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財資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21世紀絲綢之路:銀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來源:亞洲金融風險智庫
借以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不僅溝通了沿線地區和國家的實體商貿,更改變了新常態下我國的貿易金融環境,為銀行業帶來了契機。本文以中國內地金融機構為視角,分析銀行在互聯網金融和市場利率化的大背景下怎樣利用“一帶一路”的機遇發揮優勢,并且為銀行面臨的外貿經驗不足、信用風險以及中國市場風險等問題提出建議。
“一帶一路”為銀行業帶來機遇
(1)信貸投放
近年來,傳統商業銀行在面臨市場利率化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大環境下,開始對盈利結構、客戶產品及業務運營模式進行了改革。即便如此,在面臨第三方支付及互聯網金融新興企業的沖擊之下,銀行近兩年的凈利潤增長放緩甚至出現了下滑的趨勢。2015年一季度,我國國有五大行母公司凈利增長不超過2%,增速同比下降80%。而“一帶一路”,尤其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涉及諸多欠發達地區,一大批戰略性大項目(例如:通信光纜,水陸交通設施建設)勢必為我國銀行的信貸投放帶來空前的業務資源。
(2)海外市場擴張
從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至今,我國不斷加大對沿線經濟帶的建設與投資。2015年上半年,我國共對沿線48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70.5億美元,同比增長22.2%,新承包對外工程項目1401個,合同額達374.5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新簽合同額的43.3%。對外投資的不斷加大以及“走出去”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擴大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商務部表示今年前五個月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將近4千億美元;此外,在吸引外資方面的聚集效應也逐步體現。對外貿易的新格局拓寬了貿易金融市場區域,這意味著我國銀行將面臨著更廣泛的海外市場以及新客戶群體,有助于中資銀行拓展海外市場。中資銀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性新格局下也加快了海外機構的部署。截至今年6月,建行已確立海外拓展資金約2000億;中行將提供“一帶一路”相關的授信支持不低于200億美元; 而工行也隨即部署了對“一帶一路”境外沿線國家131各項目,共計1588億美元的投資。
(3)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
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經濟融合的宗旨之下,大宗商品交易渠道、企業融資需求擴大,由此帶來的人民幣離岸結算業務量不容小覷。而當下正如火如荼發展的中國支付系統(CIPS)正好給了銀行施展身手的機會:銀行可以直接參與離岸人民幣結算的業務,使融資投資更為便捷和高效。
新格局下的風險
(1)海外投資經驗不足
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首先,海外業務是否能成功發展取決于中資銀行對不同國家和地區政策環境及金融運行環境的熟練掌控。而相較于外資銀行而言,我國銀行的海外業務經驗不足,創新型金融產品有限,對于不同市場的運營以及國際客戶群體把握不夠。因此,可能形成“走出去,停下來”的滯留局面。
(2)信用風險
其次,面對不同信用環境下更大的離岸匯兌、結算、融資等領域,中資銀行需要完善現有的風險機制及開發風險對沖產品。特別是對于“一帶一路”中金融市場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中資銀行的業務結構以及信貸評核機制需要做出調整。
(3) 中國市場風險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只有30年歷史,尚缺乏對國際投資環境的人是。因此,國外企業和政府難免對中國政府信心不足。加之當下一系列經濟動蕩,特別是最近的A股暴跌、人民幣貶值,更是打擊了中國的對外融資投資。中國市場的動蕩增加了銀行對海外營業的預測性風險。而這些因素綜合來看,很可能造成銀行的海外投資失敗。
建議
對于銀行在新常態中的發展及風險,筆者有以下建議:
(1)中國內地的金融機構應該借鑒海外銀行的營業經驗,在發展海外子公司的同時,可以考慮與海外銀行建立中外合資項目(jointventure)以對沖風險,更快融入海外經營環境。
(2)針對信用風險大的投資地區,銀行可以發展內保外貸業務,以減少貿易違約的發生。
(3)結合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及參與中國支付系統的建設,打造智慧型銀行。
(4)借助當下的資產證券化,增大可交易證券、銀行股的發行,同時開發新型證券化產品吸引海外客戶。
(5)由混業改革逐步轉向混業經營模式,步驟性的加入更多元化的業務;保險、信托、證券甚至是非金融領域的經營。
結語
在當下互聯網金融及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一帶一路”無疑為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海外業務發展機遇。而面對更國際化的客戶和融資項目,以及更多變的金融市場環境,銀行更要注意完善風險分散機制,重視貿易結算工具(例如:信用證、保函)的風險緩釋功能。同時,利用當下的金融熱點(例如:互聯網金融、中國支付系統、利率化)加快產品及服務的創新,實現體質改革,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打好資金鏈基礎,使銀行不只是“走出去”更要“走下去”。
作者介紹:
亞洲金融風險智庫是一支由業界領袖和中外金融專家牽頭成立的非盈利性組織,是一個溝通政府、金融從業者、高校和媒體的對話平臺。自2011年成立以來,一直關注當下熱議的金融話題,宗旨包括保持調研和報告的獨立、客觀、中立態度;致力于為風管決策提供高水平調研成果; 為經濟增長、創新提供可行的商業建議;實踐社會服務目標,提高公眾風險管理意識和為風險相關方及利益方提供開放、互惠的對話平臺。
梁偉健 ,亞洲金融風險智庫委員會委員。在全球領先的國際性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公司、投資管理公司及評級機構擁有超過20年的銀行與金融從業經驗,目前主要從事全球及地區性商業、投資和消費金融實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對貿易融資業務非常熟悉。
陳詩琦,亞洲金融風險智庫分析師,就讀于香港理工大學會計系。曾參與HSBC商業案例分析比賽, 在亞太區決賽中奪得亞軍;現于普華永道審計部實習。對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一帶一路及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有濃厚興趣。
參考材料:
1.《“一帶一路”帶給了銀行什么》http://bank.xinhua08.com/a/20150507/1495441.shtml
2.《商務部:前5個月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近4千億》http://money.163.com/15/0707/11/ATTTQNQN00254TI5.html
3. 《“一帶一路”將帶來重大金融機遇》http://money.163.com/15/0123/19/AGLSTI9V00254IU1.html
4. 《銀行資產證券化與我國的路徑選擇》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07-2007125733.htm
5. 《銀行混業經營大勢所趨》http://bank.hexun.com/2015-03-23/174310477.html