開立信用證,在香港繞一圈,資金又繼續溝通銀行理財....既賺了利率差(境內利率高,香港利率低),又有匯率差。
CCTV2專門報道“深港貿易套利調查:1億本金一年兜圈200次賺5億”。無論是長三角的江浙滬的貿易套利模式還是珠三角的深圳套利模式,基本原理都是如此。
很多礦企尤其是銅礦企業,最愛的方式,所以叫“貿易銅”嘛。
四,2010年,股指期貨上市,期現套利大爆發
套利模型:期現套利
代表人物:張曉東,《起訴高盛》作者
國內有四大期貨交易所:分別是成立于1990年的鄭州商品交易所與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于1993年的大連商品交易所;與成立于2006年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期貨市場主要功能就是價值發現,套期保值業務在三大交易所(鄭期所、上期所、大交所),一直做的不溫不火。
現貨廠商與其做套期保值,不如直接去期貨市場做莊嘛。(1995年“3.27”國債事件,證券三大教父之一管金生深陷囹圄,其本質就是兩個大莊家(一方為萬國證券(管金生)、另一方為中經開(“趙家人”)的PK賽),絕對不是套利的范疇。
一直到,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于2010年推出股指期貨,期現套利才開始大爆發。 這個套利的核心原理還是“基差運行”的原理,偏離基差范圍外一定會回歸基差運營的正常軌跡。
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震驚市場的事件:比如,2013年的“8.16”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2013年8月16日11點05分上證指數出現大幅拉升大盤一分鐘內漲超5%。最高漲幅5.62%,指數最高報2198.85點,盤中逼近2200點。11點44分上交所稱系統運行正常。下午2點,光大證券公告稱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在使用其獨立的套利系統時出現問題。史稱為“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
自此,圍繞金融衍生品的各種套利模型,風起云涌,無論是期現套利模型,還是跨期限套利模型,乃至后期的量化投資模型,對沖策略模型等,各種程序化交易逐步到來,整體套利市場迎來巨大爆發。比如聚焦于ETF套利的軟件、各種模式非常之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結下吧,在金融投資中,利用“套利”追求穩定收益的資金,就好比《漢武大帝》中的衛青的大兵團作戰,資金規模龐大,在多個市場,利用多個模型獲取套利空間;而霍去病的突擊戰法,更適用于資金規模不大,是短期突擊獲利的戰場。
當然,沒有百戰百勝的長勝將軍,“套利”在遇到黑天鵝事件時,也會戟折沉沙。
比如LTCM(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號稱套利對沖界的“四大天王”(分別為索羅斯的量子資金、羅杰斯的老虎基金、歐米伽基金、長期資本基金);在1994--1997年間,LTCM業績輝煌驕人,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994年28.5%、1995年42.8%、1996年40.8%、1997年17%;1998年崩盤于俄羅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作死記》
來源:私募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